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前南斯拉夫:国际公关公司的黑手使其走向分裂
2013-08-02 | 阅:  转:  |  分享 
  
前南斯拉夫:国际公关公司的黑手使其走向分裂



2008-8-2412:26环球军事



二战后诞生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腹地,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科索沃原是塞尔维亚内部的自治省。

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前南斯拉夫内战与科索沃战争,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2008年7月21日,前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以“种族灭绝罪”遭到逮捕,随后被引渡至海牙受审。他的命运,再度引起人们对错综复杂的前南问题的关注。《阴影里的逐杀:美英情报机构是如何颠覆南斯拉夫的》一书作者,曾长期在巴尔干半岛考察和工作,本书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美国曾反对分裂南斯拉夫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曾经有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那么,为什么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却发生解体并爆发了惨烈的内战呢?传统的看法是:铁托总统去世后,没有谁能够拥有他作为国家创始人的威望,随着两极格局被打破,南斯拉夫内部固有的民族矛盾导致了经济利益冲突和政治危机,最终将该国推向了“分裂或是统一”的十字路口。

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却容易产生危险的假设,即南斯拉夫人一直想互相残杀。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共同生活,南国内各民族之间早已建立了全面的联系,经济关系密切,混合家庭比比皆是,百姓希望继续稳定地生活。因此,90年代以后出现的极端仇恨情绪,大多是战争和机会主义政治的产物。

据中国前驻南大使马叙生回忆,他曾就南斯拉夫的前途问题与美国驻南大使齐默曼有过一次谈话。对方明确告诉他,在这个问题上,美中两国的主张是一致的。其间,齐默曼还接到了一位同事从克罗地亚打来的电话,只听他高声说道:“告诉他们,美国反对肢解南斯拉夫……这不是齐默曼的,而是华盛顿的立场!”由于当时恰好有南斯拉夫记者在场,次日,南主要媒体均以“美国反对分裂南斯拉夫”为题,重点报道了此次谈话。

这似乎代表了美国官方的正式看法。但令人费解的是,中央情报局不久后向白宫提交的一份报告,却暴露了美国对南政策的矛盾。报告称:“南斯拉夫将在未来18个月内解体。”起初,国际舆论普遍表示怀疑,然而局势的发展却与该预测惊人地一致。有人认为,正是这份报告,令前南地区的民族分裂分子受到鼓舞,加快了他们分裂国家的行动。

萨拉热窝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独立过程,被历史学家视为南斯拉夫内战的缩影。因为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波黑的三个主体民族对于独立问题各有各的想法:主张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克族主张成立联邦制国家,塞族领导人却希望组成松散的邦联制国家。最终,各方决定于1992年2月29日举行全民公决,并于3月1日将结果正式公布。

1992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天气晴朗,但春光里仍然透着几分寒冷。与普通的休息日相比,这天的气氛异常紧张,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大街上巡逻,大街小巷里也筑起了大大小小的路障。即便如此,在市中心的一座东正教堂里,一对塞族新人按期举行婚礼。参加仪式的亲戚朋友很多,人们都在祝福这对新人白头偕老。随着婚礼逐渐接近尾声,新郎挽着新娘,在众人的目光中缓缓向教堂门口走去。

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响起,参加婚礼的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就纷纷倒在了血泊中。两位新人虽然幸免于难,但新郎的父亲当场丧生。庄严神圣的教堂和热闹喜庆的婚礼,瞬间成了血腥的屠场。塞族民众群情激愤,认定这一惨案是克族和蓄意制造的。当天晚上,“波黑塞尔维亚人民危机司令部”成立,号召塞族人“拿起武器为生存而战”。次日,电台刚刚将“3·1”惨案的消息播出,萨拉热窝各处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当时的波黑人口中,占据优势,但需要在塞族和克族之间选择一方结盟。他们最终选择了克罗地亚人,除了考虑到其和塞族的传统仇恨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克族背后有西方的支持。3月3日,在克罗地亚人的支持下宣布波黑独立。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承认波黑独立,为局势火上浇油。从此,波黑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终于在各自的主体共和国支持下,演变成为举世震惊的波黑战争。

3.为何只有塞尔维亚人被妖魔化?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前南内战的各方显然都有责任。那么,为何惟独塞尔维亚人落得个“干着纳粹党卫军勾当”的恶名,连塞尔维亚前总理金吉奇也承认“我们塞尔维亚人的名声实在太差了”呢?法国电视二台主编莫利诺曾就此事专门采访过路得芬国际公关公司社长哈尔夫,将后者为分裂分子炮制舆论的内情和盘托出:

莫利诺:哈尔夫先生,贵社的工作是怎样进行的?哈尔夫:我们靠的是一份名单、一台电脑和一部传真机。名单上收集了几百个政治家、人权组织代表和学者的名字,根据问题的性质用计算机挑出合适的人选,只用几分钟就可以通过传真将问题传递出去。只要哪条回复对我们有利,我们就立刻采取行动使其成为大众舆论。我们很清楚,先入为主的意见才算数,别人的任何辩解都起不了作用。

莫利诺:你对哪项工作最感到骄傲?哈尔夫:我们成功地让犹太人站到了我们这边。就在1992年8月2日和5日,纽约的《新闻日报》恰好把塞尔维亚人设立“集中营”的消息捅了出来。我们抓住机会,一下就把犹太人反诽谤同盟、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和美国犹太人协会争取了过来。我们建议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同时在联合国大门前发动抗议。不过举手之劳,就让大众舆论把塞尔维亚人置于纳粹分子的地位。其实你知道,南斯拉夫问题极为复杂,许多美国人甚至会问“波斯尼亚究竟位于非洲哪一带?”而一瞬之间,我们就编出了一个“好人、坏人”的简单故事。

莫利诺:可你们那时还根本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证据,惟一的来源就是《新闻日报》所登的那篇文章……哈尔夫:我们的任务不在于审查消息的真实性,而在于把对我们有利的消息尽快传播出去。我们并没有强调塞尔维亚人设立了集中营,而是广为宣传《新闻日报》所强调的事件。莫利诺:但你不认为你们负有很大的责任吗?哈尔夫:人家付钱给我们,不是要我们宣扬道德学说,即使是负有责任,我们也十分坦然。如果你想证明塞尔维亚人才是牺牲者,那就不妨试试,你的处境肯定是非常孤立的。

到了1995年后,公关公司们已经可以更加轻装上阵——对他们而言,这桩生意不仅具有商业利益,而且有了政治利益;它们的雇主不仅是波黑和克罗地亚政府,又有了华盛顿的强大后盾。



这年8月28日上午11时左右,又一场悲剧在萨拉热窝市中心上演。一发迫击炮弹在人群中爆炸,顷刻间炸死平民37人,伤80余人。维和部队当天并未公布调查结论,次日却宣布此案乃塞族所为。受雇佣的公关公司迅速行动,抢在第一时间将“塞族再当屠夫”的印象传递给公众。此时,美国政府新的干预政策已经确定,正苦于没有消灭塞族重型武装的借口;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遂人愿。



8月30日凌晨,北约空军的数十架战机对萨拉热窝附近的塞军阵地进行了大规模轰炸,波黑俨然成了高新技术武器的试验场。到9月中旬,空袭已严重摧毁了塞族的军事实力,使其讨价还价的本钱丧失殆尽。



4.华盛顿玩起了“高科技讹诈”

1995年11月1日,在美国的强力介入下,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被请到了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就波黑和平协议进行最后的谈判。

为了打破僵局,美国人又祭起了高科技法宝,用塞族曾领略过的手段展开讹诈。他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开辟了一个虚拟战场,然后把波黑战争中的三方代表请到了屏幕前。

这套作战模拟程序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出的地形地貌特征几乎与真实环境一模一样。美方不断将谈判进展情况转换成直观的立体地图,供各方代表查询。

尤其是领土划分方案,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各种人文和资源情况一目了然。同时,系统还将三方的所有兵力、控制的要点、作战的手段、可能达成的目的、可能遭受的损失都作了演示。

伊泽特贝戈维奇提出,戈拉日代——萨拉热窝走廊的宽度必须扩大到5英里。但米洛舍维奇置之不理,始终坚持2英里不松口。在双方僵持不下时,美方让米洛舍维奇戴上头盔,在虚拟环境中“实地遨游”了一番,这给米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最终同意将走廊宽度扩大到5英里。

在这种大棒加胡萝卜的说服下,经过3周的“拉锯战”,三方终于达成了结束波黑内战并实现全面和平的协议草案。同年12月14日,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伊泽特贝戈维奇、米洛舍维奇、图季曼以及美、英、法、德、俄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至此,燃烧了近4年的前南内战之火终告熄灭……



(节选自《阴影里的逐杀:美英情报机构是如何颠覆南斯拉夫的》,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献花(0)
+1
(本文系海上遥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