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自媒体 当理性发声
2013-10-01 | 阅:  转:  |  分享 
  
自媒体当理性发声

2013.05.2216:19来源:云南日报????作者:刘晓颖朱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媒体成为个体的展现与发声平台,但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时有流言散布,自媒体传播责任问题值得思考。

声音

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是信息传播、观点交流、思想碰撞的乐土,但也是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需要谨守法律的边界,遵循道德的要求。

因开放滋生的谣言,也在开放中粉碎。

错把舆论引导等同于舆论封锁的做法,实则是一种封闭行为。

“亲”们为何不买账

刘晓颖

正如一阵风开设的政务网站,如今各种党政部门的官方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很多却陷入了当年众多政务网成为“空心门户”的尴尬——能经常发布信息的不多,解疑释惑的凤毛麟角,更多的“官微”则只会说点无关痛痒的话、转发点传统媒体的见报消息。“官”、“民”两个舆论场依旧像两个无法交集的封闭圆环,即便碰在一起,也会因撞击而立即弹开。

这让很多勇于尝试的部门想不通:“我们重视了新媒体,开设了新媒体,甚至连说话都用了‘亲’们的淘宝体,但‘亲’们为何不买账?”

从传播技术看,我们一直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甚至可以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但新技术和新表达形式的运用代表的只是一种姿态——亲民,而群众需要的则是“姿态”下的亲民作风,换个说法,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中国青年报载,昆明市五华区民政局官方微博“@五华民政”开始发帖时曾被“围殴”,但该局通过一次次解决群众反映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让辖区的弱势群体得到帮助,让误会得到化解,让民怨得到疏通,到今年4月发展粉丝已近2000人。曲折的经历,让该局负责人领悟到,“网络上没有官和民,人皆平等。既然要微博问政就要学会淡定,要经得住骂”,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微博问政获得认同不靠卖萌,而靠办实事。

在社会治理中,有一种理论——微政治。它不构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治理结构,而专注于日常化的小单位治理,即公民的各种“身边之事”。这一观点倡导在日常生活领域中随时随地地开展工作,因为人民是生活在“微观政治”里的,治理好这些小单位,就能极大地提升人民福祉,同时增进对政府的信任感。每次小的治理,就是一次党委和政府微能量的积累。当这样的微能量透过新媒体而被不断分享后,就能从水滴聚成江河,打通体制内外两个舆论场的“任督二脉”。

这需要一种毫厘推进的坚韧精神,走的慢,不要紧,怕的是对立的管理思想、功利的政绩观和消极的不作为。

让人拍砖让人赞

朱婧

谈到自媒体,可以说网络是自媒体生长的土壤,从论坛、博客到今天的微博,网络准入门槛低与开放性的特点,“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传播方式更为交互化、立体化。

以微博为例,每个信息接收者都可能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原创信息通过转发、评论不断得到扩散和充实,通过实名认证的明星通过微博解救被拐卖儿童,平凡人通过微博寻人找狗、求医治病,媒体人通过微博直播会议,报道灾害新闻,设置新闻议程……当然,谣言、假新闻、假照片也不时在网络上引爆,病毒般传播。

自媒体可谓包罗万象,对此,有人拍砖说“乱”,有人力挺大赞。难道这是一个最好的媒体,也是个最坏的媒体?

开放,应该是自媒体的核心精神,也是自媒体内容多元的必要支撑。因为没有发稿审核的限制,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成为每个个体的展现平台,掀起了表达的革命。吐槽不满、晒文艺照、拍微电影……每个人都能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为开放,自媒体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万花筒。

也正因为开放,自媒体内容真假掺杂,“假货”一旦被信其有,谣言就四起,误导就产生,诸如“哄抢食盐或者板蓝根”的闹剧从未真正停止过。但这些因开放滋生的谣言,也在开放中粉碎。谣言可能止于某个验证此事的普通人,或者在嘈杂的讨论声中,真理越辩越明。因为开放,每个人能提供自己知道的部分事实,碎片化的点滴真实最终汇集拼凑出真相的全貌。这正是开放的网络精神下,自我纠错能力的体现。

这是自媒体存在的生态,由开放性带来的“好”与“坏”其实自有分说,但是开放带来的表达自由既是权利也意味着义务与责任。所以,把它当成达摩克利斯之剑,审慎地发声,让每个人都获益于网络的开放性才是最好的结果。

自媒体需自律

谢建东

日前,有网友在“安徽女青年坠楼事件”中,散布当事人“遭强奸”、“警察拒不立案”等谣言被追究法律责任。现在,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但与此相关的自媒体传播责任等问题却值得深入思考。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信息获取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与此相关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被添油加醋,在多次传播之后变得面目全非。一些打着养生百科、知识大全、方法集锦等名头的信息,常常能够获得惊人的转载率,里面的内容乍看起来非常系统,很有吸引力,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却有待考证。特别可恶的是,一些不实信息的传播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转载,特意在末了附上一句:“不转死全家”、“转了一年都有好运”、“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人就转吧”等刺激人心理的话。一些“心理脆弱”的网友,很容易被这样的小补充所“胁迫”,成为虚假信息的二次散布者。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的特性,责任、权利、义务的界限没有现实世界中那么清晰,人们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信息的真伪问题容易被忽略,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也缺乏认识,鼠标轻点就可能形成网络暴力,伤害到无辜。俗话说,记者笔下是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有毁誉忠奸。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关键是怎样用好这样一个麦克风。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是信息传播、观点交流、思想碰撞的乐土,但也是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需要谨守法律的边界,遵循道德的要求。

“有什么样的网民,就有什么样的网络。”网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媒体发展的向度。自媒体承担“媒体责任,传递正能量”,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惩处那些造谣生事、不负责任的网民外,还需要依靠网友们的自律,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表达就意味着责任,面对网络上真伪莫辨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轻信盲从,在敲键盘、点鼠标之前多想一想后果,就能够减少网络上流言、谣言的土壤,整个网络的大环境也会清洁许多。



献花(0)
+1
(本文系贺志明学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