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舜出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朱棣為何興建北京紫禁城
2013-08-08 | 阅:  转:  |  分享 
  
朱棣為何興建北京紫禁城

(本文主要部分摘自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韓品崢的《朱棣與北京》)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其建城歷史已有三千多年。但其興盛起來則只有八百多年。

八百年前,作為金朝中都,崛起於華夏之北。

13世紀,元朝建立後,繼續營建北京,使之成為世界馳名的元大都。至今尚可在城西、城北見到其殘留的土垣,這是北京作為中國古都的一個重要起點。

北京營建的又一鼎盛時期是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應天為南京。

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11嵗)被冊封為燕王,封地為北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朱棣(21嵗)就藩北平,長期統率雄兵,執掌北方軍政大權。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逝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他深感諸位叔王擁兵自重,難以控制,便採用黃子澄,齊泰的建議,力圖貶削諸藩王的勢力。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4年血戰,攻佔南京,奪取帝位,改年號為永樂。

明·朱棣(1360-1424),漢族,生於應天,時事征伐,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21嵗就藩燕京北平。當時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蒙古部族。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我們知到,徐達打下元大都的時候,把大都稱為北平府,後來把北平府改為順天府。雖然他生在南京,長在南京,就藩後在北平做了20年燕王,度過了他的青壯年時期,他在北平接受了政治磨煉,羽翼豐滿,從而發展壯大。

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

朱棣要到北平建新都是有因由的:

第一、徐達打下元大都後,把大都改稱北平府,後又改稱順天府。朱棣在此就藩20多年,積極參與對元朝殘餘勢力的征戰,幾次深入塞北,衝鋒陷陣,逐步成為明王朝統率北方軍隊的最高統帥,創下了輝煌業績,也度過了他的青壯年時期,不僅經受了政治磨煉,也促進了羽翼豐滿,壯大了實力。朱元璋曾下昭:北平屬衛將校悉聽燕王節制,所有軍務“一奏朝廷,一啟王知,永着於令”。所以他對北平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民衆基礎的。

第二,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當了明朝第二個皇帝,為了鞏固皇權,採取了針對朱棣的“削藩”舉措,不到一年就先後削掉了5位親王,而且對朱棣加緊了控制。朱棣只好以“清君側”為由,起兵造反。打了3年多的“靖難”戰爭終於奪取了自己侄兒建文帝的天下,當上了大明王朝第三個皇帝。建文帝死活下落不明。朱棣從此留下了一塊心病,總是擔心建文帝會從某個地方冒出來。同時,“靖難”之役殺人太多,結怨太深。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一心想為建文帝報仇的御史大夫景清,在朝堂上意圖謀刺,險些要了朱棣的命。這之後,他經常做噩夢,加上又不習慣南京濕熱的天氣,便強烈懷念自己居住多年的“一畝三分地”——北京來。

第三,西北的少數民族如匈奴、回紇等都已勢微,而東北地區的契丹、女真、韃靼都仍存在着騷擾中原的能力,對付東北敵對勢力,建都在北京,便於就近制禦。而住在南京,則鞭長莫及。

第四、選都地點講究很多,首要一條就是風水説。比如風水説則根深蒂固。朱元璋就認為,凡以應天為都城的歷朝,氣數都不長。朱棣顯然理解了這一點。南京皇宮舊址,經過“靖難”一戰,好風水也被破壞了。永樂元年(1403年)農曆正月十三這一天,禮部尚書李至剛提議:“北平是皇上承運龍興之地,應該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設一個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為京都。”三年後,也就是1406年8月的一天,以丘福為首的一群大臣,向皇帝朱棣建議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宮殿。這回朱棣遷都北平更鐡了心,他沒任何猶豫地點了頭,于是,一場浩大的宮殿營建工程拉開了大幕。那一年,距今已600餘年。

第五、實際上,早在永樂四年,朱棣就開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了。

永樂帝遷都北京,將都城自南京北移,密切了同北方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聯繫,有效地實施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有力地抗擊了元朝殘餘勢力的侵擾,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同時,促進了北京地區經濟的開發。他堅持獎勵開墾,移民屯田,遷徙富豪,僅永樂二年、三年兩年,即徒兩萬戶約十萬人充實北京。(夏燮《明通鑒》卷14)同時,他又大力興修水利,先後疏淩通濟河、通惠河等河道,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北京上升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設立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培養人才,學生最多時達八九千人,盛況空前。朱棣在北京也建了一座國子監,稱為北監,學子約一萬人,在北監學習的還有不少外國留學生。明朝規定,每三年要在北京舉行一次會試和殿試,屆時,全國成千上萬的考生齊集北京。從永樂十三年(L415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間,共有兩萬二千餘人在北京通過會試,成為進士,北京已成為全國的教育中心。

朱棣“焦勞聖慮幾二十年”:

朱棣奪取皇位後,於永樂四年(1406年),便命泰甯侯陳珪、北京刑部侍郎張思恭等“董建北京宮殿,經畫有條理”。這期間,前後發動了大規模對外戰爭,以及南北大運河浚通工程與南京大報恩寺塔的建造等一系列政績形象工程的開啟,使得大明帝國耗費了無比巨大的財力、物力的牽制和影響,北京新新都城的建設進展不大。不過這些對外戰爭和大工大役幾乎都取得了成功,這不僅把朝野視線引向永樂帝的豐功偉績上,也提高了他的人格魅力,所以在永樂十四年北京長陵工程告竣前後,大明朝廷騰出精力來打造“一代雄主”魂系夢繞的北京新宮新都建設,已成為水到渠成的事了。

朱棣命“泰甯侯陳珪等建北京”。並要求按南京都城的樣式和《考工記》的定制,在元大都的基礎上,與皇城同時建造。

備料十年,建設十年。以“中軸綫”為基礎,東西平行排列,南北八公里長的禦道,與中軸綫垂直相交,構成了準確的“十”字型經緯座標。

朱棣即位以後,作出了遷都北平的決策。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升北平為北京,今北京之名,即從這時開始。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頒詔遷都北京,改南京為留都。朱棣成為人住北京紫禁城的明朝第一個皇帝。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居燕山腳下,“右擁太行,左注滄海”(陶宗儀《南村輾耕錄》卷21),“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孫承澤《天府廣記》卷37),形勢天成,“誠萬世帝王之都”。北京作為明清兩代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的都城,歷時五百餘年,是中國的著名古都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參照南京的皇家建築而營建起來的。《明太宗實錄》卷232記載:“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這說明,北京的營建受明都南京的建制影響極大。

興建北京新都城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建外城(又稱京城):

明永樂北京城是在元大都舊城池興建起來的。

詳見下圖:





具體說,就是將元大都南邊的城牆往南移到證陽門(即前門)的東西線上,形成外城,周長45里,東長1786.93丈,南長1295.93丈,西長1564.51丈,北長1232.45丈,高為3.55丈。

京城開九門:東南有朝陽門(元齊化門),東北開東直門(元崇仁門);正南有正陽門(元麗正門),南之左開崇文門(元文明門),南之右有宣武門(元順承門);西之南開平則門(後改名阜成門),西之北有彰儀門(後改為西直門);北之西為德勝門,北之東有安定門。

到嘉靖時北京京城有所變化,明世宗命人在京城南郊又修建了一個外羅城,“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這樣原本的京城(又稱外城)從此以後又被喊作為內城。外羅城共有七門:正南叫永定門,南之左為左安門,南之右為右安門,東邊開有廣渠門,東之北有東便門,西邊有廣寧門,西之北為西便門。

十分可惜的是,北京城牆在上世紀50年代被拆得差不多了,但城門名大多還保存着。

第二個層次,是建皇城(又稱外城):

皇城,是明都工程重點。北京明皇城規制與南京明皇城一致,皇城周長18里,共有6門:正南大明門,大明門東開長安左門,西開長安右門,皇城的東邊有東安門,西邊有西安門,北邊有北安門(清改為地安門)。在皇城內宮城外的西面有一組皇家禦園,名為西苑,它是由元代太液池舊址上發展起來的,其南面人工開挖了一個湖泊,即為南海。自皇城北門即北安門北行出去即為北城兩座最高的建築——鐘樓和鼓樓,它們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端,從這里起中軸線一直向南直到永定門,全長約為16里,由此可見,北京皇城是何等之氣勢與規模。

第三個層次,是建宮城(又名紫禁城):

宮城是北京新城核心部分。內城是在元大內舊址上重建的,呈長方形,整個宮城周長3000多米,南北長960米,東西長760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宮城城牆外面為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開八門:正南第一層門為承天門(即天安門),第二層門為端門,第三層門為午門,東邊開東華門,西邊開西華門,北邊開玄武門(清康熙玄燁為了避諱,將其改名為神武門),其規制與名稱皆同于南京明皇宮。

宮城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前朝”、“後廷”。前朝又稱外朝,有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前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儀式,接見外國使節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前朝諸殿中奉天殿最宏偉,整個大殿高達11丈,是皇宮的正殿,俗稱金鑾殿。奉天殿取名於“奉天承運”,清代時改名為太和殿,奉天殿“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房屋一列為一楹)。”

有前朝必有後廷,後廷是指皇帝就寢、皇后妃子們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和“十二宮”或稱“東西六宮”等。

宮城比南京還有所創新和變化。譬如建造於永樂十八年的天壇,就是將以前分開的圜丘和祈年殿等“糅在一起”。天壇位於皇城正陽門外羅城永定門內側,周圍近10里,它里邊有兩組建築:圜丘為一座由白石砌成的廣大圓形石台,總高度1.6丈,周圍全有欄杆,象徵“周天三百六十度”。祈年殿是鎦金寶頂三重簷圓形建築,直徑30米,高38米,中央有四柱,代表一年四季,外圈有兩排各12根的柱子,分別代表一年12月和一天的12個時辰。整個祈年殿沒有用一個鐵釘,全用榫頭相接,可見其工藝之精。另據現代人的研究發現,在天壇的建築設計中還運用中國古代聲學原理技術建造了“回音壁”,即使是科學技術很發達的今天,要想建造與此相同的建築恐非易事。更最令人驚歎不已的還要數北京明皇宮建設的弘大規模與雄偉、壯麗之氣勢了。







明朝北京故宮

即使是到了600年後的今天,北京故宮依然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築群,有人甚至將其列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所有這一切首功應該歸給明成祖朱棣,這是毋庸置疑的。

據《明太宗實錄》等史料所載:永樂十五年時修建成的西宮房屋就有1630楹。“永樂十五年夏四月癸未,西宮成,其制:中為奉天殿,殿之側為左右二殿。奉天之南為奉天門,左右為東西角門。奉天門之南為午門,午門之南為承天門。奉天殿之北有後殿、涼殿、暖殿及仁壽、景福、仁和、萬春、永壽、長春等宮,凡為屋千六百三十餘楹。”

經現代專家研究後認為,明初北京紫禁城的殿宇、樓閣、廟堂等建築約有9000多間,占地面積達72萬平方米,這還不包含附近的十王府邸附屬建築。

關于紫禁城建設的設計者究竟是誰?

故宮是嚴格按照封建宗法禮制設計規劃的,前面三個大殿為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後面的宮殿群則為內廷,住著後宮嬪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和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也在故宮建築中得到運用。依照中國古代的星象學說,紫微垣(即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區域)是天帝居住之處,天人對應,所以皇帝的宮殿被稱為紫禁城。這片宏偉的建築群,到底是由誰來負責設計的呢?

史料記載:永樂四年(1406年),便命泰甯侯陳珪、北京刑部侍郎張思恭等“董建北京宮殿,經畫有條理”。

1406年,明帝朱棣決定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宮殿,他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這些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

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裏,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后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裏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裏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裏。

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經由大運河船運而來,因此才有了“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這句俗語。

故宮現有的文獻與實物異常豐富,只可惜獨缺建築設計者的資料。在那個時代,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有幾百萬人的建築大軍,留下姓名的卻屈指可數,至於設計者是誰,就更成了歷史之謎。

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紫禁城建設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蒯(音“kuǎi”)祥設計的。他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香山幫匠人的頭領人。

蒯祥很聰明,營建宮殿樓閣時,他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後,建築與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

營建宮殿樓閣時,他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後,建築與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

據說建造皇宮時,緬甸國向明朝廷進貢了一塊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門檻,但一個木匠不留神鋸錯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嚇得臉色煞白,慌忙報告蒯祥。蒯祥看了,讓那個木匠再鋸短一尺多,大家都很驚愕。之後,蒯祥就在門檻的兩端雕琢了兩個龍頭,再在邊上各鑲上一顆珠子,還搞了創新,讓門檻可以裝卸。這就是俗稱的“金剛腿”(活門檻)。皇帝見了十分高興,大加讚賞,“每每以蒯魯班稱之”。

蒯祥後來擔任了工部左侍郎。在工部這個富得流油的衙門也是個不小的官職,但是他非常謙遜、儉樸。到了晚年,雖然辭官歸隱,但每當有人向他請教營造工程的問題時,他都非常熱心地給予指點。過去北京曾有一條蒯侍郎胡同,據說他就曾在那裏住過。蒯祥的後代大多繼承了他的技藝,直到晚清,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

現代專家作過分析:

①曾傳說蒯祥是故宮設計者,許多事實讓人産生懷疑。

②還有的認為故宮的設計人應該是楊青。但他留下的資料更少,只知道是一名瓦工,據說連楊青這個名字都是朱棣賜的。

③多數專家論證:民間流傳着一個故宮設計的故事,説朱棣將建造宮殿的任務交給了工部尚書宋禮,宋禮就找到了蔡信(南直隸武進人),讓他設計圖紙。那蔡信也有兩下子,很快交出了答卷。宋禮還親自實地考察了一番,覺得這個設計創意十足,且操作不難,於是報呈皇帝。朱棣也不懂設計,只是一聽說新皇宮裏有九重宮闕、9999間半房屋,頓時心花怒放。傳說天宮才有1萬間房屋。皇宮比天宮只少半間,既表明了皇權的威嚴,又顯示着人間帝王的謙虛。於是痛痛快快地批准了蔡信的設計。

④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的研究員李燮平認為:宮殿的建造歸根到底還是由朝廷官員來把關、決策,故宮初建時,蒯祥只有不到20歲,無論從年齡還是資歷來看,都難以勝任整個設計工程。無論是蒯祥,還是蔡信、楊青,其實只是負責木、石、繪等具體工種而已。

⑤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的于倬雲認為,年紀輕輕的蒯祥進京時,宮殿的修建已是熱火朝天的關鍵時刻,不可能這個時候才開始設計。真正的設計者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献花(0)
+1
(本文系舜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