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学习楷书的基本方法(康殷.1981)
2013-09-03 | 阅:  转:  |  分享 
  
学习楷书的基本方法(康殷)



写字称为“书法”,甚至称为“法书”,就是说它是有一套法度和规矩的。这是近两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所以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个别书法爱好者,习字多年而收效不大,往往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大对头的缘故。

当我们看到一些戏剧、舞蹈演员做出优美的动作,杂技演员、运动员做出的绝技,都会鼓掌赞叹不已。然而,大家知道,这些一刹那的动作,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才练就的功夫,不是轻易或偶然做得到的。如果不按照规矩练功夫,只凭热情去蛮干,是不会获得成功的。习字的道理也是这样。但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基本功的练习。比如,还没有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就急于求成,奋笔疾书,漫无目标,其结果事半功倍,收效不大,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和精力。



因此,我们选临了一些北朝、隋到唐初的楷书名迹,向初学书法的青年同志介绍。当然,临本虽力求形似,但总与原碑刻有一定距离,它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借鉴。我们希望通过它来帮助大家直接临摹原来的碑刻。此外,也附带介绍一些习字的基本常识。近年来很多同志介绍了不少,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多重复,也不再作详尽的引证和理论上的阐述,只着重谈一些浅近易行的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写字的姿势

要求端坐,上身挺直,两脚分开实踏在地上,以保持全身的稳定、平衡。头微俯,与纸面保持合适的距离。要从容自然,心平气和,精神集中而不紧张。左手和肘部按在桌面,以便右手,臂自由地运动和书写。桌面不要太高,纸一定要在桌面摆正,不能偏斜。姿势的好坏,不但对习字效果有关,而且对身体健康和视力保护都有直接影响。如果身体歪扭,背弯,头低得过分,眼睛凑到笔尖旁边来写字,不但写不好字,时间一长,还会损害身体和视力。这点,应当特别引起注意。眼和纸面的距离要适当,字越大,距离该相应地拉远。小楷,中楷可以坐着写,二十公分见方以上的大字,就应该站着写了。站着写字,也要保持身体平衡、稳定,两脚稍分前后站稳,左手拄案,右手悬肘书写。

二、执笔,运笔

执笔的要领,主要是讲求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五个手指的功能,把笔执稳、使活。如果执笔太松则不稳,太紧则指僵。古人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指实掌虚”,都是中肯的意见。“指实”,就是说要充分使五指操纵笔管,使笔能向各个方向、角度灵活运转。“掌虚”,即要求尽量用五指的指端部位接触和掌握笔管,掌心自然空起来,这样才便于运笔。要避免执笔太“深”,即避免笔管陷入食指、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处(和无名指的指甲以上部位),因为这样小指头会接触手心,而掌心不空就会影响运笔的灵活性。



运笔除了搦管上下、四面八方活动以外,还要配以笔的“自转”,这在收锋回转中,尤为需要。“自转”主要依靠拇指和食指、中指捻动笔管,使笔管旋转(书法中有些“死笔”,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这种旋转)。指、腕、肘、臂以至于全身,都协调一致,是广义的运笔,这在书写大字时,尤其重要和明显。

前人有指运、腕运、臂运等说法,实际上都是适应不同需要的自然的运笔方法。因为写中、小楷,主要靠手指运笔就够了。写大些的字,手的活动范围自然要扩大,势必牵动肘、臂。写更大的字,就只好把手臂抬起来,离开案面,才能挥洒自如。也有人反对“指运”,主张专用腕运、肘运。这样,就会把手指的作用减低,它只管执笔,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同“胶柱鼓瑟”。此外也有人只用三指搦管作字,或过高地执笔,或悬肘写中、小楷等,都不适于初学。

运笔写字,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毛笔的弹性——这一点也和指、腕的训练有关——,才能把字写好。由于毛笔的弹力反应较慢,所以行笔不宜太快。我们常常看见有的人写字时把笔压下去,不等笔毛的弹性发挥出来,墨汁由笔毛渗入纸内,就急急忙忙运笔如飞地拖下去,这样虽然也能勉强成字,但很难写好字,很少有成功的前例。这多是由于初学,还不善于运笔,又有些性急所致。这种“飞笔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笔法





楷书流行了两千年,古人早已创造积累了很多种笔法,并渐渐形成了一套经验。不过后来人谁也不能全知,而且谈楷书笔法,有些也很难用语言、文字说明。我们只能通过下列的示意图来介绍楷书基本笔画大致的写法,而且也只能举出这些常见的简单笔画和写法,供初学作入门练习——见文后所附的笔法示意图一。因为我国的楷书流行时间很长,名迹太多,各个时代的书风、派别和各个书家的面貌各不相同,各尽其妙,变化很大,绝不限于此。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才能学到笔法呢?只要在临摹某种传统杰作的实践中,仔细玩味领会、揣摩,就会逐步地掌握基本笔法。也只有基本上掌握所临摹的某些碑刻墨迹的笔法才能把它写得相近似。因而我们认为只有临写得很象原作,才能算懂得和掌握了它的笔法。所以临得象不象典范性的原作是检查笔法正误的唯一标准。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造,则是书法家的更高的追求了。

笔法中的关键问题,就是怎样逐步深入地玩味、领悟古代杰作在笔法上的起落、正侧、轻重、提顿、转折、快慢、肥瘦、方圆、枯润、锐钝等等,久而久之,自然会有体会和心得,运用自如。如果能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书法家的当场作字,自然是比较理想的学习途径,可以少走弯路。不过绝不要被什么,“笔笔中锋”之类的清规戒律束缚住思想和手脚。因为只靠中锋,任何人也很难写出楷字来的。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在这里多谈。

楷书的笔法也和其它艺术手段一样,要求丰富多变,灵活和统一。古代的大师指出“执笔无定法”,而运笔、笔法上也不一定都有死硬的“定法”可循。不过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每写一笔都要讲求入笔、行笔、收笔,一招一式,都要交代清楚,不能草率敷衍。这是对一般习字者的起码要求。二是尽量使毛笔保持一定的弹力,不能把笔死死压伏在纸上,造成再也提不起来的生拖硬曳。这也和高明的歌唱家总要保留一点余力,绝不会力竭声嘶一样。

此外,在由南北朝到唐初的传统楷书碑刻名迹中,很少有后人所谓的“藏锋逆入”的笔法,所以在这里也不作介绍。

为了帮助初学分辨笔画的美丑,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些常见的病笔、死笔、败笔——见文后所附“病笔举例”。人们学习书法是对美的追求,而这些病笔很难引起美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联想,所以它们在传统的楷书名迹中,也是很罕见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避免这类不美的笔画出现在自己的笔下。

四、字形的结构

楷书字形的结构,一般来说,应要求每个字都平衡、稳定、整齐、匀称,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活泼变化,不能象明体铅字那样呆板、划一。一般对初学的要求,是要把字较准确整齐地写在方格的正中。过去也有印成“九宫格”、“米格”的专门供习字用的纸,便于初学判断全字和单笔的位置。也可以自己动手在白纸上画制出这样的格子,然后再量妥字帖上的方格尺寸,用透明胶片或玻璃片画出同样的格,把它覆在字帖上,两相对照地临写,不妨一试。



近年来已出版了几种分析、研究一般楷书字形结构的习字帖,初学可以参考,这里限于篇幅,不拟介绍。就个人经验,如果常常临摹一些传统碑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实践中直接领悟字形结构上的呼应、稳定、大小,也会逐步深入体会它的正奇,向背、参差、收纵、屈伸、聚散、疏密、断续、避就、腾挪等更高一些的结构要求。由于各种楷书碑刻的时代、书风变化很大,各有其结构上的不同面貌和特色,我们只能直接去参悟,很难根据一种简单的机械的图解来学得万能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参考那些分析、讲述,懂得一般的道理,但又不能过分地依赖和拘泥。

每个字有字的结构,这是基础。每行和每幅又有每行、每幅的结构,即所谓行气和布白。临摹碑刻的人,最好能看到未被剪裁装裱的全碑拓片,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全幅的行气、章法、布白等情况(这种拓片现在是比较难得的)。行气、布白的要求,在行草等字更为重要,也较难于掌握。在楷书里,只要把每字写得稳定、妥贴、大小轻重适度,那么全行以至全幅都可以看得过去,不会有太大的毛病。

五、一些字的特殊笔序



一般字的笔序——顺——多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外而内,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等。然而有些字的笔序,比较特殊,甚至与上述一般笔序相反,稍不注意,往往容易写错。形成特殊笔序的原因,有些是由篆隶转变为楷书时就随之而来的,字体变了,笔序却没有变,如由变为“右”、“有”,由变为“女”等等。有些是古人的习惯,历代流传下来,成了硬性规定,前辈书法家、文人都遵循这些习惯来写字。今天人们如果把这些传统写法改变成“倒插笔”来临写碑刻,笔意便不连贯,十分别扭,而在写行书时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这样的事例常常可以看到。

好在这种字并不很多,这里举出一些明显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其中大部分都是固定的,只有个别字如“必”、“出”等,也有其它写法,可以通融(见书后“特殊笔序举例”的附图)。实际上这些特殊的笔序,不但应该为学习书法的人们所熟悉、掌握,似乎也应该为语文教师所了解,以便指导学生按笔顺写字,纠正他们的差错。

六、纸、笔、墨

初学写字,对纸、墨的要求无须太高,太精,只求适用就可以了。

纸,一般地说,初学楷书以元书纸最为适用,稍能吸水的白报纸也不难用,用旧报纸习字也经济易行。而最吸墨的纸(如“二

层宣”等)和最不吸墨的纸(如矾纸和道林纸等)都比较难于掌握,不适于初学。不论用什么纸,练习楷书一定要画出或折叠出比较规整的方格,或画出“九宫格”,才能有个标准。与此相反,漫无目标,信手写去,成为习惯以后,到正式应用,需要写入格里时,就会茫然不知从哪里落笔,当然也就写不整齐。



墨,用一般墨汁就可以(这反而比自己用劣墨研出的墨好用)。不过应该把瓶装墨汁倾入平底器皿里再来使用,而不要直接用笔从瓶里蘸墨。如果需要书写装裱的成品时,墨汁就不太合用,因为它有时会晕开,散出笔外,这就须用砚研墨了。墨的浓淡度,直接影响到字的效果。墨太浓就会滞笔,太淡又会晕开,灰淡又没有神采,所以有经验的书法家都讲究用墨、善于用墨。这必须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浓淡得中,挥洒自如。初学练字,宁可淡些,不可太浓。

笔,古人写字都是用紫毫之类的弹性较大的笔(这由字迹、记载以及传世和出土实物可证),没有使用纯羊毫之类的软笔的。硬笔较易于掌握。大约由清代才逐渐流行羊毫,鸡毫之类的软毛笔,也有的书家以用软笔写字见长,也能写出与古人不同的某些效果。但对初学来说,应该选用比较容易掌握的如狼毫、兼毫、“水笔”(麻笔)等硬笔,写起来比较便当。

“膏笔”,就是用笔蘸墨。乍看起来,这是谁都会做的简单动作,然而实际上对于初次接触笔墨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小小的难关。因为它不但要求蘸的墨汁多少适度,而且还要求在蘸墨的过程中,把笔头弄得圆饱,笔毛调顺,把多余的墨汁掭掉,这就非有熟练的微小动作配合不可了。这个动作特点,是把笔蘸上墨汁以后,要尽量把笔管放平些,用拇、食、中三指撮笔在砚——或平底碟等——上掭笔头,每掭一下,必须把笔头抬起来,用三指捻转笔管转换角度,落下再掭,用力要稍重些。有时要起、转、落多次,才能把笔调圆,调顺,只有这时才能下笔书写。如果笔头不圆,笔毛拧绞不顺,含墨量不适当,那就无法写出理想的笔画来。这本是个简单容易的动作,但要耐心练一段时间才能得心应手。初学最好能注意看一看有经验的人怎样“膏笔”,然后再来练习,自然就能掌握。



七、余论

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加强信心。但更重要的是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以便在这些方面多下些功夫,才能迅速进步,不断提高。

临摹碑帖,应该很用心临写,尽量临象原作,无论笔法: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接近原作,时间久了,才能由形似而神似。它绝不是浮光掠影地抄写原作的文词,否则只能算是抄碑而不算临摹。



如果把写成的中、大字放在桌案上来看,由于距离太近,很容易首先看到细节部分;最好把它悬起来,站在稍远的地方去看,就容易看出整体的效果,优缺点都可以一望而知。所以民间流传一句名言叫作“字怕悬”,是十分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古代有句名言:“能观千剑,然后能剑”。我们习字也是一样。如果只为简单地应用,只学一种楷书也可以了。但如果有更高

一点的要求,那就要放宽眼界,多看一些。只以楷书而论,由它的形成、流行,直到近世,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名迹流传下来,遗产十分丰富,值得继承和学习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学习书法,也要百花齐放,不能只守一家,从一而终;应该多看一些,目的是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再加以发扬创造。只有多看,才能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懂得什么是好坏、高低。练出一点眼力,才有学习的明确目标,克服盲目性,少走弯路。

前些年由于“四人帮”的摧残文化,使得书法艺术也奄奄一息,几乎没有传统的碑刻墨迹出版,想找一本字帖都很困难,严重地限制了初学的眼界。

这几年来,出版的碑帖日多,为初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良好条件。当然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见异思迁,对什么帖都爱,都想学,结果是“多歧亡羊”,“贪多嚼不烂”,什么也学不成。所以既要“博观”也要“约取”(少取),把二者统一起来。

前人说“字无三月功”,意思就是说,习字并不很难,如能认真地练习一百天,就会有可观的进步。我们应当领会这话的精神实质,不要练一段时间收效不显著就失去信心,因为每个人进步的快慢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有恒心,认真地写,就会有进步;坚持下去,就会越写越好。还有点应当注意,如果写了一段时期,初见成效,这时就要特别注意不务虚名,要不骄不躁,踏实勤奋地多下一点功夫,作出更好的成绩。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经验和体会。由于我们缺少经验,疏漏、片面、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盼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大〓康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献花(0)
+1
(本文系佛自在世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