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诤言
2013-08-23 | 阅:  转:  |  分享 
  
诤言|2007-3-3022:37:00 诤言

普通百姓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对于赞美自己的话尤其喜欢,正所谓“良言一句阳春暖,苦语半句严冬寒”,这里的良言在很多时候是指赞语。我是一个俗人,自是不能免俗,对于称赞自己的话语虽然在表面上不做惊喜状,但在心里早已把这赞语过滤了多少遍,剩下来装在心里的就只有甜蜜。但于无人处,当自己的思想逐渐沉淀,蓦然发现原来刻在在内心深处的竟然是那些“苦语”。

前几天遵照校长室的安排,面对全校开设了一堂研讨课。虽然对于上课不能说是“久经沙场”,但也见过一些世面,不过备课倒也马虎不得,狠狠地备了两天的课,当走上讲台,面对台下济济一堂的听课老师,我还是略显紧张,不过一旦投入到课文中,原本紧张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按照备课的思路,题目的预设、问题的生成,我个人认为达到了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可能是学生的表现太精彩,竟也获得听课老师的几次自发的掌声。课上完后,我自己还算较为满意。果然下午的集体评课,也是赞誉有加,听得我心里有滋有味,对于出现的一些建议,当然我也是一一记录下来,不过这些建议也都是在大量的赞叹之后找来的“几块小骨头”。最后的评论总结由我们学校的徐校长主持,我知道他向来严格,但没有想到评论会议如此的方式开头,——在评论开始就火力十足,针对大家都认为是课堂的亮点处进行了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和评论,用了很多理论依据来证明我这样的教学是错误的。说实话,自认为是教学中的神来之笔一下子被说成是错误的使用了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内心还真有些难以接受,并且他的观点也还是值得商榷。评课很快结束。晚上一个人在书房自习地回味着今天的课堂,当把下午自己记录的评课意见整理好之后,仔细地阅读与思考,发现徐校长的评论非常中肯,观点很新,直击自己课堂中的薄弱环节,就连自己原本最欣赏的那个“神来之笔”现在想来确实值得自己琢磨,通过他的点评,心中竟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如果不是他的评论,我可能还停留在自己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认识之中,感谢之余潜意识中竟然有丝丝的歉意。

古人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朋友之道在于真诚与诤言,铮人才有诤言,也许当我们听到有些话时心里可能感觉有些不愉快,但是多遇到这样的人,才是你的幸运与幸福!













人人都爱听好话,都喜欢让人承认其个人价值.听多了好听话,听惯了奉承话,养成了听好话的习性,灾难就会到来.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能得到几个诤友,学会珍视诤言,以诤言为镜,不断修缮自己,那是多么幸运的事!

?这么多年来,好听的话对我来说,常常能够听得到,很少批评的话,更没有几句诤言可听.细细想来,诤言在幼少时最多听到,那时不懂珍惜,有时还闹点情绪,认为自己受了委屈一般.如,我的母亲就说过我是个做事任性而缺少思量的人.用家乡的土话说,这叫"楞头青"或"砍货".今天我又听到了久违的诤言,是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好友L君正告我的.L君不留情面地给我指出了多年来与我相处看到的我的种种不足,听着开始有些刺耳,我说,"你说说我的优点吧,我尽是缺点吗?"L君生硬地正告我"优点不用说了,你自己好好发挥就行了,只想说说缺点呀!"好吧,我听着.他首先指明我爱憎不分的错误.是的,我常常用庄老的理论,用与世无争的所谓洒脱,去开导自己,容忍进尺者的贪婪与过分,有时就把原则丢给所谓的"豁达"了.自以为自己是多么地高大,"阿Q精神"往往被我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还指出我这些年形成的惰性,这也是致命的缺陷.这是真的,我可能为之丧失了许多可以抓住的机遇.

??我认真听,认真想,句句都是有的放矢.L君问我,听了高兴吗?我告诉他,一针见血,提得好!我们都笑了.....诤言可亲!我突然这般地喜欢听这只有肺腑里才能有的正气之声......这是由明辨是非的智慧与挚热关爱的心思共同凝结而成的无价之宝!











献花(0)
+1
(本文系wxj518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