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祖沖之算出π之疏率22÷7及密率355÷113之法﹝附王蕃π = 142÷5及張衡π = 736÷232算出之法
2013-08-18 | 阅:  转:  |  分享 
  
-1-

祖沖之算出π之疏率22/7及密率

355/113之法﹝附王蕃π=142/5及張衡

π=736/232算出之法﹞



TheCalculationsof22/7and355/113bythe

MethodsofZǔChōngZhī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Abstract:Thisarticleshowshow722and113355werecalculatedbyZǔChōngZhīin

ancientChina.Inmodernmathematics,themethodheusedisknown

as‘ParallelgramLaw’.



提要:祖沖之以“分數逼近法”求出π之“疏率”為22/7及其“密率”為

355/113。亦以此法求王蕃及張衡之π。

關鍵詞:祖沖之、疏率722、密率113355、王蕃、45142、張衡、232736。







第1節“疏率”與“密率”算出之法





π之近似值是722,當圓之直徑已知,乘以π即得圓周之長度;而圓半徑自

乘再乘以π則得圓之面積。π一般稱為“圓周率”,其值為3.141592…。

π是一個超越數,其小數位既不盡,又不循環,又非根號型之無理數,此乃

π奇妙之處。現代用計算機可算出π上億之小數位,不過其實用價值不高。

-2-

我國古代數學家不用小數,為了方便計算圓之周長和面積,π有一個常用之

近似值722。我國古代722稱為“疏率”,另外一個分數113355比722更為精確,稱

為“密率”。“疏率”和“密率”皆由著名數學家祖沖之求得。一般人認識較深

者為722之“疏率”;所謂“疏”,粗疏之意;而“密”則有精密之意。113355之

“密率”較少人採用,而事實上,知者亦不多。

祖沖之,魏晉南北朝時南朝范陽薊人,字文遠。精通算學和曆法,曾造“千

里船”及“水碓磨”。官至長水校尉。其子祖暅亦為數學家。

求π和計算π是一件複雜之事,不過計算π之近似值722則不複雜。

祖沖之先以劉徽之“割圓術”求出π之較為精確值為3.141592﹝本文不討

論割圓術﹞,因古人不用小數,亦無此概念,若3.141592之單位為尺,則可寫

成3尺1寸4分1釐5毫9絲﹝或秒﹞2忽,此概念相當於3.141592尺。其實單

位並不重要,只要知3以下尚有141592,而此數乃按3以下之單位細分即可。

其實“疏率”和“密率”皆可由“分數逼近法”求出,相信祖沖之亦是以此

法求出其疏率與密率。其法是首先要知道π之較為精確值為3.141592,然後以兩

個分數﹝一個比π大,另外一個比π小。如果是整數,則當作是一個分母為1

之分數﹞之分子和分母分別相加後所生成之新分數來逼近,下面說明722算出來

之法。若果符號⊕表示兩個分數之分子和分母分別相加,則

ab⊕cd=cadb??。

因為3.141592介於3與4之間,於是π之第一次逼近可以寫成下列等式:

13⊕14=27=3.5。因為π介於3與27之間,於是π之第二次逼近可以寫

成下列等式:

13⊕27=310=3.3333….。π介於3與310之間,於是π之第三次逼近可

以寫成下列等式:

13⊕310=413=3.25。應用相同之方法,π之第四次逼近為:

13⊕413=516=3.2。第五次逼近為:

-3-

13⊕516=619=3.1667。第六次逼近為:

13⊕619=722=3.142857143。

從上面之結果可以看出,π之近似值由第一次之27而逐漸逼近至第六次之

722。不難發覺,每一次逼近,所形成之新分數會更為接近3.141592。將722化成

小數後可知,此乃頗佳之π近似值,可以稱為“第一近似值”,此乃祖沖之所稱

之“疏率”。注意以上之運算一直以3為下限。

如此以上之運算可否繼續而獲得更精確之分數?答案可以,不過,722後所

得之分數比722更為粗略,須要重新逼近一次才可得出一個更精確之分數,試看

下列之運算便可知原委。因為π介於3與722間,所以第七次逼近為(注意13在

前,722在後。其實⊕運算滿足交換律,其次序本無關,現強調13在前與722在

後表示小之分數在左,大者在右,此乃配合數目之位置及方便理解):

13⊕722=825=3.1250。可見825比722更不精確。

因為π介於825與722間,所以第八次逼近為:

825⊕722=1547=3.1333。π介於1547與722間,第十次逼近為:

1547⊕722=2269=3.1364。由此類推,第十一次逼近為:

2269⊕722=2991=3.1379。第十二次逼近為:

2991⊕722=36113=3.1389。第十三次逼近為:

36113⊕722=43135=3.1395。第十四次逼近為:

43135⊕722=50157=3.1400。第十五次逼近為:

-4-

50157⊕722=57179=3.1404。第十六次逼近為:

57179⊕722=64201=3.1406。第十七次逼近為:

64201⊕722=71223=3.1408。第十八次逼近為:

71223⊕722=78245=3.1410。第十九次逼近為:

78245⊕722=85267=3.1412。第二十次逼近為:

85267⊕722=92289=3.1413。第二十一次逼近為:

92289⊕722=99311=3.1414。第二十二次逼近為:

99311⊕722=106333=3.1415。第二十三次逼近為:

106333⊕722=113355=3.14159292﹝小數後八位數字﹞。

至此可以看到113355比722更精確,此乃祖沖之所稱之“密率”。注意以

上各式722一直處於上限。第二十四次逼近為:

722⊕113355=120377=3.14166667;顯然此數比113355更不精確,因此祖沖之

算至113355即止,成為π之“第二近似值”。第二十四次逼近時722處於下限。

當然可以進行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等次之逼近,直至找到另外一個

分數比113355更精確為止。這新之分數可以稱為“第三近似值”;亦可以有第四、

第五近似值。此步驟可以不斷重複,每逼近一次就產生一個新之近似值,此法可

準確至小數後多少位均可。

如果明白此逼近法之原理,即可知道祖沖之為何以722為疏率,以113355為密

率。

-5-

其實不獨是π,任何小數(通常是指小數位太多之數)均可以以此方法來逼

近。

相信很多人會問:為何兩個分數之分子與分母各自相加後會逼近某一小數?

現在就談一談“分數逼近法”之原理。

如果明白何謂“矢量加法”或“平行四邊形加法”,即明白“分數逼近

法”。設一矢量OA為ai+bj,另一矢量OB為ci+dj,i與j分別為X軸與Y

軸單位,則:

OA+OB=ai+bj+ci+dj=(a+c)i+(b+d)j=OD。

BD







OA

平行四邊形加法圖

所謂“矢量加法”是指矢量OA與矢量OB分別成為平行四邊形OADB之兩

鄰邊,其和剛好是該平行四邊形OADB之對角線OD。這就是數學上之“矢量加

法”或“平行四邊形加法”﹝ParallelgramLaw﹞。

在“分數逼近法”中其原理也是差不多,若將OA寫成分數ab(即a為分母

而b為分子),而OB亦可寫成cd,則

OD=cadb??;這等價於前面所述之ab⊕cd=cadb??,換言之,“分數逼近

法”其實是“矢量加法”或“平行四邊形加法”之變化。今用第二次逼近“疏

率”之算式來說明這種加法:

13⊕27=310,這種加法等價於矢量加法:

(i+3j)+(2i+7j)=(1+2)i+(3+7)j=3i+10j。

此可用幾何圖表示如下(為方便說明,下圖不合比例,P點是i+πj,是須

要逼近之目標點):





-6-



D3i+10j



i+πj

P

i+3jB2i+7j

A





O



從圖3.2可看出,OD比OA或OB更為接近OP。又因為OP是介於OA

與OD之間,所以π之第三次逼近就是以OD與OA為鄰邊所生成之平行四邊

形之對角線OE(無顯示)。如果OP是介於OD與OB之間,則π之第三次

逼近就是以OD與OB為鄰邊所生成之平行四邊形之對角線OF,不過OF亦無

在上圖顯示。

若果OP是介於OA與OE之間,則π之第四次逼近就是以OE與OA

為鄰邊所生成之平行四邊形之對角線OG(亦無顯示)。步驟就是如此不斷重覆,

直至逼近OP某一精確值為止。

如此,經過多次逼近後,平行四邊形之對角線所成之矢量與X軸所成之正

切(tangent,即Y坐標除以X坐標)即是π之近似值。筆者再強調本文所說之

“逼近”乃指最終之平行四邊形之對角線與OP所成之角度是否接近,而不是對

角線之長度與OP長度之比較。

以下為分數逼近法之大要:

若不等式ba
不過dbca??可能比x更欠準確,如此則須要作多次逼近。而dbkcak??、dlbcla??及

dlbkclak??亦為x之逼近值,k與l為常數,但須注意結果是否比原數更差。若k與

l為1,即可得以上“疏率”與“密率”算出之法。但須注意x所處之區間。





-7-

第2節東漢王蕃及張衡π算出之法





東漢王蕃以45142為π,此數值如何算出?若要了解此數之來源,現將第1節

分數逼近法之大要重述如下:

若不等式ba
確,從張衡之例即可知。而dbkcak??、dlbcla??及dlbkclak??亦為x之逼近值,k與l為

常數,亦可見之於張衡之例。

其實王蕃與張衡之π均可從第1節疏率及密率π之序列導出,從上節可知:

疏率π之第一次逼近為13⊕14=27=3.5,

第十三次逼近為36113⊕722=43135=3.1395,

若ba=43135及dc=27,k與l為1,則dbca??=2437135??=45142=3.156,此即為

王蕃之π。

因為3.1395<3.156<3.5,所以43135<45142<27。

東漢張衡以232736為π,此數值算出之法如下:

依舊取π之第一次逼近為13⊕14=27=3.5,

π之第五次逼近為:13⊕516=619=3.1667,此數最接近張衡之π,取619,

分子及分母各自乘以38,得228722,因為此分數最接近232736。

因27<π<619,即414<π<228722,故π之逼近值可取:

414⊕228722=228472214??=232736=3.172,此即為張衡之π。可惜232736比619更

欠準確。

-8-

注意逼近值應寫成38622381927??????,以配合dlbkclak??之式。注意求張衡之232736之

法未必唯一﹝即另有他法求此數﹞

或問,如何証明分數逼近法乃祖沖之所用之法?筆者提出以下兩點來說明及

証明:

1.求得密率之法具數學邏輯性。

2.古時一向流行以分數逼近法求一近似值。

筆者舉出另外一例:漢太初曆規定一年為3651539385日﹝即365.25016日﹞,

一月為298143日﹝即29.530864日﹞,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曆”。筆者首先指出,

298143一數與天文學完全無關,此乃數學題,並非天文學測量一月之日數精確題,

因為298143亦是以分數逼近法求出﹝可參閱筆者之〈漢《太初曆》“八十一分”

算出之法〉一文﹞,故可知漢、魏、晉、南北朝時均流行分數逼近法。

有人提出祖沖之以“連分數”法求得其“疏率”,筆者認為須要注意以下之

時代背景:

1.漢時已經難以表達帶分數,更無“連分數”之概念。

2.古人之分數依慣例不寫分母,只寫分子並稱之為“分”。故在特定之情

況下,分數之計算必須假設分母相同,若分母不同,則運算非常困難。

古人無擴分﹝分子與分母乘以相同之數﹞與約分﹝分子與分母除以相同之

數﹞之法,從張衡π之數232736可見一斑,顯然此數可約簡為2992。另一方面,連

分數涉及分數除法,此亦為當時之大難題,故以連分數法求疏率之可能性甚低。

因古人無擴分概念,但筆者計算東漢張衡之232736時涉及擴分,故筆者之計算

法,非張衡之原來計算法,其最大可能性為繼續以逼近法直至得到232736為止。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