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愁情赏析
2013-10-21 | 阅:  转:  |  分享 
  
·差窒望堑

《永遏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之愁,情赏析

口于德龙

千古闲愁酒难浇。楼上旌摇,江上魂招。

北固亭与博山道,泪也飘飘,雨也萧萧。

何日跃马满弓刀?梦中吹角,醉中翻箫。

醒来又见西风叫,归路迢迢,白发昭昭。

《一剪梅·素描辛弃疾》

中国是诗的国度,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

诗歌奇葩。词,这朵开在安定舒适的北宋的温室

之花,到了动荡不安的南宋,经受着战火的洗礼,

绽放为一朵绚丽的铿锵玫瑰。一部《稼轩词》,几

乎就是一部辛弃疾的英雄交响曲。《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就是这部交响曲的一个慷慨激昂的

音符。

辛弃疾,无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中最杰出的

代表,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

越、沉郁悲壮。明代杨慎认为“辛词当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慨叹此词

“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词诰》亦感慨

此词“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

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此词,依然热

血奔涌,不仅能体味到辛词慷慨纵横、龙腾虎掷

的不可一世之壤,更能感受到其雄大气魄背后的

千载悲情。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体味辛弃疾在百

炼钢化为绕指柔后的悲情吧。

·、英雄无觅的无尽哀愁

公元1204年,65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佗

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

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

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

辛作镇江知府,镇江JJI;H,寸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

10

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

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

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人到金国侦察形势

虚实,一面招募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

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

了这首《永遇乐》词。

起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

句。倒装的运用,虽是为了声律的需要,但更是为

了表意的需要。倒装既突出强调了孙权是英雄,

也更能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心酸。

呼唤英雄是因为当时没有英雄,人们呼唤什

么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什么,就像我们全社会前几

年呼唤“诚信”一样。诗人黄药眠说“肚子不疼的

人不记得有一个肚子”。当辛弃疾面对滚滚长江

东逝水,发此千古浩叹时,我们能感觉到他内心

无尽的哀愁。历史流转,不仅淘尽了万古英雄汉,

也吹尽了舞榭歌台的几多风流。斜阳依旧,陋巷

寻常,想当年,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又在何方

呢?!

南宋风雨飘摇,又到哪里去寻觅英雄的影踪

呢?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

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

横流,悲情四溢。世无孙权刘裕之英雄明君,又无

容英雄稼轩之空间,奈何?

二、山河破碎的无限怨愁

南宋时期,中原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软弱,

偏安江南;爱国诗人,壮怀激烈,登楼北望,悲从

中来,LLl河破碎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陆游言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辛弃疾叹

语文天地2011年第1期

万方数据

美文赏析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

光北固楼”;岳飞更是怒发冲冠凭栏处,仰天长啸

抬望眼;就连“人比黄花瘦”的柔弱才女李清照也

不禁一发慷慨壮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诗人;一批诗人,记录一

个时代。如果说苏东坡的成熟,是和平环境下人

生的百般磨砺所致;那么辛弃疾的成熟,是战争

年代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巨大创痛所催生,饱

含更多的无奈与不能说的凄苦。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

独立京口,北望中原,当年烽火如在目前,但已是

四十三年前了。英雄空老,国破依然。人生又有几

个四十三年呢?岳飞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南归的辛弃疾恰恰是“人未老,白发已萧

萧”。如今的他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却“可怜白发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

此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啊。江北沦陷日久,如不

迅速收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自己是大

朱子民了。

出师北伐,时不我待。北固楼上,他满眼破碎

的山河;落日楼头,他拍遍新旧的栏杆。万里沙

场,是他永远失去的家。他只能以笔为剑,勾勒出

一个萎靡王朝的背影;他只能以墨为酒,泼洒出

一个爱国将士的赤胆忠心。可堪回首,那曾经的

山河,满地破碎的愁怨?

三、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愁

结句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

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心情。虽然有“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

亦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的感慨,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悲哀。

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的悲辛。

杜甫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然而满怀报国热望的辛弃疾连出师

的机会都没有,壮志难酬是英雄个人的不幸,更

是南宋朝廷的悲哀,“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都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遗憾,“位卑

语文天地2011年第1期

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

九州同”,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只能发

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

辛弃疾投归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被闲

置,二十多年任官职,竟又有三十七次的频繁调

动,这对一心想北伐、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

无疑是痛苦的j这份痛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和

大多数的诗词中。

《鹧鸪天》言春风能吹绿江南的大地,却吹不

黑他的白胡须了。上阕雄壮,气盖一世;下阕悲

凉,伤心透骨。只能将“几万字的抗击金兵、收复

失地的平戎策”换取“种树书”了。他自号“稼轩”,

是“农家小屋”的意思。历史是残酷的,有忠君之

心、报国之志、将兵之能的辛弃疾“气吞万里如

虎”,却只能是种地闲居,自号“农家小屋”,内心

的无奈悲苦,可想而知。对于辛弃疾来说,人生最

痛苦的事是什么,你知道吗?眼睛·闭,壮岁旌旗

拥万夫;眼睛一睁,农家小屋。眼睛一闭,梦回吹

角连营;眼睛一睁,农家小屋。眼睛一闭,沙场秋

点兵;眼睛一睁,农家小屋。正如他在《满江红》中

所说“笑尘埃三十九年非……旌旗未卷头先白”,

内心的悲凉,更与何人说?

你知道他临死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吗?辛弃疾

病重到最后,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神采,仿佛又

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又仿佛是旌旗招展,杀声震

天,“杀贼!杀贼!杀贼!杀……”儿女们听到辛弃

疾大声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经停止了呼

吸。英雄至死,壮志未酬,带着万般无奈,黯然地

离开。

一柄利剑一支笔,半生戎马半生情。他是一

个拿笔的剑客,舞剑的书生。虽终不能横戈马上,

却一不小心做了词里的将军。他用民族仇、复国

志来炼其词魂,他用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他用血写刀刻的笔力镌刻了中华爱国历史。他是

一位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的词人,他是一位执着

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英雄。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二组(225009)

万方数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愁情赏析

作者:于德龙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二组,225009

刊名:语文天地(初中版)

英文刊名:CHINESELANGUAGEWORLD

年,卷(期):2011(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韩文彦.王美露稼轩印象[期刊论文]-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

2.孙桂珍论辛词的慷慨悲壮[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

3.张书萍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期刊论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3)

4.谷晓虹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试论辛弃疾的审美理想[期刊论文]-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

5.赵颖《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愁情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10)

6.霍彤彤两首辛词的爱国之情[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2005(1)

7.施红梅.SHIHong-mei笑谈悲歌话离别--辛词两首赏析与比较[期刊论文]-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5(4)

8.李慧敏浅谈"红巾翠袖"的内在涵义[期刊论文]-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1)

9.廖春保.LIAOChun-bao稼轩词艺术美探微[期刊论文]-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1)

10.宋奇从赏心亭到北固亭[期刊论文]-辽河2006(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wtd201101005.aspx

献花(0)
+1
(本文系唐诗宋词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