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碧庐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郑孝胥《海藏楼诗》注译93
2013-10-25 | 阅:  转:  |  分享 
  
湖上杂诗





微雨洒复止,

春山人独行。

西湖知不远,

照眼小桃明。

小雨洒下来又停止,

春日山中独自散步。

知道西湖已离不远,

小桃花开刺眼鲜明。



【题解】

郑孝胥26日日记中云:“出涌金门,坐小艇至茅家埠,独步至灵隐,游眺久之。绕清涟寺,遇微雨。抵楼外楼,雨止,登楼饭讫,复买小舟绝湖而返。在藕香居坐至日坠入城。”此诗即作于是日。原题作《自灵隐步至湖堧》。





湖心风乍起,

云影暗雷峯(1)。

但觉波光白,

不知烟翠浓。

风从西湖湖心吹起,

云影遮暗了雷锋山。

只觉得波光一片白,

没觉得浓绿烟蒙蒙。



【注】

(1)西湖南岸有雷锋山,上有雷峰塔。





湖波太娇软,

画船殊难载。

湖波太娇媚柔软,

画船太难以承载,

最宜拏小艇(1),

尽领烟水态(2)。

最适宜是划小艇,

领略尽如烟水态。



【注】

(1)拏,同“拿”。此指划。

(2)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唐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诗:“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诸峯竞弄影(1),

湖水与摇曳(2)。

不得借楼台(3),

为渠作庄丽。

诸峰争相卖弄水中倒影,

湖水也帮它们摇曳身姿。

不能够借助楼台的倒影,

为它们妆点出壮丽色彩。



【注】

(1)弄影,水动使山影摇动。

(2)与,指与山。

(3)借楼台,不能借助楼台倒影。





欢情酒维持,

好景时记录(1)。

吴侬生湖山(2),

此语差不俗(3)。

欢乐的情绪要靠酒来维持,

美好的景致要靠诗来记录。

俞樾这个吴侬生长在湖山,

这句话,说得是大致不俗。



【注】

(1)首二句,作者自注:“楼外楼俞樾联云:‘好景尽将诗记录,欢情须用酒维持’。”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欢情,欢乐情绪。

(2)吴侬,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侬”指吴人。唐刘禹锡《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诗:“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向吴侬。”此吴侬,指俞樾,乃吴人。

(3)此语,指俞樾“好景”“欢情”一联。差,大致。





名胜多难复,

风流不可攀(1)。

苍凉莫怀古,

祠庙满吴山(2)。

名胜大多不能修复,

前辈风流不可追攀。

心境苍凉不要怀古,

吴山满是祠堂寺庙。



【注】

(1)风流,风采特出。不可攀,不可追攀。宋赵嘏《和令狐补阙春日独游西街》:“此时失意哀吟客,更觉风流不可攀。”

(2)祠庙,此言吴山祠庙古物多。吴山,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杭州西湖东南。





海氛传闻恶(1),

闽浙防有变(2)。

朝旨起尚书,

昨日湖上宴(3)。

传闻海上战争气氛愈益险恶,

福建浙江也要防止形势有变。

朝廷下诏书,起用边老尚书,

昨日在西湖上,大摆着筵席。



【注】

(1)海氛,指甲午海战后的海上形势险恶。

(2)闽浙,福建与浙江。时形势也很紧张。

(3)湖上宴,作者自注:“二月二十八日边制军游西湖。”末二句有讽刺。郑孝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95年3月23日)记云:“晨,闻吹角声。闽浙总督边宝泉是日始抵杭州,被旨已数月,尚观望徐行,其意盖惧倭之犯闽、浙,欲以缓至不予其责耳。大臣用心若此,中国乌能不败哉。”





二月向杭州,

何人见独游(1)。

犹能轻世事,

二月里向杭州来出游,

何人看见我一人独游?

我还能够把世事看轻,



日日醉湖楼。

天天在西湖楼上沉醉。



【注】

独游,作者自注:“余以公交车北上,辞张孝达制军,行至上海,送柽弟赴津,而已独游杭州。”二月,此诗写于三月初一(即3月26日),但游杭州都在二月。

【附】

末二句,非放浪语,乃沉痛语。



春暖桃柳新,

六桥多士女(1)。

祗愁风雨来,

路长奈何许(2)。

春暖时,桃树柳树新花翠叶,

六桥上许许多多的士人女子。

只是忧愁风风雨雨要来到了,

游玩的路长,徒唤几多奈何?



【注】

(1)六桥,杭州西湖外湖苏堤上有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为宋苏轼所建。西湖里湖亦有六桥: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为明杨孟瑛所建。

(2)奈何许,许多奈何。许,多;如何许,即何多。

【语译】







渐与诸峯熟,

又怜湖水妍。

湖山岂识我,

欲去莫流连。

渐渐与诸峰相熟,

又喜爱湖水妍丽。

湖山岂能认识我,

要走了不要流连。







献花(0)
+1
(本文系碧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