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语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征文:老师,可以不打孩子们吗?
2013-08-31 | 阅:  转:  |  分享 
  
老师,可以不打孩子们吗?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征文

王语双(宁夏海原县关庄学区,755217,18209555452,291734666@qq.com)

一天前,我亲眼目睹了一名老师体罚学生的场景,心里隐隐作痛,恰逢昨天接到我们宁夏法学会举办“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征文活动通知,就我性格,当面劝说那名老师似乎不妥,就趁此机会说几句:

老师,可以不打孩子们吗?

那天,是中午休息时间,下午课即将开始,我准备到办公室坐坐。走到门口,看到一名年轻的英语老师正在修整一根比拇指还粗的杨树枝。进门后,我看到大约六七名学生排着队站着,神色慌张,其中还有两名女生,站在最后面。我心里想着,这几名学生可能又有的受了。

果不其然,随后,那名英语老师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进来了,坐在椅子上,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体罚)学生。

老师:“你,过来!”他指着站在最前面的那名学生训斥着,“4线3格怎么还不会?”“要学吗?”谈话间,棍子好似有节奏一样打在学生的小腿后侧。

学生:“唉哟,唉哟——老师,别打了。”

老师:“你,过来!”收拾完第一个,老师指着第二个学生,从表情可以看出后面的学生已经明显感觉小腿发麻了。“你看你,你这作业是怎么做的?老师怎么讲的?Thereis/be怎么还分不清?”“你是来学的,还是来玩的?吃完饭后,跑到外面逛什么逛?”

学生:“不逛了。”学生边说边弯下腰用手去护住小腿后侧。

老师:“站起来,双手抱头!”老师好似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一样,让学生双手抱头(不打着头了,只打肉多的地方如小腿后侧、屁股部位不碍事),老师收拾着学生手法,好娴熟。“去,把作业撕掉,重做!”老师让第二个学生回到教室。

随后,老师指着第三个学生,“你,过来!”“你,老油条了!怎么讲都不会,没治了!看你的作业,再做不会就滚!”

学生:“我一定认真做。老师,老师,您别打了。”

……

老师真是“为了一切学生”,在这六七名学生中,训斥及棍棒没有落下一个孩子,包括其中的两名女生,全都一一普及到了。

孩子,疼吗?

看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以前看到过的老师“收拾”学生的场景:老师或在教室里,将“不学无术”或“顽固不化”的学生叫到讲台前,用直尺或扫把把子鞭策学生。同样,鞭策与老师的说话也是很有节拍的样子,老师口里说的“我叫你不学!我叫你不学!”与鞭策声混杂在一起;或者,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用棍子打、或脚踢、或手扇、或多种方式并用,直打得学生屈腿求饶“我不玩了,我不玩了。”“我要学了,我要学了。”云云。

我突然想起了两周前翻看的《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提到的华生反对体罚儿童的那段话来,“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具有与团体行为准则一样的行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如果想要采用体罚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只会造成不良后果。这是因为:首先,体罚不及时,达不到体罚的目的;其次,体罚时家长或教师容易失去理智,把体罚当作发泄自己不满的手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最后,体罚的程序不易掌握,体罚有轻有重,太轻不起作用,太重则对儿童健康不利。”想到这里,我觉得体罚确实并非教育学生的上上之策。

况且,AllRoadsLeadtoRome,也并非只有“棍棒出好人”一条路可走,除了体罚,我还不信就没有其他同样有效或效果更好的教育方法了。你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他们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有不少是靠动之以情出来的,靠晓之以理出来的,靠行为世范出来的。

比如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就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又如孟子,他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再如韩愈,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扶持学生中的人才,同时也要使课堂生动活泼。还有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陶行知,等等。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们,也没有提到使用体罚来作为教育的手段啊,但是他们的教育却卓有成效,像孔子的私学成为显学,而且“弟子三千”。

这些思想,也与我正在翻看的《教育学》第五章第一节里提到的一致“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该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这说明,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正确估计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教育好学生。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老师哪里去了?

或许有老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代人普遍“耐心”不够,而且遇事好走捷径,“棍棒”教育见效快,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了。我觉得此言差矣,这只是老师“私心”的借口。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就应该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学生也应该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另一方面,我就不信,老师们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都是简单的拳脚相加或棍棒相向的。

“自己的孩子少,好教;班上的孩子多,难教。”或许有老师这样想,这也只是一种借口,说明老师没有足够的耐心。不愿意在班上在孩子们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去与学生亲切交流,构建一种近乎“父母与子女”一般“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执教六年,经过几所学校,发现除了年轻老师偏好“棍棒”教育法外,年老老师也不乏喜好者。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学生及学生家长因为法制意识普遍淡薄,有的学生家长自己也好“棍棒”这一手,所以对老师的行为也基本上是默认的。所以在农村学校,当前“棍棒”教育法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有在县城里的学校,也会有“棍棒”教育法的影子,尤其是在初三、高三阶段,更是寻常。因为有升学的压力,同样还有部分家长的“默许”,老师更是大行其道了。

“棍棒”教育法下的两种走向:认真学习、破罐子破摔

“棍棒”教育法之下,孩子们大致会出现两种走向:认真学习和破罐子破摔,两者比率大概4:6。比如在一所学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一个班的班主任喜欢打骂学生,那么他那科学生就会学得普遍认真,即使是其他课的晚自习,也拿着那门子课本在学;另一个班班主任不太喜欢打骂学生,那么学生就不太爱看那门子课,而是在班上几位老师当中,挑自己喜欢的科目多学习。在期末考试时,打骂得凶的老师他那课分数较高,而很少打骂学生的老师他那课分数就会较低。在通过几次这种比较之后,学校管理层因为考虑学校整体升学率,也对老师们打骂学生的现象视而不见或是默许了。

天高皇帝远,这是农村学校较多存在老师打骂学生现象的原因。因为远离县级教育部门,远在农村,上级监管难以较好覆盖,就只好仍由学校老师为所欲为了。

老师:不打学生就等着扣工资

不打学生就等着扣工资。有老师认为,不打学生,学生不会学你这科,那么,期末考试成绩肯定不理想,你就等着学校扣你的工资吧!因为,现在学生升学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奖金等等都挂钩了,学生成绩好,老师绩效工资就多,反之则反。所以,为了工资,打是首选。

俗话说“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上。”在打学生们时,老师心里难道除了“发泄”而没有一点“心疼”?如果是这样,建议不要从教;如果不是这样,建议拿捏好分寸并慢慢改掉。

至于工资,跟着教学成绩走,但提高教学成绩也要合情合理地提高,要依照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来进行,而非“见效快”而副作用极大的“棍棒”等方式方法。从这个角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没有捷径可走,但在正确的方式方法之下,经过不懈的努力,要相信终有一天,学生的成绩同样会提高的——而且是稳定不反弹的提高。

老师,可以不打孩子们吗?

当我们刚生下来时,什么都不懂,遇到什么不如意时而又爱哭爱闹爱发脾气,可是父母也没打骂我们呀!因为我们太弱小,弱得经不起一丝风的吹拂,更别提一根比拇指还粗的棍棒的鞭策了。可是尽管如此,父母们还是耐心地把我们慢慢抚养长大,直至一岁,两岁,十岁,二十岁……。

为什么一进了学校,老师一定要认为孩子们都“懂事”了呢?如果不懂事,就会遭到训斥或鞭策,为什么要高估孩子们的能力呢?孩子们进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情感;而不是接受劳改式的教育的——对于智商较低的那部分孩子。我觉得,老师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水滴石穿,也并非不可能,孩子的心也是肉长的,要相信,现在提倡的是终身教育,终有一天,是会被“感化”的。

或许是时代太过于急功近利了,以至于影响到了菁菁校园里一切的人、事、物。在此,我觉得,学校要担负的责任显得更多更重了,因为它要始终保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生如子,为生如命”的信仰,而不管围墙之外的世界是如何的如何;要让学生走进校园,就像走进“共产主义”社会一样,走进教室就像走进“天堂”一样,遇见老师就像亲近父母一样,交往同学就像呵护兄弟姐妹一样……。

当学校担负起并担负好此重任,我想,学校再没有老师让学生排着队接受鞭策的现象发生了。

像一些老师一样,我也有过“非棍棒教育见效慢”的顾虑——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尝试“非棍棒”的教育方式。在课堂内外,我从不打骂学生,以至于在同事眼里,在校长眼里,在家长眼里:学生们不“怕”我,对我的课满不在乎,我的课堂差劲死了。一直以来,我努力在做的是多接触学生,多与他们谈心,同时也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业务学习与师德水平修养。相信,几年过后——如果我一直带的一个班,这个班的成绩一定会比平行班好上许多。

如今,在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分就老师体罚学生问题屡次三番的强调之下,“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相爱。”这种社会上仍在流传的一种教育方法似乎有所收敛,但就目前来看也只大多限于在市级的学校,而在乡镇、县这一级学校仍很大程度地存在着。

学生:难道只有“亲其棍棒,才信其道”吗?

难道只有“亲其棍棒,才信其道”吗?对于孩子们,也必须进行反省:为什么在学校不像听父母话一样听从教师的教诲?真的认为老师还是过去的“臭老九”“教书匠”而不尊重,或是读书无用吗?

孩子们,要知道,体罚不是目的,而只是当前环境下农村教育的辅助手段。老师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你们可以往好的方面想,在老师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时,你们也很有必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促成双向和谐,教育才会充满爱的魅力。

而老师们呢,是否还要继续见效快的“棍棒”教育法呢?借我们宁夏法学会举办“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征文活动的契机,我想我们才男才女的都师们也真该动动笔,认真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章制度及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反思了。



2013-8-3111:51于关庄













































献花(0)
+1
(本文系王语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