配色: 字号:
绿色蝈蝈
2013-07-16 | 阅:  转:  |  分享 
  
绿色蝈蝈????蝈蝈外形有点像蝗虫,但比蝗虫硕大修长,健壮美丽最有观赏价值的绿色蝈蝈颜色翠绿欲滴,两翼轻盈如纱,双须高挑,神气十足,有如一位风流倜傥的公子。蝈蝈善于鸣叫因为它们是个拥有七千多品种的大家族不同蝈蝈鸣叫的节奏、音色、声频、响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它们的叫声或急促或柔和,或清脆或沙哑;或高亢洪亮,或低沉婉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疾风暴雨。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古文中禹就是虫。《尔雅》说得明白,禹虫叫国貉,又带响声,必今之蝈蝈。大禹是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于是禹虫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图腾。所以后世就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祭祀大禹。《荀子》记载有所谓禹跳,扬雄《法言》说:巫步多禹,都是说后人祭祀禹时跳的舞蹈好多都是蝈蝈那样的跳步。三千年前《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其代表作《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是生产力低下时对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而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中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婴,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这是中国独有的源远流长的蝈蝈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至今仍在延续。每当夏季来临,农民们把成千上万只蝈蝈运到城市,在一片悦耳的鸣叫声中出售。夏蝈蝈是野生的,一只几元钱而已。冬蝈蝈是人工孵化的,几十元一只。品像极好的身价也很昂贵。年冬蝈蝈的极品单价已突破千元。夏蝈蝈养在笼子里。人们用植物秸杆编织组合成各式各样的蝈蝈笼子。高级的笼子结构异常巧妙。据说明朝初年成祖朱棣要在北京皇城四角建四个角楼,每个楼都要建成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限令三个月内建成。众工匠不知如何建造,个个愁眉苦脸无计可施。一日一工匠出去散心,见一老人叫卖蝈蝈便买了一只。回到驻地一看,他惊呆了!原来那个蝈蝈笼子就是那梦寐以求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于是北京故宫的角楼就以蝈蝈笼子为原型建造出来了。冬蝈蝈养在葫芦里,以便揣在怀里保温。清朝皇宫内有专做蝈蝈葫芦的太监,制作极为精湛。葫芦的造型多种多样。每个葫芦口上镶有紫檀、红木、象牙,再配以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口内有黄铜丝盘成的胎,盖子上雕有图案。葫芦表面又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祥龙瑞兽、花卉虫鱼等雕刻。刀法利落,形象生动,帅气潇洒。1998年北京拍卖会上一只道光年间的蝈蝈葫芦以6.6万元成交。2005年央视《鉴宝》栏目记者到一位收藏家中观看了他的收藏,主人选中三件清朝的蝈蝈葫芦拿去节目录制现场。故宫博物院竹木器具专家刘静女士当场为这三只葫芦定价80万元,而且说是保守的估计。小小的蝈蝈也曾引起古今文化名人的关注。中国宋代画家郭元方、李延之、僧居宁,现代画家齐白石均以画草虫著称。当代画家许鸿宾绰号蝈蝈许,善画蝈蝈白菜。其代表作《百蝈图》勾勒了蝈蝈的千姿百态,令人叫绝。十九世纪法国法布尔一生的力作《昆虫记》曾被申报诺贝尔文学奖,因作者未到评选时间即不幸病逝,可惜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此书中的《绿色蝈蝈》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描写蝈蝈的散文,该文在中国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正影响着一代学子。看来以蝈蝈为代表的鸣虫文化既给了我们休闲享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又启发我们对往昔的怀念及对未来的追求。话虽是这样说,我总觉得现代人玩蝈蝈有玩物丧志的感觉,不值得提倡。但就对一种神奇生命的欣赏而言,蝈蝈的确是很美丽的,值得一看。









































献花(0)
+1
(本文系雅斋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