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bx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三:犹抱琵琶半掩面——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2013-09-01 | 阅:  转:  |  分享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三:犹抱琵琶半掩面——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因此,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近年来中考试卷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

一、几种提问模式

“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考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内在特点;

二、具体分析方法

具体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例1.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选自周大新《大医仁心》)

【真题回放】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011年四川乐山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也是考查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应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辨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准确地反映了吴孟超对工作严肃认真、投入工作时精神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参考答案】神态描写:“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作用:准确地反映了吴孟超对工作严肃认真、投入工作时精神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例2.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选自秦俑《榜样》)

【真题回放】[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的品质。

(2011年福建福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可先从环境描写渲染了什么氛围、营造了什么意境、提供了什么背景等角度,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再从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总结出环境描写烘托出的形象特征。[B]的环境描写,既反映了乡村的贫穷落后,又衬托了人物形象峰子立志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参考答案】贫穷落后立志乡村教育高尚(言之有理均可)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例3.阅读刘克升《弱种子也要发芽》,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2011年浙江金华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试题,考生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分析,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多层面的分析,注意人物形象思想个性的多重性,从相关情节中把人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来,不能毫无根据地给人物乱贴标签。这个故事的情节是:挑种种地→议种瘪种→种下瘪种→给儿新生。具体来说,就是农民不要城里人的钱,而按照城里人的要求把瘪种子种到地里,足见其宽厚友善;农民在种下瘪种的同时,深受启发,改变了对残疾儿子的态度,准备给儿子治疗,让儿子拥有自己的生活,说明他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参考答案】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所谓细节,是指对人物形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描写,它是构成人物形象的组成单位,为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主题服务。因而,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例4.阅读丰子恺《做父亲》,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

段落 语句 孩子的心情 第②段 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 ① 第④段 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② 第⑧段 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 不舍 (2011年浙江温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表现出来的,所以解题时要以人物的外在表现为依据,由表及里,披沙拣金,把人物的心理发掘出来。具体来说,此题给出了具体段落中的相关语句,要求概括孩子的心情。考生可以依据孩子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概括。第②段中孩子的动作是“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神情是“睁大眼睛倾听一会”,语言是“小鸡!小鸡!”叫了起来。这些描写刻画了一个被弄里传来的声音所吸引而欢呼雀跃的孩子形象,其心情可用“惊喜”“喜悦”“高兴”等来概括。第④段的孩子们,动作是“转身包围了我”,神情是“哀求(请愿)”,语言是“买小鸡!买小鸡!”喊得比以前更响了。显然,这些描写表现了孩子们“急切”“迫切”“渴望”的心情。

【参考答案】①惊喜(欢喜);②急切(期望)。

【演练提升】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选自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1.阅读第⑦自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妇人形象的特点,说说作者对她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选自佚名《河的第三条岸》)

?

2.联系文章内容,简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年老,贫寒;历经沧桑;扫烛油时动作虔诚;心态安然。作者对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对她有一种精神上的敬仰。

2.“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比如“母亲”简洁的话语:“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这句话表达出她对丈夫举动不理解和反对的态度。她生气了,“觉得羞辱”。但是“母亲”在物质方面却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方便“我”把食物带给“父亲”。





















































献花(0)
+1
(本文系bx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