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NO.1东晋东晋东晋东晋·王羲之家族王羲之家族王羲之家族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三希宝帖三希宝帖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
(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使分离一个世纪之久的《三希宝帖》再度团圆,两岸故宫博物院历数载、斥巨资,以两岸院藏真迹为底本,以特种真丝为复制材料,
以锦缎、碧玉、进口高档红木等为装帧材料,原汁原味再现昔日国宝神韵,
打造当今最具纪念意义、最具收藏价值、最具升值空间的文物艺术品。
每件产品均附《绝版收藏证书》及《装裱材质证书》和《书画盒材质证书》,以助鉴藏。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君倩。
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短的信。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
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
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传,
这件书蹟是后人忠实的摹本,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3行,共22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无署款。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
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
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
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
”钤“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
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禦筆又識”,
钤“乾”、“隆”二玺。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
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
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禦識”,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
、“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NO.2东晋东晋东晋东晋·王羲之王羲之王羲之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
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NO.3唐唐唐唐·欧阳询欧阳询欧阳询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行书,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皇帝,他精通书法,平生搜尽历代名帖,又将当今书坛巨擘拢为左右。
他曾立嘱将兰亭真迹随葬,也曾经为一位书坛泰斗的辞世而嚎啕。
这位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的,便是唐初大书家欧阳询。
欧阳询官历隋唐,世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梦奠帖》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
《梦奠帖》共七十八字,无款印。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
“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此帖用墨淡而不浓,
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
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cm,横33.6cm,今于辽宁省博物馆藏。
欧阳询楷书《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梦奠帖》纸本,纵25.5cm,横33.6cm,今于辽宁省博物馆藏。
NO.4唐唐唐唐·颜真卿颜真卿颜真卿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
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
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
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
(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
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
(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
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NO.5唐唐唐唐·怀素怀素怀素怀素《《《《自叙帖自叙帖自叙帖自叙帖》》》》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
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
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
。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
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
“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
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怀素《自叙帖》
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
“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黄州寒食帖》
NO.6北宋北宋北宋北宋·苏轼苏轼苏轼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NO.7北宋北宋北宋北宋.米芾米芾米芾米芾《《《《蜀素帖蜀素帖蜀素帖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墨迹绢本,行书。
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
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
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
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
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
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
《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
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
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
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
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
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
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米芾《蜀素帖》墨迹全本(文件大小:1.7M图片尺寸:9499×480象素)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蜀素帖》局部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国传世十大名帖之一。
作于是1112年。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
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
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
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NO.8·北宋北宋北宋北宋徽宗赵佶徽宗赵佶徽宗赵佶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
(辽宁省博物馆)
NO.9元元元元·赵孟頫赵孟頫赵孟頫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
元代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复古为创新的时代,元代诸家以唐人楷书法为基础,极力规模二晋,形成了一代风气。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以其雄才大略,广交有才识的汉人,从各方面发现人才,并力图恢复旧有的体制而略更张,
尽管他在文化与思想上比较开放,但在军政、财权和殿试录用人才等方面即对汉人严加限制,
于是有识之士既不能在仕途上谋取功利,仍转趋于文艺,在书法领域中赵孟頫就是一个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
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书画诗文,篆隶正草,可谓无所不能。书法主张恢复二王法规,书风清丽圆润,
深得二王神韵气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赵字,须注意运笔的提按顿挫,切忌油滑平拖,
即使在圆转之处也要施全身之力,以腕运笔,写出行书线条的内涵和骨力。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纸本,纵二七点二厘米,横一一点一厘米。款署大德五年,
赵时年四十八岁,正值精力、体力顶峰期。其字点画精到,结体周密,行笔劲健酣畅,
唐棣跋云:“东坡二赋,松雪要每一书之,负出诸书之右,故深得晋人书法。
晚年行笔圆熟,度越唐人,乃知早会用意之深如此。”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赵孟頫《前赤壁赋》局部
赵孟頫《后赤壁赋》局部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明祝允明所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三六点一厘米,横一一四七点五厘米,
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祝允明,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一四六○》,卒于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字希哲,江苏长洲(吴县》人,
因他的右手多生一手指,故自称枝指生,又号枝山。祝允明生于宦胄之家,为书香门第,外祖父徐有贞、
祖父祝颢、岳父李应桢皆饱学之士,又精于书法,
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相传祝允明五岁便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稍长便博览群书,为文多奇气,
因其性疏放不拘礼节,又好饮酒,放浪形骸,故在仕途上并不得志,弘治五年举于乡,
正德九年五十五岁时出知广东兴宁县知府,嘉靖元年转任应天府通判,未几辞归故里并构筑怀星堂,,
与同郡文人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交善人称吴中四才子,终年六十七岁。
草书意多于法,特别是大草,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
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
,但放逸不是不要规矩,而是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这种胆识是建立在圆熟的技巧
和深厚的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
随机生发,笔态横生,点画狼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从而达到
一个抒情写意的境地,一个“寄妙理于豪放之内”的境地,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纵观历史上能达到这种境地的草书大家除二王、旭素和宋之黄庭坚外,明代又将草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制纸工艺日臻完美,加上厅堂式的建筑,书法的幅式开始由手卷尺牍小品向中堂巨幛大幅发展,
而大幅的作品要有雄浑的笔力、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形式对比强烈的章法布局为依托,
这种创作观念构成了明人尚势的时代特色,而行草书体正好适合了这种变化的需要,
马宗霍《书林藻鉴》谓:“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明代善草书的书家甚多,
著名的有陈璧、张弼、文徵明、文彭、王宠、陈道复、莫云卿、董其昌、陈继儒、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王铎等,
他们各人在这宽广的领域里驰骋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最负盛名的当首推祝允明了。祝允明楷书得益于李应祯的指点,
得欧字之骨,颜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晋人遗意,从而在年轻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楷法既立,流溢为行草则自然可观,再加上他疏放不羁的个性,更使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的草书主要得徐有贞的指点,
NO.10·明明明明祝允明祝允明祝允明祝允明《《《草书诗帖《草书诗帖草书诗帖草书诗帖》》》》
由旭素上溯二王,中年以后涉猎渐广,自魏晋钟王直至元之赵孟頫,莫不临写工绝,故其书至晚年时变化出入不可端倪,
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从他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来看,面目各异,有形不贯而气贯的独草,
有如行云流水的今草,亦有气势奔放的狂草,不论何种形式的草书,都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
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
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祝允明书谓:“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此帖足可当之。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明祝允明所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三六点一厘米,横一一四七点五厘米,
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