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bx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
2013-09-01 | 阅:  转:  |  分享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散文)

1.四种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2.体会散文的特点,可结合《背影》和《永久的悔》作进一步的体会。

3.词汇:给加点字注音交卸()典质嘱咐奔丧()得意勾留踌躇()蹒跚()迂拭搀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狼藉()迎养盈望九倾注馍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懵()立锥之地()孤苦伶仃()背乡离井寄人篱下举目无亲掰()门当户对难以下咽宁(nìnɡ)蹭牛圈(juàn)陨()腮颊骚掷轻蔑()讪笑()捧腹大笑呆若木鸡文质彬彬赐予喋喋不休()顽固不化吓唬束缚歧视()呐喊大声疾呼()鄙视()

背影

1.朱自清:原名、生平、代表作品;特别是他的一件能体现中国人有骨气的事。

2.解决如下问题:

⑴概括文章的中心——父子浦口送别。

⑵共写了几次的背影,重点是什么?——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⑶作者流了几次泪,都是为什么而流?——四次流泪。???

第一次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之泪;第二次见背影,感动之泪;第三次别父亲,不舍之泪;第四次想背影,思念(或伤心)之泪。

3.主旨——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4.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望父买橘见背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8.感悟: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

永久的悔

1.季羡(xiàn)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4.思考本文的题目是《永久的悔》,那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到底是什么作者具体围绕什么来写永久的悔?))焉支隘口蹲踞荒莽焚起敕勒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怀念与痛悼第二部分(─8节)大堰河勤劳、善良,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眷恋与感激第三部分(9─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讴歌与赞美有一种爱是无法言表的感动,是伴随一生的感恩母爱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受伤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有时,母爱是一盏指路灯,引导我们走出迷茫,追随光明……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事比报答母亲对我们的爱更重要呢?修辞手法:

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效果。

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长城谣

1.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3.戏剧结构之四个组成部分。

4.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5.剧本的特点: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6.作品:元曲四大家及作品;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7.单元生词汇:

萧条踌躇周济存蓄庶(shù)咳嗽嗫嚅世故凄楚狰狞哆嗦馅饼摧残畜生俏皮qiào俏皮心窍扯谈逮塌

榻爵揖拆岔骚阉瞅莽(mǎnɡ)喃鸡犬不宁死乞白赖造谣生事挑拨是非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纨绔子弟

南腔北调生吞活剥安分守己尔虞我诈

8.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都市生活剧《日出》《原野》;多幕剧《雷雨》。

果戈里:俄国作家“俄罗斯散文之父”,作品有中篇小说《外套》、《狂人日记》;讽刺喜剧《钦

差大臣》;代表作小说《死魂灵》。

日出

1.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雷雨》和《日出》的发表,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2.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3.情节

开端: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

发展: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别无他法,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三条路’。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矛盾此时无从化解。

高潮:潘月亭上场,黄省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完全激怒了潘月亭.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结局: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4.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好: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黄省三被逼急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5.主题: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

6.补出潜台词;句子的弦外之音《精》25页。

7.积累: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污泥。”

钦差大臣

1.把握人物形象(市长、邮政局长、假钦差)

2.文中的讽刺:①发现假钦差②互相揭发③语言的讽刺性。

3.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第四单元

为人民服务

1.字词:鸿、鼎、铭、悼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

2.理清层次: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重於泰山;死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寄托哀思,使人民团结起来。????????????

3.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为人民服务”

4.明确:

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第三层思考: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第四层层次——4层;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主旨: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5.能背诵并灵活运用文章的第二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词汇:传授绶带淹没不知所措一帆风顺彷徨袖手旁观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ɡhuǎn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3.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4.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5.重点掌握文章的最后一段。

我有一个梦想

1.词汇:签署摧残镣(撩、燎、嘹、潦)歧视负隅顽抗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蜕化兑现覆没(履行)戮(戳)奢侈拯救亟待磐石义愤填膺

安之若素心急如焚崭新旋风摇摇欲坠赎罪不可言喻祈祷抽屉

幸灾乐祸无动于衷障碍

2.名句:自由和平等的爽朗金秋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3.深入理解文中比喻与排比的作用。

4.为理想而奋斗的素材:

爱国是屈原的精神灵魂,他的人生追求的就是社稷稳、国家强。为此,他多灾多难而

始志不移,虽九死而不悔。千年以来,屈原成为垂范千秋的爱国典范。在近代,每当国家

有难,伟大的屈原精神就成为爱国主义旗帜。他“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有着无可比拟

的人格魅力。

你是你的船长1.本文题为“你是你的船长——寄语十五岁”,请说说“你是你的船长”的具体含义。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2.词汇:仓皇??拘泥?怯懦扣人心弦疲惫惟命是从??优柔寡断?孤注一掷

3.段落

第一部分(第1节),由对孩子成长的感慨引入话题。第二部分(第2~12),以三个问题深入地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第三部分(第13节~第14节),引导孩子们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教

育他们要养成公平、公正、正义的观念。

第五单元

南京大屠杀

1.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写老太太的突然狂奔,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倒叙的写法。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写作特点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banɡ)讥暮(qǐ)寝孰(shú)美

四、成语

门庭若市:门前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形容来往进出的人很多。庭,庭院。市,集市。

五、通假字

1.修八尺有余“有”同“又”,还有

2.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六、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亲信侍从今义:左右两个方面,支配操纵等

3、走讥讽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刺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讽刺今义:恶意地攻击别人

七、一词多义

1.朝7.于

朝服衣冠(早晨)欲有求于我也(表对象,对)

入朝见威王(朝廷)战胜于朝廷(表处所,在)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皆以美于徐公(比)

2.孰8.而

吾孰与徐公美(谁)而形貌昳丽(表递进,而且)

孰视之(通“熟”,仔细)而复问其妾(表顺承)

3.美暮寝而思之(表修饰)

妾之美我者(以……为美)窥镜而自视(表修饰)

不若君之美(美丽)

4.若9.之

徐公不若君之美(比得上)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门庭若市(好象)臣之妾私我(的)

5.上暮寝而思之(这件事)

受上赏(上等)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上书谏寡人者(进呈)孰视之(代词,指代徐公)

6.下

乃下令(投送,颁布)受下赏(下等)

八、词性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美: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为美)

2.闻寡人之耳闻:使动用法,使……听见

3.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4.面刺寡人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5.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6.王之蔽甚矣蔽:被动用法,受蒙蔽

九、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2.倒装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固定句式,正常语序: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忌不信自):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兼判断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皆朝于齐(状语后置):都到齐国朝见。

(5)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兼省略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3.省略句:

客从外来,与坐谈: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客人)相坐而谈。

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十、重点问题

1.概括本文的中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王大治的故事。

2.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特点?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可以看出他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刺。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3.邹忌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他们回答邹忌的语气有什么不同?表现他们什么心理?

妻子的话里是由衷的赞美之情。心理:发自内心的爱恋;小妾则回答得拘谨勉强。心理:发自内心的畏惧;客人的语气完全是奉承讨好。心理:想要有求于人。

4.邹忌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悟出什么道理?

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因此治国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5.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刺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小比大、以家喻国,在形象的比喻中寄以安邦定国之道,婉转又易于接受。语言上运用排比,营造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

细柳营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书、表、本纪、世家、列传。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字音、字形

彀(ɡòu)诏(zhào)按辔(pèi)揖(yī)介胄(zhòu)囊(nánɡ)者嗟(jiē)

三、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2.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3.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表示疑问

四、一词多义

1.军3.诏

周亚夫军细柳(驻军)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的命令)

上自劳军(军队)持节诏将军(动词,皇帝下命令)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4.耳

2.使若儿戏耳(语气词,罢了)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闻寡人之耳者(耳朵)

使人称谢(派遣)5.为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者,使臣)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

天子为动(被)

6.持8.之

持满(拉)已而之细柳(到)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拿)不闻天子之诏(的)

7.以称善者久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乃一宗正刘礼为将军(用)

以备胡(用来)

请以军礼见(用)

五、词性活用

1.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名词作动词,皇帝下命令

2.锐兵刃锐:使动用法,使……锐利

3.介胄之士介胄:名词作动词,穿着盔甲

六、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的卫队今义:走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

2.持节古义:持节,古代使臣用来凭证的东西。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3.居无何古义:过了今义:居住

4.将军约古义:规定今义:约定

七、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省略主语):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担任将军

2.被动句

(1)天子为动(被动句,“为”表被动):天子被感动了。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被动句):那些将士必定会遭袭击而被俘虏的。

3.判断句

次真将军矣: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八、重点问题

1.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2.选文第1段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点明背景,交代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为任务展示性格提供舞台。

3.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表现出了主人公亚夫的什么性格特征?采用了什么手法?

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借助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4.文中写霸上及棘门军有什么作用?

将文帝在霸上、棘门所遇到的情况和细柳驻军的情况作对比,以霸上、棘门来衬托细柳军营军纪严整,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阿。

(1)与霸上和棘门军将士不同的是,细柳军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

(2)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两次不得入,体香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只能“按辔徐行”,突现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3)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突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5.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6.简述汉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人物形象)。

治军严整,军纪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7.写文帝言、行反应在文中起何作用?

写文帝的言、行,从侧面有力地衬托出了周亚夫令人敬佩的“真将军”形象,同时在结构上起线索人物作用。

8.细柳营在后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有何作用?

“细柳营”也成为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典故。

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

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编撰《资治通鉴》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书名为《资治通鉴》。

二、字音、字形

卿(qīnɡ)涉(shè)猎孰(shú)更(ɡēnɡ)遂(suì)祖逖(tì)蹴(cù)

司马睿(ruì)军谘(zī)骁(xiāo)健戎(rónɡ)狄给(jī)千人廪(lǐn)铠(kǎi)仗招募(mù)击楫(jí)屯(tún)冶(yě)铸(zhù)兵

三、成语

1.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2.刮目相待:改变旧的看法,用新的眼光看待。

3.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人,能够及时分发自励。

4.自相鱼肉: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5.望风响应:看到对方有什么举动,就积极响应。

6.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四、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示疑问

五、古今异义

1.治经为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古义:假如今义:真心

六、一词多义

1.见2.诚

见往事耳(了解,知道)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假如)

见公输盘(会见)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

3.更4.将

即更刮目相待(ɡēnɡ,重新)大王诚能命将出师(jiànɡ,将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ɡènɡ,再,又)逖将其部曲百余夹渡江(jiànɡ,统率)

5.之6.以

无北伐之志(的)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使如祖逖者统之以复中原(代词,指代他们)使如祖逖者统之以复中原(表目的,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音节助词,无实义)以逖为奋威将军(用,任命)

7.而

非上无道而下怨叛(表顺承)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表转折,却)

中流击楫而誓(表修饰)

七、词性活用

自相鱼肉鱼肉:名词作动词,像鱼肉一样随意宰割。

纠合骁健骁健:形容词作名词,勇猛健壮的人

八、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

2.省略句

(1)(肃)结友而别(省略状语“与吕蒙”):(并与吕蒙)结为好友,随后告别。

(2)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省略宾语“之”):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

(3)击楫而誓曰(省略主语“祖逖”):(祖逖)击打着船桨发誓说

九、文中涉及的人称

1.卿: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亲切的第二人称。

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长兄,使对同辈中年长者的尊称。

十、重点问题

1.概括文章主旨?

《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了学习对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作用。

《祖逖北伐》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2.找出文章中相关对话的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定,表现了孙权对吕蒙的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现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的神态和责备的心情。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又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大增的将人变化。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才略长进而感到欣喜、自豪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听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

4.文中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通过鲁肃惊叹、与之结友,侧面表现吕蒙才学大增,学有所成。

公输

一、文学常识

1.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宣传“兼爱”、“非攻”等思想。

2.《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二、字音、字形

公输盘(bān)墨翟(dí)郢(yǐnɡ)一镒(yì)敝舆(yú)犀兕(xīsì)

短褐(hè)糠糟(kānɡzāo)鼋鼍(yuántuó)稚(zhì)兔鲋(fù)鱼

文梓(zǐ)楩(pián)牒(dié)诎(qū)圉(yú)禽滑(ɡǔ)厘

三、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愿藉子杀之“藉”通“借”jiè,凭借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4.已持臣守圉之器“圉”通“御”,抵挡

5.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屈服

四、古今异义

1.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用什么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五、一词多义

1.起2.说

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起,再拜(起身)请说之(解释)

3.为7.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给,替)子墨子闻之(代词,指出将攻宋这件事)

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愿藉子杀之(代词,指北方侮辱我的人)

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宋无罪而攻之(代词,指送)

必为有窃疾矣(是)宋之地(的)

4.见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见公输盘(jiàn会见)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子墨子见王(拜见)8.以

胡不见我于王(xiàn引见)将以攻宋(用来)

5.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不可谓知类(道理)以牒为械(用)

为与此同类(种类)9.于

6.已胡不见我于王(给)

胡不已乎(停止)今有人于此(在)

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起于齐(从)

六、词性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遵守道义

2.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3.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七、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于是见公输盘(省略主语楚王):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

2.倒装句

(1)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宋国有什么罪呢?

(2)胡不见我于王(“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

3.固定句式:

(1)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2)何命焉为(焉、为合用表疑问):有什么见教呢?

八、重点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中心?

《公输》记叙了墨子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2.请简要概括墨子是如何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用道理说服公输盘;

(2)墨子以理折服楚王;

(3)墨子与公输盘进行攻守演练,凭实力取胜,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3.墨子是怎样劝阻公输盘的?

墨子首先巧设陷阱,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运用排比句指出公输盘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之处,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而无法争辩。

4.墨子如何折服楚王的?

墨子首先假设不合情理的偷窃行为,引出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运用设喻类比,指出楚国攻打宋国,正是跟这种行为同类,在道理上使楚王折服。同时又将说理辩论转到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主张。

5.简要概括墨子辩说技巧的特点?

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法,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之中而无法争辩。

诗词五首

《采薇》《十五从军行》《送别》《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

一、文学常识

1.《采薇》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手机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可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3.《十五从军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选的《乐府诗集》。乐府,在西汉时代是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后来,人们吧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4.《清平乐·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字幼安,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5.《朝天子,咏喇叭》的作者是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明代散曲家。

二、理解性默写及相关内容填空

1.《采薇》中情景交融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采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十五从军征》中写出家园凄凉破败的句子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十五从军征》中写出老兵孤苦伶仃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送别》中用景色描写烘托离别愁绪的句子是: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6.《清平乐·村居》中描写清新自然的农家田园风光的句子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7.《清平乐·村居》中描写老夫妻恬静悠闲的句子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8.《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天真浪漫的句子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9.《朝天子·咏喇叭》中,一语双关,暗指宦官狐假虎威的句子是:曲儿小腔儿大。

10.《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残害百姓造成的恶果: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1.由于“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请写出含有“柳”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题目。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三、字音、字形

霏霏(fēi)稚(zhì)载(zài)渴载饥冢(zhǒnɡ)茅檐(yán)

狗窦(dòu)翁媪(ǎo)舂(chōnɡ)谷贻(yí)羹(ɡēnɡ)饭

四、主要内容:

1.《采薇》是一首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发了士兵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文选择的是诗的末章,也是全诗的最佳段。抒发士兵归途遇雪,忍饥受渴,从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悲伤情怀。

2.《十五从军行》控诉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送别》抓住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杨柳,抒发了离愁别绪。

4.《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5.《朝天子·咏喇叭》采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控诉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表达作者的鄙视和愤慨之情。



第七单元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及整体感知

1.《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3.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最后寻找桃花源。

4.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豁然开朗:开阔而明亮的样子。现在形容开阔而通达的样子或经过思考后一下子明白了。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桃花源中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花源中人民怡然自乐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浔阳(xún)豁(huò)然俨然(yǎn)阡陌(qiān)(mò)诣太守(yì)刘子骥(jì)便要还家(yāo)黄发垂tiáo(髫)yí(怡)然自乐

四、找出下列通假字的本体并解释

具答之通“俱”详细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交通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到,不够

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六、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这)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见渔人,乃大惊(竟然)寻向所志(寻找)

乃不知有汉(竟然)寻病终(不久)

便舍船(丢弃)便扶向路(原先)

屋舍俨然(房子)寻向所志(原先)

渔人其异之(代词,这种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具答之(代词,桃源人的问答)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吩咐、嘱咐)

处处志之(助词,凑足音节)属引凄异(连续不断,zhǔ)

七、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八、句式归纳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省略句)

九、课内阅读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课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段的景物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迹,为渔人进出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桃花源人见了渔人为什么“大惊”?

答: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诧异,显示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

4.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答: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答: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人之所以这样说,是以为害怕桃源以外的人知道了这个地方,而来扰乱,破坏他们的平等、和平、安宁的生活。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答: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环境优美,徒弟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确实是当时乃至这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已它只是一种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1.《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宋朝(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文正是他的谥号。

2.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境内,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3.出自本课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百废俱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行办起来。

浩浩汤汤:水势汹涌壮阔。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畅快。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明滕子京被贬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文中具体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远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登斯楼也,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概括说当时迁客骚人悲的心情。

登斯楼也,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概括说当时迁客骚人喜的心情。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描写岳阳楼的名句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我们自然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守(zhé)属(zhǔ)汤汤(shānɡ)薄暮冥冥(bómínɡ)霪雨(yín)虎啸猿啼(xiào)朝晖夕阴(huī)

樯倾楫催(qiánɡ)皓月(hào)霏霏(fēi)岸芷(zhǐ)汀(tīnɡ)兰静影沉璧(bì)骚人(sāo)宠辱偕忘(xié)怒号(háo)舟楫(jí)心旷神怡(yí)波澜不惊(lán)潜行(qián)

四、找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吩咐;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天的下一年;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而写的文章

商旅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不允许,不同意;

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到,前往;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六、解释下列词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一碧万顷(一片)连月不开(放晴)

长烟一空(全)开我东阁门(打开)

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此乐何极(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浊浪排空(天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长烟一空(消散)

或有王命急宣(有时候)

或以钱币丐之(有人)

政通人和(顺畅)政通人和(和乐)

北通巫峡(通向)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阡陌交通(相通)

才通人(通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或异二者之为(心情)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不译)全石以为底(做,作为)

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丈夫)

满目萧然(的样子)

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

七、词性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任太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薄暮冥冥薄:形容词作动词逼迫,靠近

而或长烟一空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或异二者之为为:动词作名词心情

八、句式归纳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被动句“谪”是被动词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吾与谁归

九、语段阅读

(一)阅读课文第5节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是进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林壑(hè)尤美觥(ōnɡ)筹交错林霏开树林阴翳(yì)泉香而酒洌岩穴暝伛(lǚ)山肴野蔌(sù)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饮少辄(zhé)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乐亦无穷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云归而岩穴暝暮而归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为酒日出而林霏开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日出而林霏开临溪而渔泉香而酒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起坐而喧哗者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谁?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故自号曰醉翁也。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醒能述以文者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负者伛偻提携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⑴更(ɡēnɡ)定⑵拥毳(cuì)衣⑶崇祯(zhēn)

⑷雾凇(sōnɡ)⑸沆砀(hànɡ)(dànɡ)⑹与余舟一芥(jiè)

⑺铺毡(zhān)⑻强饮(qiǎnɡ)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完了,结束②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③余拏一小舟携,带

④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⑤独往湖心亭看雪独自

⑥雾凇沆砀雾凇:雾气和水汽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

⑦焉得更有此人哪能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指酒杯⑨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⑩及下船等到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是日(这)一白(全)

是金陵人(表判断)一童子烧酒(一个『表示数量』)

更定矣(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5.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⑴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

A.人鸟声俱绝消失B.拥毳衣炉火抱着

C.雾凇沆砀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D.客此客居

⑵“是日”中的“是”与“是金陵人”中的“是”字用法不一样,前一个“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是”作判断动词“是”。

⑶“余”表古时第一人称“我”,此外,还有吾、予在古文中也作第一人称讲。

⑷下列句中的“一”,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

A.一童子烧酒B.上下一白C.惟长堤一痕

⑸根据文意,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适当的量词,并说说这些量词用得好的理由。

用这些量词不仅表现出了雪夜中景物的真实形象,而且以亭、舟、人的细小反衬整个西湖雪景的广阔、空旷,反映了特定时代中作者的真切感受――茫茫人生天地中,个人如沧海一栗,微不足道,流露出作者落寞孤寂的避世幽愤。

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⑺文中“见余大喜”一句中的“喜”的言语表现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⑻此文中的时间仍是明代的纪年,这说明了什么?

作者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表明他不忘故国。

⑼作者看雪时怀有怎么样的心情?

孤独、伤感的心情。

《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王维:盛唐山水诗人,作品有《王右丞集》,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19页(共20页)































































献花(0)
+1
(本文系bx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