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序次 6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题目 单元2.猪的品种与杂交利用种猪选择
课题四、猪的选种选配与杂交利用
任务1.猪的选种选配 教学
目标 知识:掌握选种依据及方法、选配原则
能力:能正确运用选种依据进行选种
素质:树立爱岗敬业、提升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选种依据及方法
难点:能够在生产中根据实际对种猪进行选择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课文发
教学手段:讲授、板书、多媒体 学生
课前
准备 1.根据课业工作单要求,查阅种猪选则的方法
2.了解学习目标;
3.将不理解的内容或疑问归纳出来,在课上解决。
教师
课前
准备 1.教具准备:电子教案、课件、教材、课业工作单、学习任务单、授课计划、粉笔。
2.多媒体设备:电脑、幻灯机、屏幕
3.教学思路:
(1)利用提问“生产中依据什么进行选择种猪?”导入新课;
(2)提出本次课学习任务及学习内容;
(3)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进行;
(5)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4.课前心理准备:了解授课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存在的学习困难等,结合本节课程的特点(重点及难点等),设计好解决问题的办法。
5.服装服饰准备:
教学内容与过程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复习提问
1.从外貌上如何区分长白猪与大白猪?
2.说明杜洛克猪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利用方法
[导入新课,告知教学内容及目标]
一、选种依据
(一)繁殖性能
1.产仔数出生时同窝的仔猪总数,包括死胎、木乃伊和畸形在内。产活仔猪数则指出生时存活的仔猪数,包括衰弱即将死亡的仔猪在内。产仔数的遗传力较低,一般为0.05~0.1,因此表型选择效果差,应以家系选择为主。
2.初生重仔猪初生时的个体重,在出生后12h以内测定,只测出生时存活仔猪的体重。全窝仔猪总重量为初生窝重。仔猪初生重的遗传力为0.10左右,初生窝重的遗传力为0.24~0.42。
3.泌乳力以仔猪20日龄的全窝重量为代表,包括寄养过来的仔猪在内,但寄出仔猪的体重不计入。泌乳力的遗传力为0.1左右。
4.断奶窝重同窝仔猪在断奶时全部个体重的总和,应注明断奶日龄。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为了评定猪的繁殖效率,还需测定情期受胎率、哺乳期成活率、每头母猪年产仔胎数和年产断奶仔猪数等指标。断奶窝重的遗传力为0.17左右,断奶个体重的遗传力低于断奶窝重,在实践中一般把断奶窝重作为选择的综合指标,它与产仔数、初生重、哺育率、哺乳期增重和断奶个体重等主要繁殖性状均呈正相关。
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年产胎数×每胎产活仔数×哺乳期成活率
(二)育肥性状
1.平均日增重指整个育肥期间猪只(种猪本身断奶到180日龄)平均每天体重的增长量,用g/d为单位。目前多用20~90kg或25~90kg期间平均每天的增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饲料转换率指育肥期内育肥猪每增加1kg活重的饲料消耗量,亦称料重比。其计算公式为:
2.饲料利用率:指育肥期内育肥猪每增加1kg活重的饲料消耗量。
3.采食量猪的采食量是度量食欲的性状。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称为饲料采食能力或随意采食量。采食量的遗传力平均0.30,采食量与日增重呈强相关(相关系数0.7),与背膘厚呈中等相关(相关系数0.3),与胴体瘦肉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2)。
(三)胴体性状
1.屠宰率胴体重占宰前体重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宰前体重育肥猪达到适宜屠宰体重(60~100kg,视品种而异)后,经24h的停食休息,称得的空腹活重即为宰前体重。
胴体重育肥猪经放血、去毛、切除头(寰枕关节处)、蹄(前肢腕关节,后肢飞节以下)和尾后,开膛除去内脏(保留肾脏和板油),劈半,冷却后,分别称取左右两半片胴体的重量,其总重为胴体重。
2.胴体瘦肉率将剥离板油和肾脏后的胴体剖分为瘦肉、脂肪、皮和骨四种成分。剖分时,肌间脂肪不另剔出,并尽量减少作业损耗,控制在2%以下。瘦肉重量占这四种重量的比例即为胴体瘦肉率。其计算公式为:
3.活体背膘厚指在第6和第7胸椎结合处测定的垂直于背部的皮下脂肪厚度,不包括皮厚。三点测膘时,取肩部最厚处、胸腰结合处和腰荐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背膘厚。活体测定方法为:
眼肌面积指倒数第一和第二胸椎间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如无求积仪时,用下列公式估测:
4.眼肌面积(cm2)=眼肌高(cm)×眼肌宽(cm)×0.7
5.胴体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心点至第一肋骨与胸骨接合处中心点的长度(在吊挂时测量),称为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心点至第一颈椎底部前缘的长度,则称为胴体直长。
二、选种方法
(一)自繁后备猪的选择
1.断奶仔猪的选择
(1)根据亲代和同胞资料(窝选)
将不同窝仔猪的系谱资料进行比较,从祖代到双亲尤其是双亲性能优异的窝中,进行选留。同时要求同窝仔猪表现突出,即在产仔数多、哺乳期成活率高、断奶窝重大、发育整齐、无遗传疾患或畸形的窝中进行选择。
(2)根据本身表型选择??仔猪断奶时,根据本身的生长发育和外貌进行选择。具体要求是:达到品种规定月龄时的体重和体尺指标要求,头型、耳型、毛色和体躯结构符合品种特征。在同窝仔猪中,将断奶重大、身腰较长、体格健壮、发育良好、生殖器官正常、乳头6~7对以上且排列均匀的仔猪选留下来。这时的选留数要大,一般是需要更新种猪的4~5倍。
2.后备猪的选择
(1)4月龄阶段,采用个体表型选择,以个体的生长发育和外形为依据,要求体重和日增重太标,外形结构良好,肢蹄结实。
(2)6月龄阶段性以个体表型选择为主,适当参考同胞成绩,综合考查,严格淘汰。
①根据外形选择。??选留的个体符合品种特征要求,体质结实,健康无病,身体各部分发育充分,相互协调,结构匀称。骨骼发育良好,四肢结实,肢蹄结构端正,体躯长,腿臀平整丰满,乳房和生殖器官发育良好。
②根据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选择。??依据猪的体重和体尺、胴体品质、生长速度等选种,可将6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或体重、背膘厚、体长三项指标综合成选择指数,按其高低选留。并要求公猪性欲旺盛,母猪发情明显,发情周期正常;采食速度快、食量大、不挑食。
(3)配种阶段选择淘汰发育慢不达标或因繁殖疾患不能作种的个体。
3.成年种猪的选择
(1)初产母猪(14-16月龄)淘汰产仔数少,断奶成活率低,仔猪中有畸形、隐(单)睾及毛色或耳形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个体。
(2)初配公猪的选择依据同胞姐妹的繁殖成绩和自身的生产性能及其配种成绩
(3)种公、母猪的选择根据本身生产力表现和后裔成绩进行选择,种公猪应参加后裔测定,繁殖母猪可利用育种记录,应用选择指数选留。
(二)引入种猪的选择:
1、品种的确定
根据办场定位或场内猪群血缘更新的需求进行确定。
一般现代瘦肉型猪场:
原种猪场—必须引进同品种多血缘纯种公、母猪。
扩繁场—可引进不同品种纯种公、母猪。
商品场—可引进纯种公猪及二元母猪。
2、引种场家的确定:
猪群的健康状况:确定能否引种的前提。
种猪的性价比是否合适:
该场的生产规模:规模过小势必选择范围窄、血统数少,近亲程度高。
是否开展种猪选育(性能测定),技术资料(含三代系谱)是否齐全。
服务是否完善:
信誉度好坏:
3、种公猪的选择:(1)体型外貌:要求头和颈较轻细,占身体的比例小,胸宽深,背宽平,体躯要长,腹部平直,肩部和臀部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有力,体质强健,符合本品种的特征。(2)繁殖性能:要求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有缺陷的公猪要淘汰;对公猪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精液质量优良,性欲良好,配种能力强。
(3)生长肥育性能:要求生长快,一般瘦肉型公猪体重达100kg的日龄在170天以下;耗料省,生长育肥期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在2.8kg以下;背膘薄,100kg体重测量时,倒数第三到第四肋骨离背中线6cm处的超声波背膘厚在15mm以下。
4、种母猪的选择:(1)体型外貌:
外貌与毛色符合本品种要求。乳房和乳头是母猪的重要特征表现,除要求具有该品种所应有的奶头数外,还要求乳头排列整齐,有一定间距,分布均匀,无瞎、内翻乳头。外生殖器正常,四肢强健,体躯有一定深度。
2).繁殖性能:
后备种猪在6~8月龄时配种,要求发情明显,易受孕。淘汰那些发情迟缓、久配不孕或有繁殖障碍的母猪。当母猪有繁殖成绩后,要重点选留那些产仔数高、泌乳力强、母性好、仔猪育成多的种母猪。根据实际情况,淘汰繁殖性能表现不良的母猪。
3).生长肥育性能:
可参照公猪的方法,但指标要求可适当降低,可以不测定饲料转化率,只测定生长速度和背膘厚。
5.种猪运输
运输车辆忌社会上贩运肉猪的运输车。任何车辆承运前均须进行检查,并彻底清洗消毒。
做好车辆隔栏准备,以每栏8~10头为宜,种猪应能自如站立、活动,不可拥挤或过于宽松。
车箱底应垫上木屑或稻草,以免蹄脚受损。
启运前不宜饱食。
装车时尽可能同类别猪只混于一栏,且体重不宜相差太大,最好上车时对猪群喷洒有较浓气味消毒药水。
运输途中不能骤停急刹,应保持车辆平稳行驶。
长途运输应随车备有注射器及镇静、抗生素类药物,停车时注意观察猪群状况,遇有异常猪只需及时处理。
三、猪的选配原则和方法
(一)猪的选配原则
1有明确的目的
2.尽量选择亲和力好的公猪母交配
3.公猪的等级(品质)要高于母猪
4.具有相同缺点或相反缺点的公母猪不能选配
5.正确利用近交
6.合理的年龄选配
(二)选配方法
1.品质选配
(1)同质选配
(2)异质选配
2.亲缘选配
(三)选配计划
总结、布置作业
10min
2min
33min
60min
30min
20min
15min
5min 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内容:选种的依据有哪些?后备猪各阶段应如何选择?
2、布置下次课的学习课业单:查阅资料,预习杂种优势利用 教学后记(包括内容、方法、学情、资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