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书节和读书界
2013-09-18 | 阅:  转:  |  分享 
  
读书节和读书界

?2013年09月11日来源:齐鲁晚报

□陈冲

早年没那么多读书节的时候,确实有过一个读书界。要言之,该界人士就是那些纯粹出于爱好而读书的人,读得认真,亦常有会于心。

在中国,读书的人虽然不多,但是关于读书的话题挺多。话题之一,就是中国人读书太少。比如有一则稍早的报道称:“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而新近有消息说:“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称,中国人年人均读书量仅为1本,远低于人均64本的以色列。”这些数据的可靠程度,我无从判断,但它反映的中国人读书少的事实,我是相信的。而且,我这个想法还得到过一位官员的支持。我曾就这种数据向该官员求证,得到的答复是:那当然啦!他们没有那么多应酬嘛!他们喝的酒比我们少多啦!

中国人虽然读书少,但中国的读书节不少。到网上键入“读书节”百度一下,各种各样的读书节扑面而来。东莞的读书节已经举办到第九届,而山西省的首届“职工读书节”刚刚启动。日期不详的报道显示,上海、南京的读书节分别办到了第十四、第五届,即使小到一个区、一个镇,也都不甘人后。一则报道称“记者从高埗镇文化部门获悉,该镇第九届读书节将于9月6日拉开帷幕”;另一则报道说“江宁区中小学读书节举行”,但没提是第几届。办了这么多读书节,产生了哪些效果呢?别的说不好,但有一点我能感觉到:中国没有读书界了。我无法论证其间的因果关系,只能说这两件事是在相同的时间段里发生的。

“读书”还能成为一个“界”?这是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会提出的问题。是的,汝生也晚,没赶上,早年没那么多读书节的时候,确实有过一个读书界。要言之,该界人士就是那些纯粹出于爱好而读书的人。读得认真,亦常有会于心,读到好书,觉得是一次享受,记住这个作者,下次遇到他的书,还读;读到烂书,权当是一次消遣,也记住这个作者,下次遇到他的书,不读了。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爱读书,但爱得很“盲目”,完全没有“明确的目的”,不为“前途”,也不为“钱途”,不为“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所读之书,多与职业无关,更不读“励志”与“厚黑”。甚至也不是为了“提高素养”,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素养。一个“享受”,一个“消遣”,再没别的了。

而时下那些读书节,却都是有“主题”的。最不济的,也要标榜一下“好读书、读好书”之类,以显示它是“正能量”。当然,也有一些读书节会直接向你推荐一些好书,例如刚刚启动的某省首届职工读书节上,就有“省总工会向全省职工推荐两本精品图书作为读书节期间的职工必读书目”。而在高埗镇第九届读书节上,“汇集以高埗为代表的展示东莞水乡民俗、习俗等内容的《风尚高埗——水乡民俗集萃》一书,也将向读者首发。”这样的读书节,肯定是培育不出读书界的。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清晨。一位苏联纪录电影摄影师到莫斯科红场散步,偶然看到一位少女正坐在一条长椅上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书,摄影师便用随身携带的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个瞬间。后来,这个镜头成了世界纪录影片中最珍贵的镜头之一,因为几个小时以前,德国军队已经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只是战争的消息此时还没有传到这里。在这个历史组合里,读书,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成了代表真善美的标志。(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曾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献花(0)
+1
(本文系老干部局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