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新旧对照及解读(续)
2013-10-08 | 阅:  转:  |  分享 
  
《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新旧对照及解读(续)

(七)急救常规治疗变更(包括吸氧和吗啡)

2010(新):如果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高于94%,则无需为没有呼吸窘迫症状的患者补充氧气。对于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应谨慎给予吗啡。

2005(旧):建议为有明显肺水肿症状或动脉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低于90%的所有患者吸氧。另外,应该在治疗的前6小时为患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所有患者吸氧。吗啡是首选镇痛药,用于对硝化甘油无反应的疼痛,但不建议为可能低血容量的患者使用它。

理由:急救医务人员对怀疑患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进行初始治疗时给氧。不过,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在治疗无并发症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时常规性地使用它。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出现低氧血症或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则操作者应逐步调整给氧以保证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在94%以上。如果硝化甘油不能缓解胸部不适,则指示为STEMI使用吗啡。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EMI应谨慎使用吗啡,因为在一些大样本研究中给予吗啡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八、中风

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中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减轻急性颅脑损伤,并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康复率。中风必须及早进行治疗,以下中风治疗指南再次强调中风治疗中的“D”以重申各个治疗步骤的重要性(某些步骤可能导致延误治疗)。通过综合公众教育、急救调度、入院前检测和分流、医院中风管理系统建立以及中风单元管理,中风治疗的治愈率已显著提高。

由于中风治疗必须非常及时,所以需要在医学科研中心与社区医院之间建立地方合作伙伴关系。已提出“做好中风治疗准备”医院的概念,目标是确保在整个地区内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提供最佳中风治疗措施(急救和长期治疗)。需要完成进一步的工作,以扩展区域中风网络的范围。

各EMS系统应作为区域中风治疗系统的一个部分发挥作用,以确保及时完成分类并在情况允许时转移到中风医院。

虽然血压管理是中风患者急救科室治疗的一个环节,但除非患者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否则不建议进行院前降压治疗。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因急性中风入院的患者,如果由具有中风治疗经验的多学科团队在专用中风单元内对其进行治疗,则1年存活率、预后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

有关考虑使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时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相关指南已更新为与美国中风协会(ASA)/AHA的建议一致。

根据报告,如果在出现中风症状的3小时内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则预后功能良好的可能性会提高;如果在出现症状的3到4.5小时之间为慎重选择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IVrtPA治疗,同样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与在3小时内治疗相比,实现的临床优势较小。目前,在出现症状后的3到4.5小时使用IVrtPA尚未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

近期研究显示,在中风单元进行治疗的效果比普通病房好,而且在中风单元治疗的积极影响在数年内都有体现。在中风单元进行治疗的优势可与使用IVrtPA进行治疗的优势相比。

已更新中风患者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九、儿科基础生命支持

(一)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中的多个关键主题与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的对应主题相同。这些主题包括:

从胸外按压而不是人工呼吸开始心肺复苏(C-A-B而不是A-B-C);通过从按压而不是通气开始心肺复苏,可以缩短开始第一次按压的延误时间。

进一步强调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将足够按压幅度的建议值修改成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对于大多数婴儿,这相当于大约4厘米;对于大多数儿童,这相当于大约5厘米。

已从程序中去掉“看、听和感觉呼吸”。

不再强调由医务人员进行脉搏检查;更多证据表明医务人员并不能快速且可靠地确定是否有脉搏。对于无反应且不呼吸的儿童,如果在10秒内未检测到脉搏,则医务人员应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为婴儿使用AED:对于婴儿,应首选使用手动除颤器而不是AED进行除颤。如果没有手动除颤器,则优先使用儿科型剂量衰减AED。如果二者都没有,可以使用普通AED。

(二)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代替A-B-C)

2010(新):从为婴儿和儿童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人工呼吸开始心肺复苏(C-A-B而不是A-B-C)。从30次按压(单人施救者)或15次按压(两名医务人员为婴儿和儿童进行复苏)而不是2次通气开始心肺复苏。有关为新生儿进行复苏,请参阅“新生儿复苏”。

2005(旧):在胸外按压之前,从开放气道和2次人工呼吸开始心肺复苏。

理由:在提出该心肺复苏程序的重大变化,即在通气前进行按压(C-A-B)后,儿童复苏专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因为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是窒息性而非原发性心脏骤停,所以儿童心肺复苏显然需要通气和按压,直觉和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结论。但与成人(原发性)心脏骤停相比,儿童心脏骤停比较少见,所以许多施救者因无法确定而不执行任何操作。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患者未经任何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所有使提高旁观者更有可能采取行动的策略都会拯救生命。所以,为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应用C-A-B方法,希望可提高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几率。在理论上,新程序只会导致人工呼吸延误大约18秒(进行30次按压需要的时间)或更短(如果有2名施救者)。

(三)胸外按压幅度

2010(新):为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施救者的按压幅度应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对于大多数婴儿,这相当于大约4厘米;对于大多数儿童,这相当于大约5厘米。

2005(旧):用足够的力量按压,将胸部按下大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或一半。

理由:儿童胸部X线研究得到的证据表明,可能无法按下胸部前后径的一半。不过,有效胸外按压需要用力按压,根据新的研究,大多数婴儿的幅度建议值是大约4厘米,而大多数儿童的幅度建议值是大约5厘米。

(四)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2010(新):已取消程序中在开放气道后“看、听和感觉呼吸”以评估呼吸的环节。

2005(旧):“看、听和感觉呼吸”过去用于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

理由:通过采用“首先进行胸外按压”的新程序,会在婴儿或儿童无反应且不呼吸(或仅仅是喘息)时实施心肺复苏并开始按压(C-A-B程序)。

(五)不再强调脉搏检查

2010(新):如果婴儿或儿童无反应且不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医务人员可最多用10秒钟触摸脉搏(婴儿的肱动脉,儿童的颈动脉或股动脉)。如果在10秒钟之内没有触摸到脉搏或不确定已触摸到脉搏,开始胸外按压。要确定是否有脉搏可能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急救时,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和非专业施救者都不能可靠地检测到脉搏。

2005(旧):如果您是医务人员,试着触摸脉搏。不要用10秒钟以上的时间。

理由:建议相同,但有进一步的证据说明医务人员不能可靠且快速地检测到儿童是否有脉搏。因为不为心脏骤停患者胸外按压的风险较大,而在有脉搏时进行胸外按压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施救者在不确定是否有脉搏的情况下进行按压。

(六)为婴儿除颤和使用AED

2010(新):对于婴儿,应首选使用手动除颤器而不是AED进行除颤。如果没有手动除颤器,则优先使用装有儿科剂量衰减器的AED。如果二者都没有,可以使用不带儿科剂量衰减器的AED。

2005(旧):根据已有研究,为1至8岁的儿童使用AED安全而且有效。不过,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无法建议是否可以为一岁以下的婴儿使用AED。

理由:新的病例报告显示,为婴儿使用AED可能是安全且有效的。因为在心脏骤停期间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时需要除颤才能有望存活,所以应首选进行高剂量电击,而不是不进行电击。为婴儿使用AED的安全性的支持证据仍然有限。

十、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一)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通过研究儿童高级生命支持文献资料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对现有建议进行了修订而不是提出新建议;提供了为患有特定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的婴儿和儿童进行复苏的新信息。

再次建议监测二氧化碳图/呼气末二氧化碳,以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用于评估和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流程已简化,强调围绕2分钟的无中断心肺复苏治疗。

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的除颤首能量剂量应为2至4J/kg;但为了方便进行培训,可使用2J/kg的首剂量(该剂量与2005版本中的建议值相同)。第二次剂量或后续剂量应至少为4J/kg。4J/kg以上的剂量(不超过10J/kg或成人剂量)有可能是安全且有效的,尤其是在使用双相波除颤器的情况下。

由于高氧暴露有害的证据日益增多,增加了逐步调整吸氧的新建议(在使用适当装置的情况下);恢复自主循环后,保持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在94%到100%之间以限制血氧过多的风险。

已增加有关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和儿童进行复苏的新部分,包括单心室、姑息性单心室以及肺动脉高压。

已修改有关药物的多个建议。其中包括除在极特殊情况下不给予钙剂,并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限制使用依托咪酯。

已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复苏后低温治疗的适应症。

已给出有关未知病因的心脏性猝死诊断的新注意事项。

在为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胺碘酮或普鲁卡因胺时,建议操作者尽可能请求专家会诊。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定义已从>0.08秒更改为>0.09秒。

(二)监测呼出二氧化碳的建议

2010(新):建议在所有环境(例如,入院前、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病房、手术室)中以及在院内或医院之间转移时,检测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图或比色法)并进行临床评估,以确认呈现灌注性心律的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气管插管位置(请参见第13页的图3A)。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在可行情况下持续监测二氧化碳图或呼气末二氧化碳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特别是可判断胸外按压的有效性。

2005(旧):对于呈现灌注性心律的婴儿和儿童,使用比色检测器或二氧化碳图监测呼出二氧化碳,以便在入院前和院内环境中以及在院内或医院之间转移时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

理由:呼出二氧化碳监测(二氧化碳图或比色法)一般可确认气管插管在气道中的位置,而且与监测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相比,可以更快捷地指示气管插管错位/移位。因为患者转移会增加插管移位的风险,所以在这类情况下持续地监测二氧化碳。



献花(0)
+1
(本文系梁润军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