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曲麈譚
明?張琦著
本文蒙福州陳漢資先生及其天勤工作室根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12月版)所收張琦《衡曲麈譚》錄入並初校,謹此致謝!(網友如欲轉載本文,務請保留以上文字,謝謝!)
琚英杰復校。如有錄入錯誤或其他問題,竭誠歡迎指教。
衡曲麈譚提要
《衡曲麈譚》一卷,原不題作者姓名。此作又附載在《吳騷合編》卷首,《吳騷合編》是明騷隱居士所編,《衡曲麈譚》的作者,可能就是騷隱居士。
騷隱居士又稱騷隱生,又號白雪齋主人,姓張,名琦,字楚叔。精詞曲,富收藏,曾選輯元、明散曲,以南曲為主,成為《吳騷》初、二、三集,及《吳騷合編》;又撰有《南九宮訂譜》。
《衡曲麈譚》共分四章:一、《填詞訓》;二、《作家偶評》;三、《曲譜辨》;四、《情癡寤言》。書中論填詞,多偏重於散曲;評介作家,也多以散曲作家為主。辨曲譜,謂“專在平仄間究心,乃學之而陋焉者”。是獨具見解的;但對於宮調名稱,如仙呂、大石、越調、雙調等,竟以為是由於字形訛傳,未免臆斷。
《衡曲麈譚》,今通行有以下各種版本:
(一)《吳騷合編》附刻本。
(二)《讀曲叢刊》本。
第265頁
(三)《曲苑》本。
(四)《重訂曲苑》本。
(五)《增訂曲苑》本。
《曲苑》本及《重訂曲苑》本,皆就《讀曲叢刊》本景印,《增訂曲苑》本係《曲苑》本排印,這四種本子,文字完全相同。惟有《吳騷合編》附刻本,內容稍有出入。《吳騷合編》有一六三七年(明崇禎十年)原刻本,有《四部叢刊》二集景印本。
第266頁
填詞訓
古士大夫聽琴瑟之音,弗離於前,性情之通絃歌而治,吟詠可已歟?客曰:“詞餘之興也,多以情癖,大抵皆深閨永巷、春傷秋怨之語,豈鬚眉學士所宜有!況文辭之貴,期於渾涵,若夫雕心琢句、柔脆纖巧、披靡淫蕩,非鼓吹之盛事,曲固可廢也。”騷隱生曰:“嘻,子陋矣!尼山說詩,不廢鄭、衞;聖世采風,必及下里。古之亂天下者,必起於情種先壞,而慘刻不衷之■{左咼右无}興。使人而有情,則士愛其緣,女守其介,而天下治矣。且子亦知夫曲之道乎?心之精微,人不可知,靈竅隱深,忽忽欲動,名曰心曲。曲也者,達其心而爲言者也,思致貴於綿渺,辭語貴於迫切。長門之詠,宜於官樣而帶岑寂;香閨之語,宜於闇藏而饒綺麗。倚門嚬笑之聲,務求纖媚而顧盼生姿;學士騷人之賦,須期慷慨而嘯歌不俗。故詠春花匆牽秋月,吟朝雨莫溷夜潮。瑤臺、玉砌,要知雪部之套辭;芳草、輕烟,總是郊原之泛句。又如命題雜詠,而直道本色,則何取於寓言?觸物興懷,而雜景揣摹,則安在其即事!甚且士女之吻無辨,睽合之意多乖,人情斷續而忽入俚言,筆致拗違而生吞成語,又曲之最病者也。乃若傳奇之曲,與散套異。傳奇有答白,可以轉換,而清曲則一線到底。傳奇有介頭,可以變調,而清曲則一韻到底。人第知傳奇中有嬉、笑、怒、罵,而不知散曲中亦有離、合、悲、歡。古傷逝、惜別之詞,一披咏之,愀然欲淚者,其情真也。故曲不貴摭實而貴流麗,不貴尖酸而貴博雅,不貴剽襲而貴冶剙,不貴熟爛而貴新生,不貴文飾而貴真率肖吻,不貴平敷而貴選句走險。有作者起,必首肯吾言矣。”客曰:“子之爲辭,未必其無弊也,乃執月旦以平章曲府,司三寸管而低昂之,得無過當乎?”居士曰:“人之妍媸,人也,不必其已之妍也。雙眸具在,存其論而已矣。今日者之評次,雖謂作家之豸史,亦誰曰不可!”
第267頁
作家偶評
騷賦者,三百篇之變也。騷賦難人樂而後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後以唐絕句爲樂府,絕句少宛轉而後有詞。自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爲新聲以媚之,作家如貫酸齋、馬東籬輩,咸富於學,兼喜聲律,擅一代之長,昔稱“宋詞”、“元曲”,非虛語也。大江以北,漸染胡語;而東南之士,稍稍變體,別爲南曲,高則誠氏赤幟一時,以後南詞漸廣,二家鼎峙。大抵北主勁切雄壯,南主清峭柔脆。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各有三昧,难以淺窺,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受,不可同日語也,乃製曲者往往南襲北辭,殊爲可笑。今麗曲之最勝者,以王實甫《西廂》壓卷,日華翻之爲南,時論頗弗取,不知其翻變之巧,頓能洗盡北習,調協自然,筆墨中之罏冶,非人官所易及也。國初作者王子一輩十六人,僅傳其名,詞未及見。後起如楊升菴,頗有才情,所著有《洞天玄記》、《陶情樂府》,流膾人口;但楊本蜀人,調不甚諧,而摘句多佳。楊夫人亦饒才學,最佳者如《黃鶯兒》“積雨釀輕寒”一曲,字字絕佳,楊別和三詞,俱不能勝,固奇品也。北人如王渼陂、康對山,翩翩佳致。其後推山東李伯華。伯華以《傍妝台》百闋爲對山所欣賞,今其詞尚在,不足道;所爲《寶劍》、《登壇記》,亦是改其鄉先輩之作,固自平平,而自負不淺,弇州嘗譏其腔律未協,非苛求也。大聲,金陵將家子,所爲散套,尚多借襲,而才情亦淺;然句字流麗,可入絃索,如“三弄梅花”一闋,頗稱作家,固知好句不在多得。王舜耕《西樓樂府》,較爲警健,題贈亦善調謔,而少風人之蘊藉。常樓居自有樂府,詞氣豪逸,亦未當行。谷繼宗、謝茂秦輩,皆有逸韻,尚居諸君之下。徐髯仙所爲樂府,不能如大聲稳協,而情思過之。吳中以南曲名者,祝希哲、唐伯虎、鄭若庸三人媲美。京兆能爲大套,富麗而多駁雜;解元小詞,纖雅絕倫;鄭所爲《玉玦記》,見其一斑。它未足道。《明珠記》乃陸天池采所成者,其兄浚明給事助之,非一手之烈。張伯起素喜梁伯龍博雅擅場,《吳越春秋》善述史學而不平實,且賓白工緻,具見名筆,第其失在冗長;若《江東白苧》一辭,读之有學士風,張伯起評以“擲地金聲”,殆非虛語。興伯龍相後先者,吾鄉之沈青門,峻志未就,托迹醉鄉,其辭冶豔出俗,韻致諧和,入南聲之奥室矣。伯起好古文辭,尤一時名宿,所為《紅拂》傳奇,俠逸秀朗,雖論者有輕弱之嫌,孰知意態修美,如翔禽之羽毛,正自難得。陸南門、張少谷語亦雋冷悠然,八音中之有笙、竽,又何可少。臨川學士旗鼓詞壇,今玉茗堂諸曲,爭膾人口,其最者,《杜麗娘》一劇,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獨其宮商半拗,得再調協一番,辭、調兩到,詎非盛事與?惜乎其難之也!越之屠赤水,爲辭古鬱,《曇花》一記,憤懣淒爽,寓言立教,具見婆心。史叔考亦起越中,心手精湛,集中句多佳勝,再得洗刷,一開生面,幾幾乎大雅矣。至沈寧菴則究心精微,羽翼譜法,後學之南車也。苕中吳載伯、凌初成,詞林之彥,清言楚楚,頗爲歛??。載伯興吳門王伯榖姻契雅善,往還酬和,咸都雅可觀。近之佳者如龍子猶、王伯良、卜大荒諸君,皆生動圓轉,領異取新,脈接金筌,聲傳三籟。而袁鳧公奉譜嚴整,辭韻恬和,《西樓》一帙,即能引用譜書以暢已欲言,筆端之有慧識者;九宮詞谱爲聲音滯義,藉作者流通之,鳧公與有力焉。近之奇崛者,有范香令,結構玄暢,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時絕嘆。邇來作手輩出,雖未必盡稱擅場,要多才藻新聲,葩斕映發;奈何傳誦未徧,不能擇其尤者被諸聲歌,茲拈論亦弗槩及,第舉諸所見者偶一評隲焉爾。
第268頁,第269頁,第270頁
曲譜辨
心感物而成聲,聲逐方而生變,音之所以分南北也。君子審聲以知音,而律呂辨矣。古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爲宮,三分而損益之以爲徵、商、羽、角,此律呂之大較也。復之一陽始生,律應黃鍾,遞而推之爲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凡十有二律,所謂氣始於長至,周而復生,聖人合符節,調鍾律,造度數,繇此其選也。樂府之制,字辨陰、陽,調協平、仄,然未有舍十二律而自爲神明者。今按之曲譜,大抵譸張附會者什之八九,夷考其調,僅有黃鐘、南呂二家,諸如仙呂、大石、越調、雙調之名,不知從何根據。如謂舍十二律別有流暢,則此黃鐘、南呂猶然十二律中之名義也,而曲譜竟別剙爲仙呂諸調,又何說耶?如仍出諸十二律,則宮調之音,當敍自黃鐘始,今南曲譜獨首仙呂,又何說耶?且也,黃鐘爲宮,不必更有正宮之名矣;來鐘、姑洗、無射、應鐘爲羽,不必更有羽調之名矣;夷則爲商,不必更有商調之名矣;今譜之有宮、商、羽三調,而又無角、徵二聲,獨何歟?說者曰:“軒轅之法,及今淼矣,此流傳者之殘闕也。但不知仙呂、大石、越調、雙調,究竟自誰伊始。”余竊揣之,意者:十二律之仲呂,或因“仲”字與“中”字、“仙”字相肖,遂誤傳爲中呂、仙呂乎?又或“呂”字與“石”字相似,遂誤傳大呂爲大石乎?善讀書者,盡信不如其無,則九宮譜之譜矣。“然則何以處曲乎?”曰:“曲者,末世之音也,必執古以泥今,迂矣!曲者,俳優之事也,因戲以爲戲,得矣。”“然則譜可廢乎?”曰:“因其道而治之,適於自然,亦已無憾,何必不譜也?蓋九九者,天地自然之數也,律呂因此諧,腔調繇此出,譬如今日,此曲之腔唱爲彼曲,聽者笑之,謂其失於自然也。然則按譜而作之,亦按譜而唱和之,期暢血氣心知之性,而發喜、怒、哀、樂之常,斯已矣。況譜法之妙,專在平仄間究心,乃學之而陋焉者。僅如其字數逐句櫛比,而所以平仄之故卒置弗講,似此者,如土偶人,止還其頭面手足,而心靈變動毫弗之有,於譜奚當焉?及學之而失焉者,每一套中以此調之過曲,忽接他調,譬諸冬行夏令,南走北轅,即名家大手,往往有之,於譜又奚裨焉?昔人歌蕤賓之聲而景風至,震易水之響而白虹貫,所云動已而天地應焉,聲音之感,豈其微哉!古之譚曲者曰:‘曲如折,止如稾木’,曲之道思過半矣。”客曰:“今子伯仲之選本,其於譜書固兢兢矣,而重翻此義,可謂世行世法、我行我法者夫?”余然其言,遂倂識之。
第271頁,第272頁
情癡寤言
今之所稱多情,皆其匿情而獵名者也:悲憤、調笑、慰勞、寒暄,若伶人之搬演,落場即已,掉臂去之,轉眼秦、越,聚散摶沙耳,膠漆戈矛耳;其爲辭也,浮游不衷,必多雕虛偽之氣,欲自掩飾之而不能。心之與聲有異致乎?人之有生也,眉宇現乎外,血性注乎內,情緣煎其中,豈惟兒女子,雖彼豪傑、通儒,豁達自負者,無所感則已,一涉此途,行且靡心就其維繫,誰能漠然而遊于漭瀁之鄉哉?說者曰:“至人處靜不枯,處動不喧,居塵出塵,無縛無解,而且柳生其肘右,鳥巢其頂門,此亦冥忘泬寥之極矣,今乃以萍踪浪迹,愁病銷磨,癡矣哉!”噫,彼之忘情割河而斬筏者,人而至焉者也;我非至人,第求其至於人夫?人,情種也;人而無情,不至於人矣,曷望其至人乎?情之爲物也,役耳目,易神理,忘晦明,廢飢寒,窮九州,越八荒,穿金石,動天地,率百物,生可以生,死可以死,死可以生,生可以死,死又可以不死,生又可以忘生,遠遠近近,悠悠漾漾,杳弗知其所之。而處此者之無聊也,借詩書以閑攝之,筆墨磬瀉之,歌詠條暢之,按拍紆遲之,律呂鎮定之,俾飄飖者返其居,鬱沈者達其志,漸而濃郁者幾於淡,豈非宅神育性之術歟?余於情識淡然矣,挾一真率有情之侶與俱,不勝其嚮往也;間一拂情,又不能違心以就世法,人亦多笑之,弗顧也。自率其情已矣,世路之間有疑吾情者,緣之難也,吾無庸彊其信。斯情者,我輩亦能癡焉,但問一腔熱血,所當酬者幾人耳?信乎意氣之感也,卒然中之,形影皆憐;靜焉思之,夢魂亦淚,鍾情也夫?傷心也夫?此其所以癡也。如是以爲情,而情止矣!如是之情以爲歌詠、聲音,而歌詠、聲音止矣!
第273頁,第27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