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运河
历代经典运河诗词摘录于下:
1.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2.汴水(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3.李利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李白三入越中,也离不开此河舟楫,他把入越第一印象“西陵绕越台”、“涛白雪山来”写诗告诉他的友人,并建议从兹而始向东南尽情游赏,“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在西兴运河开凿后到唐以前,谢灵运、谢惠连、江淹等南朝诗人,就早已在这条运河上荡舟吟咏了。唐以后,陆游、华镇、范成大、秦观、张招、高启、刘基、朱彝尊等人都有舟过萧绍运河并停泊萧山的诗词可寻。陆游是对萧绍运河描述最多的诗人之一。在小舟驶入萧山县城的运河段时,他写道:“人港绿潮深蘸岸,披云白塔远招人。”在停泊萧山县驿时,他记其所见:“晚笛随风来倦枕,春潮带雨送孤舟。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他在宋开禧元年(1205)80岁时,还乘小舟到梦笔桥:“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还有小令《长相思》等,都写到舟泊萧山见闻。元张招《萧山四咏》:“古市直通南北路,官河不断利民船。”说明当时萧山市的街市已相当热闹,官河(即萧绍运河)舟楫来往络绎不绝。古时萧绍运河的生态环境很好,两岸时见鸟类,夜晚舟子还唱起棹歌。清朱彝尊描绘到萧山舟中所见:“花光晴澹沱,峰翠远氤氲。”“到及湘莼美,闲看越鸟耘。”写的也是萧山运河段的风光。
评论|赞同0
诗词大运河,就是“大运河诗词文化”,是历史文化约定俗成的说法,属于大运河文学与大运河文化的高级层次。指大运河孕育了“唐诗宋词文明”(唐诗宋词,为核心代表,同时涵盖其他历史朝代)。诗词大运河,因是人工开凿的河流,人文因素比重大,运河就成为带有文学生命的河流,带有艺术基因的河流,“活在文人墨客笔下的河流(日不落语)”,尤以唐代诗人存留运河篇章得最多。江城子_大运河点滴军阀雨一声瓦岗雷几片隋唐风云只是后来事前有环佩玲珑琉璃翡翠升华捣洛阳西苑临东都飞仙吼一川澎湃雾台月二千里伤津渡千桨惊鸿龙舟旌下起歌舞当年扬州流辖今年扬州西下京杭一带流瘦尽两道花梦淹浮浪下诗词大运河,描写大运河的诗词,有三类内容:
(1)写开凿大运河民工的悲惨命运,揭露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
(2)肯定大运河的作用,并对当年开凿运河的民工寄予深切同情;
(3)对沿河两岸美丽风光的礼赞。运河诗词,伴随大运河千古流淌,不乏古典文学精品。
历代经典运河诗词摘录于下:
1.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2.汴水(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3.李利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4.七绝大运河(作者:冰雪红豆)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秋水缠绵,牵动河畔漫步的游子,拾得小诗。
5.红楼诗词: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应位于南京秦淮河上,而非大运河。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的是南北大运河两岸的隋堤。“蝉噪鸦栖转眼过”,似喻荣府的繁华生活同样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只因占得风流号”,荣府也以富贵风流闻名,当其败落时,也将“惹得纷纷口舌多”,成为人们议论不休的话题。谜底,有人猜是“箫”,有人猜是“柳絮”,还有猜是“柳木牙签”的,可作谈助。
6.《临江仙.大运河》(步锁龙阁主):“运河申遗说难易,千年文化绝佳。鹤去扬州看新花。当年好风骨,衢通千万家。隋炀已晓京杭动,漕运兼济桑麻。何处社鼓召神鸦。三千里水土,六省市聚沙——”。附原作:万里长河成岂易,征夫血泪斑痂。扬州一日看琼花。沟渠填腐骨,风雨几人家。霹雳神兵天地动,烟尘滚滚如麻。哀鸿四野泣寒鸦。宫墙灼赤土,宗庙化飞沙。
7.隋炀帝挽舟者歌【北朝】无名氏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编辑本段翻译
我哥哥被征去辽东打仗,最终饿死在大青山下。现在我又被抓来为龙舟拉纤,在运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个饥荒年头,给我们的干粮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这条命哪里还保得住?难免落得个抛尸荒野、魂归无处的下场。想起家中的妻儿和父母,不禁悲从中来。但愿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尸骨送回故乡,使我在那里得到安息。
编辑本段诗词
8.汴河直进船【唐】李敬芳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9.隋宫【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编辑本段翻译
深锁的长安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又想选取江都作为自己华丽的别宫。如果帝王的玉玺不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龙舟锦帆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里,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永远聒噪不停。而今在阴间假若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
编辑本段诗词
10.隋帝陵【唐】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翻译: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11.汴河亭【唐】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
编辑本段翻译
扬州的琼花开得非常繁盛,隋炀帝很想去游玩一番。他劈开昆仑那样的大山,造出了一条河流。浩浩荡荡的御林军辞别了皇宫,三千名嫔妃宫娥乘龙舟一起南下。响彻云霄的鼓乐把天上的星辰都惊动了,龙舟上的锦旗日日夜夜迎风招展。四海之内的义军纷纷归顺正义之师,那座享乐美女的迷楼只不过是另一座亡了国的南齐奢华的景阳楼罢了。
12.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翻译:大家都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这条运河,可直到今天,南北几千里的航运却都要靠它。假如隋炀帝当年没有乘龙舟游幸江南的荒唐行径,把他跟治水的大禹来比较,功劳也差不多。
13.金陵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翻译:寄宿在金陵渡口的小旅馆里,外出旅行的客人不禁有一股淡淡的忧思袭上心头。
14.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京口与瓜洲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只要翻过几座山头就到了。春风又一次给江南披上绿装,可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故乡?
15.瓜州夜泊【清】郑板桥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
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翻译:亭台楼阁掩映在如雪的芦花之中,大雾笼罩着近在咫尺的金山,昏黄的灯光映照着远处的渔家小屋,紧紧依偎的客船上传出旅人含混不清的对话。秋风吹来一声公鸡的啼鸣,涨潮的江水倒映出游移的北斗星。在瓜州这个吴楚咽喉要地,五更天响起几声凄厉的号角,听得人心生悲凉。
16.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编辑本段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秋夜旅人泊舟图,时间、环境、心绪表现无遗,夜半古寺的钟声,将人引入悠远的意境。全诗含蓄、精炼、自然、耐人寻味。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mì)、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一、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三、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捎带着禅的超然的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
开放分类:
4.七绝大运河(作者:冰雪红豆)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秋水缠绵,牵动河畔漫步的游子,拾得小诗。
5.红楼诗词: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应位于南京秦淮河上,而非大运河。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的是南北大运河两岸的隋堤。“蝉噪鸦栖转眼过”,似喻荣府的繁华生活同样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只因占得风流号”,荣府也以富贵风流闻名,当其败落时,也将“惹得纷纷口舌多”,成为人们议论不休的话题。谜底,有人猜是“箫”,有人猜是“柳絮”,还有猜是“柳木牙签”的,可作谈助。
6.《临江仙.大运河》(步锁龙阁主):“运河申遗说难易,千年文化绝佳。鹤去扬州看新花。当年好风骨,衢通千万家。隋炀已晓京杭动,漕运兼济桑麻。何处社鼓召神鸦。三千里水土,六省市聚沙——”。附原作:万里长河成岂易,征夫血泪斑痂。扬州一日看琼花。沟渠填腐骨,风雨几人家。霹雳神兵天地动,烟尘滚滚如麻。哀鸿四野泣寒鸦。宫墙灼赤土,宗庙化飞沙。
7.隋炀帝挽舟者歌【北朝】无名氏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编辑本段翻译
我哥哥被征去辽东打仗,最终饿死在大青山下。现在我又被抓来为龙舟拉纤,在运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个饥荒年头,给我们的干粮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这条命哪里还保得住?难免落得个抛尸荒野、魂归无处的下场。想起家中的妻儿和父母,不禁悲从中来。但愿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尸骨送回故乡,使我在那里得到安息。
编辑本段诗词
8.汴河直进船【唐】李敬芳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9.隋宫【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编辑本段翻译
深锁的长安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又想选取江都作为自己华丽的别宫。如果帝王的玉玺不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龙舟锦帆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里,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永远聒噪不停。而今在阴间假若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
编辑本段诗词
10.隋帝陵【唐】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翻译: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11.汴河亭【唐】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
编辑本段翻译
扬州的琼花开得非常繁盛,隋炀帝很想去游玩一番。他劈开昆仑那样的大山,造出了一条河流。浩浩荡荡的御林军辞别了皇宫,三千名嫔妃宫娥乘龙舟一起南下。响彻云霄的鼓乐把天上的星辰都惊动了,龙舟上的锦旗日日夜夜迎风招展。四海之内的义军纷纷归顺正义之师,那座享乐美女的迷楼只不过是另一座亡了国的南齐奢华的景阳楼罢了。
12.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翻译:大家都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这条运河,可直到今天,南北几千里的航运却都要靠它。假如隋炀帝当年没有乘龙舟游幸江南的荒唐行径,把他跟治水的大禹来比较,功劳也差不多。
13.金陵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翻译:寄宿在金陵渡口的小旅馆里,外出旅行的客人不禁有一股淡淡的忧思袭上心头。
14.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京口与瓜洲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只要翻过几座山头就到了。春风又一次给江南披上绿装,可是什么时候,我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故乡?
15.瓜州夜泊【清】郑板桥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
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翻译:亭台楼阁掩映在如雪的芦花之中,大雾笼罩着近在咫尺的金山,昏黄的灯光映照着远处的渔家小屋,紧紧依偎的客船上传出旅人含混不清的对话。秋风吹来一声公鸡的啼鸣,涨潮的江水倒映出游移的北斗星。在瓜州这个吴楚咽喉要地,五更天响起几声凄厉的号角,听得人心生悲凉。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