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剪纸女人和她剪下的风景
2013-09-02 | 阅:  转:  |  分享 
  
剪纸女人和她剪下的风景





从髫龄稚子初能握剪到别出机杼自成一家,向亮晶在剪纸艺术的世界里“纸醉金迷”,痴心不改。草长莺飞、牧童放牛、鸡犬入莳、鱼戏莲间,所见所闻无不入剪,四十年间她勤“剪”不怠,终成气候。1994年夺得国际妇女大会手工艺大赛奖,同年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国巧女”称号,2000年获得“湖南省剪纸艺术家”称号,2002年创造新的剪纸艺术形式“立体剪纸”,其作品在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庆香港回归五周年首届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评奖活动中连续夺奖,向亮晶把生活剪出了斑斓五彩——?

???如果生活是一方剪纸,向亮晶会裁剪出最美的图案。在她的“亮金金装饰设计工作室”里,她的大幅四瓣拼花挂壁、玲珑剔透的灯笼、活泼可爱的小狗、连套凤凰图案,还有一系列剪纸工艺品,既是她艺术功力的表达,也是她招徕业务的魅力广告。四月之望,天气乍暖还寒,向亮晶坐在工作台前,把自己编写的《中小学手工剪纸教程》、《剪纸挂历》小样清好摞齐,向来访的笔者娓娓述说着自己的剪艺生涯。?

???母亲是自己剪纸的启蒙老师?

???向亮晶1962年出生于当时的安化县仙溪区九龙乡。那个年代农村仍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妇女的生育期也拉得长。向亮晶之前父母已有了5个儿女,大哥大她21岁,也是当时父亲和第一个子女的年龄差距。虽是务农之家,但作为老幺,满女向亮晶是家中的“娇小姐”,许多家务都由哥哥姐姐分担了。从幼年起,向亮晶就趴在母亲身边看她剪窗花、分鞋样,逐渐喜欢上了剪纸。

???剪纸是一种民间工艺,在益阳各地都不乏有会剪纸的妇女,过去装饰性的手工艺商品稀少,擅于女红的家庭妇女把剪纸当作美化生活、装饰居住、庆贺祈福的物件,从花草鱼虫到牛羊稻菽,从四季风景到人物故景,都成为她们剪刀下的作品。向亮晶的母亲吴桂兰是童养媳,13岁到向家,但向母是个有主见又开明的妇女,她把吴桂兰送到民国时期的安化职业学校读了3年书,想把她培养成一个能掌控家庭家业的主妇。吴桂兰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得益于3年“新学”,在培养子女上很有自己的办法。逢年过节,吴桂兰都要剪出各式各色的花草人物图案贴在窗户上、门楣上、墙壁上,什么“五谷丰登”、“连年有鱼(余)”、“吉祥纳福”,不一而足。新人结婚,往往请巧手的吴桂兰剪上一个大红的“喜喜”字;而有白喜事(农村称丧为“白喜”),安化农村和益阳其他地方一样也有为丧者烧冥屋的习惯,冥屋是纸和篾扎成的,需要很多剪纸,吴桂兰也常常去帮忙。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向亮晶4岁时就学会了剪喜字和一些简单的、对称的图案。吴桂兰鼓励子女向上、学好,并不反对他们有自己正常的爱好。向亮晶的哥哥姐姐及其子女中后来有人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大的成绩。?

????跟在母亲身边,向亮晶看着母亲把一张红纸折叠几下,一手持纸,一手握剪,左旋右绞,前进后退,“咔嚓”几下,打开纸片一看,一副漂亮的剪纸魔术般地诞生了。向亮晶为之着迷,她仔细观察母亲的手法,加以揣摸,自己剪了起来。从4岁时握起剪刀起,从童年到少年,由少年至青年,由青年至中年,她就再也不曾放下。?

???剪艺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向亮晶觉得自己承袭了母亲心灵手巧的秉性,对剪、贴乃至描图绘形有一种天赋,毕竟不是每个人4岁时都能剪吉祥图物。在读书、工作、谋生过程中,虽然有过挫折和起落,但向亮晶把对剪纸的热爱保持到了今天。她说,搭帮两个人,使她想信自己在剪纸上必有所成,剪纸也必然给她带来自己想要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寄盼的东西。这两个人一个叫谭军甫,是上世纪70年末期仙溪区文化站的站长;另一个叫向新庄,是同时期九龙乡文化站站长,他是向亮晶的二哥。

???从小学到高中,从一个黄毛丫头变成大姑娘,向亮晶的剪艺跟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成长。但对于剪纸的认识,仅仅是一种爱好,也仅仅是在学校办的栏报上被张贴出来时内心享受着一种隐秘的快乐。向亮晶读书的岁月正值物质贫乏的年代,信息也同样闭塞,在山村里成长的女孩对外界的一切仍然懵然无知。?

???1977年前后,仙溪区文化站长谭军甫到九龙一带发掘民间艺术,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了解到向亮晶的剪纸很有水平。当时向亮晶15岁,在县八中读高中,谭军甫要向亮晶现场剪了一些作品,并带了向亮晶的一些剪纸回去,他给了这个女孩以极大的鼓励。?

???向亮晶的二哥向新庄时在九龙乡文化站当辅导员,他很痛爱自己这个幺妹。向亮晶爱剪纸、爱诗歌、爱文学,有着那个时代少女最典型的梦想和追求。向家祖上是开歇伙铺的(旧时当地称旅社为歇伙铺),家里房子多,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向亮晶在闺房里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剪纸、读书、做梦。那时交通不便,信息匮乏,物资又短缺,不要说关于剪纸艺术的资料,就是一张普通的红纸也难得到手。向新庄利用在文化站工作的便利,常常为妹妹带来有关的书籍、报刊和信息,帮助她提高进步。而外面来信附随的邮票、印花布和被单被套上的图案,成了向亮晶临摩和练习得最多的“教材”。?

???1978年,向亮晶16岁,由于谭军甫的帮助和努力,仙溪区文化站举办了向亮晶和当地一位女教师尹省娥的剪纸作品展。这是向亮晶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公开亮相,供观众鉴赏和点评。同年,她的剪纸作品《争艳》入选参加安化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作品展,在县城东坪镇著名的镇东桥展出,荣获二等奖并得到20元奖金,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为数不菲的钱,尤其对于16岁的高中学生向亮晶。无可否认,向亮晶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剪纸能给自己带来名和利,带来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种感觉在青春期的向亮晶心里烙下的印迹是别的东西所不能比拟的。多年以后,向亮晶承认,也就从那时起,自己把剪纸真正自觉地作为了一辈子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向亮晶,把一个绚丽多姿的剪纸梦揣进了少女的怀抱。?

???把生活变成一把穿行的剪刀?

???幸运之神不定什么时候在你头上落下吉光片羽,又倏然飘逝,光荣过后又回到起点。剪纸的挚爱者向亮晶没有找到那样一个环境,或者发现那样一个市场使之成为自己谋生的职业。然而人要生活,穿衣吃饭必不可少。高中毕业该考虑工作了,从1979年到1993年,向亮晶在安化多个单位“漂移”过。先是在家乡小学教语文;后来招工到县花鼓戏剧团当学徒;剧团散了,又调到一个厂矿子校教美术和音乐;再后来,到了安化县印刷厂搞平面设计。有些工作和剪纸有关,有些工作和剪纸搭不上边。不管怎样,向亮晶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剪刀,她在剪艺的长河里徜徉、跋涉,把日子剪成了一幅幅精彩的画卷。?

???在安化县花鼓戏剧团当学徒的日子里,每天都要练基本功,进行形体训练,学习表演理论。老师的要求极为严格,训练量特别大,衣服湿了一身又一身,下课后常常累得连澡都不要洗就睡觉才好。向亮晶怕荒芜了剪艺,每天晚上总要坚持拿起剪刀剪几张。星期天休息,同伴都上街逛去了,向亮晶不肯耽误时间,躲在寝室里剪剪纸、练练书法,很是努力。?

???她经常把现在的剪纸和以前的作品拿来对比,分析得失,以求进步。她把业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到剪纸当中,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幅精美的剪纸需要剪刀剪成图案,但细部处理必须有刻刀或刀片才成完成。有一次,向亮晶正专心致志创作一个作品,忽然觉得眉头痒痒的,好像被蚊子叮了一口,她随手就用刀片轻轻的“抠”了一下。当时没有在意,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照镜子:“糟了!眉毛被自己削去了一块。?

???剪纸一般用的材料是常见的写标语和会标的红纸,这种纸质量不怎么好。夏天天气热,纸容易干脆、龟裂,又不能用电风扇,否则经风一吹,纸张乱动,根本无从作业。当时向亮晶住的地方没有空调,她用两条毛巾垫住两个手肘,旁边放一卷卷筒纸,用于擦汗,不让汗水粘到剪纸上,夏日炎热,常常汗流浃背。冬天剪纸不能烤火,因为热量会把红纸烘干,龟裂、变形,常常冻得脚都麻木了。向亮晶由此明白了为什么北方农村的剪纸风格豪放粗犷,是因为人们在炕上剪纸不能用时太久,烧炕产生的热量同样会烘干红纸,久则断裂、开拆。而江南有气候宜人的春末夏初和秋冬之交,能够剪出“杏花春雨江南“的纤细秀美。?

???艺痴者技心精。向亮晶潜心于剪纸,付出了数不清的心血和汗水,她的剪纸技艺也一天天成熟起来。就像画画一样,天下万物皆可入图;剪纸也一样,世间景象都能剪底重视。在不懈坚持探索的同时,她参加了中华剪纸函授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受到社会好评。参加县、市、省剪纸作品展览和比赛,屡次获奖,县、市、省三级电视台都曾报道过她的事迹。1995年和1986年,她分别加入了中国剪纸协会、湖南剪纸协会。1989年,她参加首届“中国剪纸大奖赛”,所送8件作品全部入选,同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出,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1994年,参加首届“中华巧女”工艺品大奖赛,荣获由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题写的“中华巧女”证书,作品多次在韩、日、新、马等地巡回展出。2000年,经湖南省有关部门审核评定,向亮晶成为“湖南省剪纸艺术家”称号获得者,是益阳民间剪纸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殊荣的人。?

???创意之作剪开一个崭新天地?

???凭着日益精湛的技艺和作品,向亮晶在省内、国内剪纸界和民间工艺美术界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名声。但困惑也随之而来,剪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民间剪纸要向哪个方向发展?她参加过多次剪纸艺术家的研讨会和采风活动,终究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从剪纸的历史看,在汉、唐时期就出现了民间的妇女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方胜贴于鬓角为饰的风尚。李商隐有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木兰诗》里有“对镜贴花黄”之句。到后来,剪纸的装饰用途逐渐扩展,“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帐,都以剪纸为型绣于其上,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剪纸融合中国画、年画、版画及雕塑艺术的特

献花(0)
+1
(本文系老刻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