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他们也小学生
2013-09-11 | 阅:  转:  |  分享 
  
他们也是小学生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这是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诗句,描述的是渔民的危境与艰辛。但在广西藤县古龙镇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这里的小学生上学,也得“出没风波里”。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是藤县古龙镇陈平小学的一个教学点,开设有幼儿班至三年级,(注意:三年级学生一般只有10岁左右)有80名学生。其中有30多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座中型水库——大壬水库。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500米的水面去上学。每天两次来回,就是2公里,一年下来就是两三百公里的“水上长征”。如果撇开水库绕道行走,每趟得多走4公里的山路,每天两个来回得多走16公里。而山路的半路上有座漫水桥,汛期时经常被洪水淹没,不能通行。图为几名小学生乘竹筏渡过水库去上学。

看到以上报道,我真是心潮起伏,不禁联想起眼前的境况。我的办公室正巧处在一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边上,每天看得到是父(或母亲)骑电动车或汽车送孩子上学,更有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肩背着沉重的书包,旁边跟着两手空空的孙子(或孙女)一直送到学校门口。更有甚者,不仅早晚要接送,连中午饭也要送到学校。其实最多也就一公里(因为现在都是就近入学)。

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比较”的习惯,“嫌贫爱富”与其说是势利,还不如说是某种程度上对于“更加幸福生活”的追求,只是这种追求突破了我们道德律的控制,就显得是人性的弱点了。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社会也是这样一种构成。但是没有人告诉孩子,为什么身处同一间学校,同学之间却存在差异;为什么别人有富爸爸,自家的却是穷爸爸;为什么当残酷的现实在鞭打孩子时,父母却不敢正视,不敢讲出道理去管教说服孩子的无礼,而是选择不解决问题的打骂?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得大道理,不要认为肮脏的社会会玷污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价值观作出正确引导和指向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我们的国家目前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艰苦奋斗仍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出发点。培养孩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让下一代成才的重要内容。从许多发达国家培养教育孩子的经验看,他们首先是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像德国,他们对孩子从2岁开始,就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码。18岁成年以后,一切生活、学习等所有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再看看我们国家,现实又是如何呐?最近报上刊登一条消息,说一个贫困得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的家庭,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居然把交不起学费的父母告上了法庭。这到底是无知还是丢人现眼?真让人匪夷所思!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