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广州中考数学十年压轴题精编
2013-10-11 | 阅:  转:  |  分享 
  
八、(本题满分15分)(2002广州)

26.如图10,在△ABC中,∠B=90°,AB=4,BC=3,O是AB的中点,OP⊥AB交AC于点P。

(1)证明线段AO、OB、OP中,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

(2)过线段OB(包括端点)上任一点M,作MN⊥AB交AC于点N。如果要使线段AM、MB、MN中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那么请求出线段AM的长度的取值范围。



解:(1)∵∠B=90°,OP⊥AB,∴∠AOP=∠B=90°,

∴△AOP∽△ABC。

∴。

∵AB=4,BC=3,O是AB的中点。

∴。

∴。

∵且,

∴OP+AO>OB。

即AO、OB、OP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

(2)当M在OB上时,设AM=x(2≤x≤4)则MB=4-x。

∵△AMN∽△ABC

∴。



又MN
依题意,得:MN+MB>AM,



解之,得。

∴AM的取值范围为。







九、(本题满分15分)(2002广州)

27.某玩具工厂有四个车间,某周是质量检查周,现每个车间都原有a(a>0)个成品,且每个车间每天都生产b(b>0)个成品,质检科派出若干名检验员星期一、星期二检验其中两个车间原有的和这两天生产的所有成品,然后,星期三至星期五检验另两个车间原有的和本周生产的所有成品,假定每个检验员每天检验的成品数相同。

(1)这若干名检验员1天检验多少个成品?(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试求出用b表示a的关系式;

(3)若1名质检员1天能检验b个成品,则质检科至少要派出多少名检验员?

解:(1)这若干名检验员1天检验(a+2b)(或或3b×2)个成品。

(2)根据题意,得。化简题意,得a=4b。

另解:,化简整理,得a=4b。

(3)(名)。

另解:(名)

答:质检科至少要派出8名检验员。







八、(本题满分16分)(2003广州)

24.已知△ABC中,AC=5,BC=12,∠ACB=90°,P是AB边上的动点(与点A、B不重合)Q是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1)如图10,当PQ∥AC,且Q为BC的中点时,求线段CP的长;(2)当PQ与AC不平行时,△CPQ可能为直角三角形吗?若有可能,请求出线段CQ的长的取值范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⑴解:在Rt△ABC中,∠ACB=90°,AC=5,BC=12

∴AB=13.

∵Q是BC的中点.

∴CQ=QB.

又∵PQ∥AC.

∴AP=PB,即P是AB的中点.

∴Rt△ABC中,.

⑵解:当AC与PQ不平行时,只有∠CPQ为直角,△CPQ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以CQ为直径作半圆D.

①当半圆D与AB相切时,设切点为M,

连结DM,则

DM⊥AB,且AC=AM=5.

∴MB=AB-AM=13-5=8.

设CD=x,则DM=x,DB=12-x.

在Rt△DMB中,DB2=DM2+MB2.

即(12-x)2=x2+82.

解之得:

∴CQ=

即当CQ且点P运动到切点M位置时,△CPQ为直角三角形.

②当<CQ<12时,半圆D与直线AB有两个交点,当点P运动到这两

个交点的位置时,△CPQ为直角三角形.

③当0<CQ<时,半圆D与直线AB相离,即点P在AB边上运动时,均

在半圆D外,∠CPQ<90°.此时△CPQ不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当≤CQ<12时,△CPQ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九、(本题满分16分)(2003广州)

25.现计划把甲种货物1240吨和乙种货物880吨用一列货车运往某地,已知这列货车挂有A、B两种不同规格的货车厢共40节,使用A型车厢每节费用为6000元,使用B型车厢每节费用为8000元.(1)设运送这批货物的总费用为y万元,这列货车挂A型车厢x节,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每节A型车厢最多可装甲种货物35吨和乙种货物15吨,每节B型车厢最多可装甲种货物25吨和乙种货物35吨,装货时按此要求安排A、B两种车厢的节数,那么共有哪几种安排车厢的方案?(3)在上述方案中,哪个方案运费最省?最少运费为多少元?

解:⑴设用A型车厢x节,则用B型车厢(40-x)节,总运费为y万元.

依题意,得y=0.6x+0.8(40-x)

=-0.2x+32

⑵依题意,得

≥1240,

≥880.

化简,得10x≥240,x≥24,

520≥20x;x≤26.

∴24≤x≤26.

∵x取整数,故A型车厢可用24节或25节或26节.相应有三种装车方案:①24节A型车厢和16节B型车厢;②25节A型车厢和15节B型车厢;③26节A型车厢和14节B型车厢.

⑶由函数y=-0.2x+32知,x越大,y越少,故当x=26时,运费最省.

这时y=-0.2×26+32=26.8(万元)

答:安排A型车厢26节、B型车厢14节运费最省.最小运费为26.8万元.

(注:若直接算出三种方案的运费来比较,得出正确的最少运费亦给满分。)



24.(本小题满分15分)(2004广州)

如图,PA为圆的切线,A为切点,PBC为割线,∠AP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求证:

(1)AD=AE;

(2)AB·AE=AC·DB.















25.(2004广州)(本小题满分15分)已知抛物线y=(m+1)x2—2mx+m(m为整数)经过点A(1,1),顶点为P,且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1)判断点P是否在线段OA上(O为坐标原点),并说明理由;

(2)设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且x1<x2,是否存在实数m,使x1<m<x2?若存在,请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4.(本小题满分14分)(2005广州)

如图,某学校校园内有一块形状为直角梯形的空地ABCD,其中AB//DC,∠B=90°,AB=100m,BC=80m,CD=40m,现计划在上面建设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综合楼PMBN,其中点P在线段AD上,且PM的长至少为36m。



(2)设PA=x(m),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若S=3300m2,求PA的长。(精确到0.1m)

解:(1)过点D作DE⊥AB于D



则DE//BC且DE=BC,CD=BE,DE//PM

Rt△ADE中,DE=80m

∴AE=AB-BE=100-40=60m



(2)∵DE//PM

∴△APM∽△ADE







即MB=AB-AM=



由,得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3)当S=3300m2时,











即当时,PA的长为75m,或约为91.7m。



25.(本小题满分14分)(2005广州)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S。

(1)求作:四边形A1B1C1D1,使得点A1和点A关于点B对称,点B1和点B关于点C对称,点C1和点C关于点D对称,点D1和点D关于点A对称;(只要求画出图形,不要求写作法)

(2)用S表示(1)中作出的四边形A1B1C1D1的面积S1;

(3)若将已知条件中的正方形改为任意四边形,面积仍为S,并按(1)的要求作出一个新的四个边形,面积为S2,则S1与S2是否相等?为什么?



解:(1)如图①所示



(2)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



同理,





(本问也可以先证明四边形A1B1C1D1是正方形,再求出其边长为,从而算出)

(3)

理由如下。

首先画出图形②,连结BD、BD1

∵△BDD1中,AB是中线



又∵△AA1D1中,BD1是中线





同理,得



同理,得



由(2)得,





24.(本小题满分14分)

在ABC中,B=BC,将ABC绕点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得AB1C1,使点Cl落在

BC上(点Cl与点C不重合),

(1)如图9一①,当C>60时,写出边ABl与边CB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2)当C=60时,写出边ABl与边CB的位置关系(不要求证明);

(3)当C<60时,请你在图9一②中用尺规作图法作出△ABC1(保留作图痕迹,

不写作法),再猜想你在(1)、(2)中得出的结论是否还成立?并说明理由.











1)

证明:由旋转的特征可知















(2)

(3)作图略。成立。理由与第一问类似。

25.(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抛物线Y=+mx一2m(m≠0).

(1)求证: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过点P(0,)作Y轴的垂线交该抛物线于点A和点B(点A在点P的左边),是

否存在实数m、,使得=2PB?若存在,则求出m、n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1)△



∴△

∴该抛物线与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由题意易知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即

由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即

………………….①

由求根公式可知两根为:







分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点在点左边,点在点的右边





∴……………….②

∴……………………….③

由②式可解得

…………………………..④



第二种:点、都在点左边





∴……………….⑤

∴……………………….⑥

由⑤式可解得

……….⑦



综合①③④⑥⑦可知,满足条件的点存在,此时、应满足条件:

,或。

24.(本小题满分14分)

一次函数y=x+k的图象经过点(1,4),且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点P(a,0)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点Q(0,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且PQ⊥AB.

(1)求图;



()

解:(1)∵一次函数y=x+k的图象经过点(1,4),

∴4=

∴y=x+2.

当x=y=y==

即A(-1,0),B(0,2).

如图,直线AB是一次函数y=x+2的图象.

(2)∵PQ⊥AB,

∴∠QPO=90°∠BAO.

又∵∠ABO=90°∠BAO,

∴∠ABO=∠QPO.

∴Rt△ABO∽Rt△QPO.

∴,即.

∴a=

(3)由(2)知a=

∴AP=AO+OP=1+a=1+2b,

,.

若AP=AQ,即AP2=AQ2,则,即,这与矛盾,故舍去;

若AQ=PQ,即AQ2=PQ2,则,即,

此时,,,(平方单位).

若AP=PQ,则,即.

此时,.

(平方单位).

∴△APQ的面积为平方单位或()平方单位.

25.(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在Rt△ABC中,AB=BC;在Rt△ADE中,AD=DE;连结EC,取EC的中点M,连结DM和BM.

(1)若点D在边AC上,点E在边AB上且与点B不重合,如图8-①,

求证:BM=DM且BM⊥DM;

(2)如果将图8-①中的△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小于45°的角,如图8-②,那么(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如果不成立,请举出反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



(1)证法1:

在Rt△EBC中,M是斜边EC的中点,

∴.

在Rt△EDC中,M是斜边EC的中点,

∴.

∴BM=DM,且点B、C、D、E在以点M为圆心、BM为半径的圆上.

∴∠BMD=2∠ACB=90°,即BM⊥DM.

证法2:

证明BM=DM与证法1相同,下面证明BM⊥DM.

∵DM=MC,

∴∠EMD=2∠ECD.

∵BM=MC,

∴∠EMB=2∠ECB.

∴∠EMD+∠EMB=2(∠ECD+ECB).

∵∠ECD+∠ECB=∠ACB=45°,

∴∠BMD=2∠ACB=90°,即BM⊥DM.

(2)当△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小于45°的角时,(1)中的结论成立.

证明如下:

证法1(利用平行四边形和全等三角形):

连结BD,延长DM至点F,使得DM=MF,连结BF、FC,延长ED交AC于点H.

∵DM=MF,EM=MC,

∴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

∴DE∥CF,ED=CF.

∵ED=AD,

∴AD=CF.

∵DE∥CF,

∴∠AHE=∠ACF.

∵,,

∴∠BAD=∠BCF.

又∵AB=BC,

∴△ABD≌△CBF.

∴BD=BF,∠ABD=∠CBF.

∵∠ABD+∠DBC=∠CBF+∠DBC,

∴∠DBF=∠ABC=90°.

在Rt△中,由,,得BM=DM且BM⊥DM.

证法2(利用旋转变换):

连结BD,将△AB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点A旋转到点C,点D旋转到点,得到△,则且.连结.





∴.

又∵,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D、M、三点共线,且.

在Rt△中,由,,得BM=DM且BM⊥DM.

证法3(利用旋转变换):

连结BD,将△AB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点A旋转到点C,点D旋转到点,得到△,则且.

连结,延长ED交AC于点H.

∵∠AHD=90°-∠DAH=90°-(45°-∠BAD)=45°+∠BAD,



∵,

∴.

∴.

又∵,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D、M、三点共线,且.

在Rt△中,由,,得BM=DM且BM⊥DM.

24、(2008广州)(14分)如图10,扇形OAB的半径OA=3,圆心角∠AOB=90°,点C是上异于A、B的动点,过点C作CD⊥OA于点D,作CE⊥OB于点E,连结DE,点G、H在线段DE上,且DG=GH=HE

(1)求证:四边形OGCH是平行四边形

(2)当点C在上运动时,在CD、CG、DG中,是否存在长度不变的线段?若存在,请求出该线段的长度

(3)求证:是定值

(1)连结OC交DE于M,由矩形得OM=CG,EM=DM

因为DG=HE所以EM-EH=DM-DG得HM=DG

(2)DG不变,在矩形ODCE中,DE=OC=3,所以DG=1

(3)设CD=x,则CE=,由得CG=

所以所以HG=3-1-

所以3CH2=

所以







25、(2008广州)(14分)如图11,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QPR=120°,底边QR=6cm,点B、C、Q、R在同一直线l上,且C、Q两点重合,如果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箭头所示方向匀速运动,t秒时梯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记为S平方厘米

(1)当t=4时,求S的值

(2)当,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



(1)t=4时,Q与B重合,P与D重合,

重合部分是=



24.(本小题满分14分)(2009广州)

如图12,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被两条与边平行的线段EF、GH分割为四个小矩形,EF与GH交于点P。

(1)若AG=AE,证明:AF=AH;

(2)若∠FAH=45°,证明:AG+AE=FH;

(3)若RtΔGBF的周长为1,求矩形EPHD的面积。

解:(1)易证ΔABF≌ΔADH,所以AF=AH

(2)如图,将ΔADH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度,如图,易证ΔAFH≌ΔAFM,得FH=MB+BF,即:FH=AG+AE

(3)设PE=x,PH=y,易得BG=1-x,BF=1-y,FG=x+y-1,由勾股定理,得

(1-x)2+(1-y)

化简得xy=0.5,

所以矩形EPHD的面积为0.5.

25.(本小题满分14分)(2009广州)



如图13,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1),ΔABC的面积为。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过y轴上的一点M(0,m)作y轴上午垂线,若该垂线与ΔABC的外接圆有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3)在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D,使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OC=1,所以,q=-1,又由面积知0.5OC×AB=,得AB=

设A(a,0),B(b,0)

AB=b-a==,解得p=,但p<0,所以p=。

所以解析式为:

(2)令y=0,解方程得,得,所以A(,0),B(2,0),在直角三角形AOC中可求得AC=,同样可求得BC=,,显然AC2+BC2=AB2,得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AB为斜边,所以外接圆的直径为AB=,所以.

(3)存在,AC⊥BC,①若以AC为底边,则BD//AC,易求AC的解析式为y=-2x-1,可设BD的解析式为y=-2x+b,把B(2,0)代入得BD解析式为y=-2x+4,解方程组得D(,9)

②若以BC为底边,则BC//AD,易求BC的解析式为y=0.5x-1,可设AD的解析式为y=0.5x+b,把A(,0)代入得AD解析式为y=0.5x+0.25,解方程组得D()

综上,所以存在两点:(,9)或()。







24.(2010广东广州,24,14分)如图,⊙O的半径为1,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点D是上任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DE⊥AB于点E,以点D为圆心、DE长为半径作⊙D,分别过点A、B作⊙D的切线,两条切线相交于点C

(1)求弦AB的长;

(2)判断∠ACB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ACB的大小;否则,请说明理由;

(3)记△ABC的面积为S,若=4,求△ABC的周长.



【分析】OA,OP与AB的交点为F,△OAF为直角三角形,且OA=1,OF=,借助勾股定理可求得AF的长;



(2)要判断∠ACB是否为定值∠DAE+∠DBA是定值,那么CAB+∠ABC就是定值,而∠DAE+∠DBA等于弧AB所对的圆周角,这个值等于∠AOB值的一半;

(3)由题可知DE(AB+AC+BC),又因为,所以,所以,由于DH=DG=DE,所以在Rt△CDH中,CH=DH=DE,同理可得CG=DE,又由于AG=AE,BE=BH,所以AB+AC+BC=CG+CH+AG+AB+BH=DE+,可得=DE+,解得:DE=,代入AB+AC+BC=,即可求得周长为.

【答案】解:(1)连接OA,取OP与AB的交点为F,则有OA=1



∵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OF=OP=,AF=BF

在Rt△OAF中,∵AF===,∴AB=2AF=

(2)∠ACB是定值.

由(1)易知,∠AOB=120°

因为点D为△ABC的内心,所以,连结AD、BD,则∠CAB=2∠DAE,∠CBA=2∠DBA,

因为∠DAE∠DBA=∠AOB=60°,所以∠CAB∠CBA=120°,所以∠ACB=60°;

(3)记△ABC的周长为l,取AC,BC与⊙D的切点分别为G,H,连接DG,DC,DH,则有DG=DH=DE,DG⊥AC,DH⊥BC.



=AB?DE+BC?DH+AC?DG=(ABBC+AC)?DE=l?DE

∵=4,∴=4,∴l=8DE.

∵CG,CH是⊙D的切线,∴∠GCD=∠ACB=30°,

∴在Rt△CGD中,CG===DE,∴CH=CG=DE

又由切线长定理可知AG=AE,BH=BE,

∴l=ABBC+AC=22DE=8DE,解得DE=,

∴△ABC的周长为

【涉及知识点】

【点评】

【推荐指数】★

25.2010广东广州,2,14分)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交折线OAB于点E

(1)记△ODE的面积为S,求S与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E在线段OA上时,若矩形OABC关于直线DE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OA1B1C1,试探究O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该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分析】点纵坐标),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

(2)

【答案】(1)由题意得B(3,1).

若直线经过点A(3,0)时,则b=

若直线经过点B(3,1)时,则b=

若直线经过点C(0,1)时,则b=1

①若直线与折线OAB的交点在OA上时,即1<b,如图25-a,



此时E(2b,0)

∴S=OE·CO=2b×1=b

②若直线与折线OAB的交点在BA上时,即<b<,如图



此时E(3,),D(2b2,1)

∴S=S矩S△OCD+S△OAE+S△DBE)

=3[(2b-1)×1+×(5-2b)·()+×3()]=



(2)如图,设O1A1与CB相交于点M,OA与C1B1相交于点N,则矩形O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即为四边形DNEM的面积。

本题答案由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金杨建老师草制!



由题意知,DM∥NE,DN∥ME,∴四边形DNEM为平行四边形

根据轴对称知,∠MED=∠NED

又∠MDE=∠NED∴∠MED=∠MDE∴MD=ME∴平行四边形DNEM为菱形

过点D作DH⊥OA,垂足为H

由题易知,tan∠DEN=,DH=1∴HE=2,

设菱形DNEM的边长为a,

则在Rt△DHM中,由勾股定理知,∴

∴S四边形DNEM=NEDH=

∴矩形O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不发生变化,面积始终为

【涉及知识点】

【点评】

【推荐指数】★





24.(201114分)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经过点C(0,1),且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B,点A的坐标是(1,0)

(1)求c的值;

(2)求a的取值范围;

(3)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1交于C、D两点,设A、B、C、D四点构成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P,记△PCD的面积为S1,△PAB的面积为S2,当0
解:(1)将点C(0,1)代入得

(2)由(1)知,将点A(1,0)代入得

,∴

∴二次函数为

∵二次函数为的图像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

∴,而

∴的取值范围是且

(3)证明:∵

∴对称轴为



把代入得

,解得







==1

∴为常数,这个常数为1。



25.(201114分)如图7,⊙O中AB是直径,C是⊙O上一点,∠ABC=450,等腰直角三角形DCE中∠DCE是直角,点D在线段AC上。

(1)证明:B、C、E三点共线;

(2)若M是线段BE的中点,N是线段AD的中点,证明:MN=OM;

(3)将△DCE绕点C逆时针旋转(00<<900)后,记为△D1CE1(图8),若M1是线段BE1的中点,N1是线段AD1的中点,M1N1=OM1是否成立?若是,请证明:若不是,说明理由。



解:(1)证明:∵AB是⊙O的直径

∴∠ACB=90°

∵∠DCE=90°

∴∠ACB+∠DCE=180°

∴B、C、E三点共线。

(2)证明:连接ON、AE、BD,延长BD交AE于点F

∵ ∠ABC=45°,∠ACB=90°

∴BC=AC,又∠ACB=∠DCE=90°,DC=EC

∴△BCD≌△ACE

∴BD=AE,∠DBC=∠CAE

∴∠DBC+∠AEC=∠CAE+∠AEC=90°

∴BF⊥AE

∵AO=OB,AN=ND

∴ON=BD,ON∥BD

∵AO=OB,EM=MB

∴OM=AE,OM∥AE

∴OM=ON,OM⊥ON

∴∠OMN=45°,又cos∠OMN=



(3)成立,证明同(2)。





















































1/6







C



Q



B



A



P



B



Q



D



C



A



M



图7



O



1



x



y



O



1



x



y



A



B







O



1



x



y



A



B



P



Q







图8-①





图8-②









M



D



B



A



C



E



H



F



M



D



B



A



C



E







M



D



B



A



C



E



H







.



_



A



_



B



_



£?



图10



图11



C



P



D



O



B



A



E



F



C



P



D



O



B



A



E



H



G



F



C



P



D



O



B



A



E



H



G



C



D



B



A



E



O











图1



图2



3







献花(0)
+1
(本文系非桃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