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
|
|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7月10日,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得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考查了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试卷分析概况:
第一大题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5道选择题涉及课本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第二大题连线题(满分10分),表面看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但有部分学生做题不认真,欠思考,无法进行归类整合。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满分23分),失分较多,原因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考题意图,对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和活动掌握不够全面,同时又缺乏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可见平时教学中教师不太关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第四大题问答题(满分17分),考察的是学生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失分率最高,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今后应加强培养。
普遍存在的问题
1、书写潦草,乱涂乱画,错别字多。
?2、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答题含糊不清。
3、审题不清,对题意不理解。
4、在答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答题技巧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今后历史教学的建议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改意识。当前历史教师亟应克服的问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严重忽视能力的培养或缺乏培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后,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讲课枯燥没有激发(或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忽视地图、插图等的运用。
历史教师应明确初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学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意处理好课程内容精减与课程开放性之间的关系,课堂知识信息量与思维容量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学方式与发挥传统教学方式优势之间的关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只有实现了教师“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真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学生学会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
2、要进一步地体现以教材为依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并加强对答题技巧的训练。初中历史教学在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习能力培养。历史教学要改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审题解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3、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①加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从学业成绩上看后进面大,有的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都未掌握,反映出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因此,要注意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加强思想品德、优良传统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教书育人并重,以提高教育质量。②教师的指导应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层次性,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突出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迁移、表述等能力的培养。③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扣课标准组织学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抓基础,抓重点、关键、热点,加强制表制图、材料解析、活动设计等题型训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切实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切忌无的放矢地教学。
4、加强书写基本功的训练,多注意引导学生审题,有的放矢作答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