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心理学(详细版)陈琦_刘儒德
2013-08-16 | 阅:  转:  |  分享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p74)

2.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p265)

3.最近发展区:指现有水平和在他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p62)

4.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p39)

5.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p74)

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行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这一先行因素的影响。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影响成绩好坏,而成绩好坏反过来也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269页

7.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p101)

8.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p198)

10、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p103)

1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198)

12、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p43)

13、符号学习: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p46)

14、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p322)

15、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p54)

16、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p32)

17、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p46)

18、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p102)

19、特殊学习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p199)

20、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p47)

2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p21)

22、连续接近技术:



2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24.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p53)

25、高路学习水平:

26、图式;在,)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三.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在学生行为塑造过程中,对其中的部分行为反应进行奖励,忽视其中那些实验者不希望保留的行为反应,通过不断的奖励、强化而塑造出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行为模式。学生行为的塑造与改变,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掌握与讲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和促进差生转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10.试分析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的对于教学的意义。

答:一.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也可用第79页的图表代替):

(1)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二.(1)教学目标,加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五种学习结果。明确提出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2)教学过程,他提出九段教学法: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和迁移。(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材呈现的方式、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

三.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学生不能一味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要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3)“组块”理论,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四.教师的教应从学习的学生的学出发,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





论述前十个为考试范围,简答前二十为考试内容

.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此题不一定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研究学生学的基本规律,与教师如何有效地教的基本规律这两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1、从教育过程来看,对许多一般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确凿的证据,是对心理科学理论的极大丰富;

3、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断促进心理科学走向应用。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面临3大难题:一是班级人数增加,难以实施因材施教;二是难以保持教育环境的纯洁性;三是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兴趣与性格的狭窄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更新教育观念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自身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心理学专长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教育者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加强自我教育,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教育心理学研究并揭示了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及其教师的教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独特关系,使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学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探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活动为核心,揭示了学生学习的实质和过程,有助于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献花(0)
+1
(本文系2013yout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