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复习练习题
【中考链接】2005年贵州省贵阳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解释诗中加点词:(2分)俄顷:何由彻: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壬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3.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4分)
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3分)
答:
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5、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6、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答:
7、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答:
2011年四川省乐山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9、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2011年四川省宜宾市10.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2分)
答:
11.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
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1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和,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2分)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答:
2011年辽宁省铁岭市14、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分)
答:
1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2分)
答:
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8、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008年广东省广州市2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答: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
24.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芽,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2009年广西河池市25、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26.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的看法,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观刈麦》【唐】白居易
【自我检测】(1)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中考链接】2010年贵州省铜仁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7、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2分)
28、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4分)
答:
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29.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答:
2011年四川省德阳市30.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以“秋思”为题的《渔家傲》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时的感怀之作,“渔家傲”是词牌名。
B.词的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并以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之不同。
C.词的下片集中抒发边塞将士的愁思,反映出思乡与卫国的矛盾心理。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互文的形式,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D.全词意境悲凉,与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起为宋词婉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32.“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2分)
33、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2分)
答:
34.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下阙运用了。(2分)
35.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2分)
3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2分)
答:
38.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中考链接】2005年湖北省恩施州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9、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40、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
2010年湖北襄樊(一)阅读古诗《己亥杂诗》,完成10-11题。(4分)
4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和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4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43.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
答:
44、(1)诗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1分)
(2)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
45.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⑴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答:
⑵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答:
2006年广东省广州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5分)
46、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分)
答:
47、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答:
2008年四川省南充市48、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49、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2分)
答:
50、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
答:
?【中考链接】2011年贵州铜仁市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
5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
答案: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4、(略)5、唐代杜甫6、示例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示例3: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词语的含义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7、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诗句大意占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占2分。
8、(2分)答: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1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1分)9、(2分)答: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10.(2分)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②峰烟四起,艰苦抗元。(意思对即可)11.(3分)不造成分)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言之有理即可,12.形势的险恶(1分);境况的危苦(1分)。(2分)
13.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②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14、C,15、(l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16、(2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分,共2分.意对即可。)
17、(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18、(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19.(4分)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2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2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2、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外发现了一个村落。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2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分),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2、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2分),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会在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2分)3、因为这句诗的意思为“山回路转,前方似乎是绝境,但在柳、花交错间又发现了一村落”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喻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想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同样重要,能引起读者的深刻同感(2分),所以这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应用。
4、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2分),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2分),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5、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6、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2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2分),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23.字面上是说迷路时,忽然发现了一个村庄,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只要写出哲理,意思对即可3分)24.C25、C26.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2分)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29.(2分)“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的作用:(1)时间上是上阙“长烟落日”的延续。(2)借景抒情。写出戍边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30.D
31.D(写夜深霜重之时传来的悲凉哀怨的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32.与中原不同孤寂荒凉(2分)33.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2分)
34.描写抒情(2分)3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6.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2分)37.因尚束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2分)
答案:39、卸甲归田的惆怅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40、⑴、略(言之有理即可)⑵、略(言之有理即可)41.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4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43.(2分)(答对1点即可,答得好加1分)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44、(1)诗人的马鞭。(1分)(2)(2分)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45.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⑵“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4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47、“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48、曲牌名曲题49、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1分)50、要点: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51(3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3分5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