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索
2013-08-03 | 阅:  转:  |  分享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索

李存军

摘要:本文从网络信息化的特点出发,探究了互联网对于当代教育的影响,并由此引申出多种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讲授型模式、同步式讲授、异步式讲授、辅导模式、探索模式、协作模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的另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网上学习的特点1.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景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比较抽象,有时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网络环境下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去呈现我们的问题,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该问题,从而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以便于后来的探究和学习。2.网络作平台便于学生的交流协作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可以利用网络协作平台,或是各种交流通讯工具,例如QQ,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克服了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的速度。3.网络环境拓展了学习社群由于网络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依据其主题允许不同学习背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去探究同一问题,提供了很多适合不同背景、不同区域的学生探究的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诸如全球水质问题、干旱问题等。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共同探讨学习主题在不同地域的相关信息,拓展扩充知识,还能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提高小组的总体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4.网络学习资源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大的资源库,学生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E-mail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随着动态网页技术逐渐趋向成熟,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学习者不仅在网络上可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生动、感性,学生在获取这一类信息时,不仅学习兴趣巨增,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为牢固。5.网络环境利于教学的交往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面对面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拉近了师生距离。另外,由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群体也相对扩大了,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探讨不仅限于一个教师,而是可以向多个教师甚至教师群体外的专家直接联系,直接质疑。

网络教育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网络教育实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E-Learning却改变了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教育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互联网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学习。网络环境

鉴于以上网络特点,基于网络的,几种模式。讲授型模式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它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在Internet上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在Internet上实现讲授,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而且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其最大缺点是缺乏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那种氛围,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不强,利用Internet实现讲授型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同步式讲授这种模式除了教师、学生不在同一地点上课之外,学生可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教授以及师生间有一些简单的交互,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样的。这种教学模式要结合普通电话线路和Internet的WWW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好讲授的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包括文本、图形、声音,甚至还有一些视频内容。它们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并存储在Web服务器上。教师通过Web服务器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电话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并使学生浏览这些内容时达到同步。另外,在这些教学内容的Web页面中,都内嵌有一个表单(Form),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浏览器通过启动与之相连的CGI程序,将信息送回Web服务器。在教师端的Web服务器上,运行一个读取这种信息的程序,此程序将反馈信息呈现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异步式讲授异步式讲授也可以很简单地实现,只要利用Internet的WWW服务及电子邮件服务就可以满足基本要求。这种模式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就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一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学活动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其主要缺点是缺乏实时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通过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密切通信来实现。

在Internet上应用CAI软件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各种CAI软件以软件资料库形式存放在Internet上,下载到本地计算机,然后再运行该软件进行个别化学习。在这种模式中,Internet所起的作用类似于资料库的作用,实现这种作用的主要技术是FTP服务。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语言编写的CAI软件。内嵌在Web页面中的JavaCAI软件大大增强了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一次编制CAI程序可以跨所有平台运行,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几乎可以同时使用该软件。显然,这将极大地拓展CAI软件所涵盖的范围。第三种在Internet上应用CAI的方式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个别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IRC)方式实时实现。前者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但不能马上得到辅导;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面对面一样。但它要求学生和教师同时连入网络,这对距离较远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这种时间同步性的要求往往难以满足。

.探索模式

这种模式在Internet上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简单的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到大型、复杂的学习系统都有。该模式一般都是由某个教育机构(如中学、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通过Internet向学生发布,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还设有专家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例如“请查阅某某节点上的某某文章”之类。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模式的学习,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和昂贵的设备,只要利用电子邮件功能,便可实现。

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防止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为此要有比较敏感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探索学习模式实现的技术简单,价格相对低廉。而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弊病,所以在我们的国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协作模式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

在这种基于网络的交流与合作中,原本不相识的人可以结成学习伙伴群体,进而产生基于伙伴群体的网上协作式学习的新特点。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发性。学习者之间结成学习伙伴,完全出于个人自愿,可随意退出或更换合作伙伴。

(2)合作性。一旦结成学习伙伴,便按合作意愿自发地为共同的学习主题制定合作计划,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共享合作成果。

(3)多样性。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协作内容可多可少,协作时间可长可短。

(4)高效性。学习伙伴在亲和、协商、讨论、认同、感染中能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指导与帮助,能取长补短,产生群体结构功能。



























1







献花(0)
+1
(本文系网罗期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