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2013-10-10 | 阅:  转:  |  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B.使使以闻大王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项伯杀人,臣活之3.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君知其难也D.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期中题

答案

1.A2.A3.C4.A5.(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2)(晋国)已经向东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3)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缒(zhuì)汜(fàn)南阙(quē)逢(páng)孙B.佚之狐(yì)贰(èr)脉脉(mò)给予(ɡěi)C.戍(shù)守枯槁(ɡǎo)版(bǎn)驰骋(pìn)D.肆(sì)虐孺(rǔ)子遒(qiú)劲拙(zhuō)劣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所作。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是寡人之过也予过维扬C、行李之往来则修文德以来之D、晋军函陵沛公军霸上

二、课前感悟

1、用原文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2、烛之武说“无能为也已”的原因何在?郑伯是怎么说服烛之武的?

3、用原文回答,晋文公撤退的原因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

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下注释,正音并初通文意。2、教师补充正音:夫(Fú)晋,何厌之有?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3、教师范读。4、学生朗读。5、整理文言现象通假字无能为也巳巳,同“矣”共其乏困共,同“供”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三、第二次阅读1、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可以再加上一个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的内容么?“烛之武说退秦师”2、自由朗读课文,相互复述故事3、在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请大家从郑国、烛之武的角度出发概括各小节的内容。4、文中攻打郑国的,除了秦师,还有晋师,为什么烛之武不去退晋师呢?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5、晋国后来退兵了么?为什么晋会退兵呢?请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五、作业设想一下,假如你的好朋友正因和别人吵架了而正在气头上,你该如何去劝解,你打算分哪几个层次来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一、导入实际上当时来的是秦晋联军,而秦军只不过是帮手。那郑国到底怎么得罪晋国的呢,或者说晋国是打着什么旗号来要灭掉郑国的?让学生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二、进行第三次阅读虽然理由并不充分,但也算师出有名。于是晋侯拉着亲家秦伯浩浩荡荡地就逼向了郑国,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文章用寥寥几语就让人嗅到了硝烟弥漫的味道。让学生找出相应语句(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并翻译。面对强大的秦晋联军,郑国危在旦夕。如此形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死定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郑国普通老百姓烛之武究竟凭怎样的一席话挽救了“死定了”的国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段流传千古的精彩说词。1、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句说词中的奥妙。(学生找出原句用现代汉语翻译后解说。)2、师归纳总结说辩思路:(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说辩艺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3、出其中最能打动秦伯进而促其退兵的一条:“阙秦以利晋”,揭露晋君的狼子野心。分析:在利益与危害面前,危害而产生的推动力远大于利益。人的行为动机无非有两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举例:一个实验:有一个男人去减肥,被关进一个大笼子里,第一天里面走出一个美女,衣服上写着:“追到我我就是你的”,男追呀追,一天减掉20斤。他还不满意,第二天又进了笼子,这时跑出一只母猩猩,身上写着:“追到你你就是我的。”,男人跑啊跑,一下减掉40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快乐的动力远不如逃避痛苦的动力大。4、烛之武能说服秦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秦晋两国并非一条心,都是各自打着小算盘,各为各利,因而才有离间的可能。总结:烛之武的分析句句都抓住了秦伯的心理,且逻辑严密、说服过程始终把握着礼与节的分寸感,既不卑不亢,又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烛之武过人的才华。过渡: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我们通过对他的这段说词的分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过人的才华。难怪佚之狐评价他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因此,我们对烛之武的第一个认识就是:(板书)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次阅读,大家从这篇极简省的文字中再找一找,看看文章还给我们展示了烛之武哪些不一样的侧面。

三、第四次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并挖掘他的现实意义:1、一个深明大义的君子:⑴强敌压境,理应朝廷里文臣出谋武将出力,而郑国却把一个无名老百姓烛之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说明了什么?提示:朝廷无能。更衬托了烛之武的才能。⑵烛之武既然如此有才华,佚之狐也知道他“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可为什么烛之武老而不被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说明了什么?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⑶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不然,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⑷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虽然一直不被重用,但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的埋头攻读时刻准备的,怎样的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抱负的。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⑸然而直等到今天国难当头,他已经垂垂老矣,已经“无能为也矣”,郑伯才想起来找他,心中自然有许多的怨恨要发泄。于是他面前有了选择:是因个人恩怨而趁机报复郑伯,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烛之武为什么最后要选择后者,是郑伯的口才太好了,可以一下子消解掉一个人一辈子的怨气并化干戈为玉帛让对方肯冒极大的危险为自己做事吗?烛之武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提示:面对郑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威胁,我们可以替他“回敬”一句:自古易君不易民。损失大的是您又不是我。然后潇洒地拒绝郑伯以泄一生的抑郁。然而,面对郑伯的威胁,烛之武竟答应了。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他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是一个明白大义的君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国家利益是大义,面对大义,君子什么都可以放弃,包括自己的生命,何况自己那点不得志呢。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敬仰的理由。2、一个让人心酸的勇士:《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3、反思:烛之武才华被埋没如此长的时间,他究竟有没有其他出路呢?提示: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袁宏道七递辞呈就因不愿做磕头逢迎的勾当。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4、总结:我们看到了烛之武身上不同的侧面:一个深明大义的君子,一个让人心酸的勇士,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均已板书)然而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然而我们今天仍要向他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敬他是个真君子,敬他身上闪耀着的大义。

四、课堂小结:

古往今来,人们总逃不出“利”的魔掌,绕着“利”划了一个又一个圆。人们为利而勾心斗角,为利而争得头破血流,为利而心力交瘁,却仍前仆后继乐此不疲。烛之武这样的义士在这弥漫着利欲的暗夜里就像是一棵守护心灵月亮的树,固执而高傲地挺立着,教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教我们怎样才是真正的活过。五、布置作业:假如能跨越时空,你想对烛之武说些什么,请写下来,800字左右。【教后记】本篇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没有任何新颖之处,只不过想在形式和思路上做点尝试和创新,以诵读为线,贯穿其中,力求每次诵读都能完成一个任务。诵读,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文言文教学这一块提出来的要求。从整篇课文的教学来看,这篇文章的阅读不下八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读,其实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从而达到将文言变成学生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练案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B、晋军函陵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3、找出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加粗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行李之往来C、君之所知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10、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君知其难也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参考答案】

1、C2、A3、“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4、C5、D6、B7、D8、B9、A10、C11、B12、B13、D(“田”指祭田)14、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15、B16、C17、A18、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19、略

























8









献花(0)
+1
(本文系yw336祥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