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指墨技法编者心语:????学贵知疑,疑而触问,已得学问之半矣。????有些人对少见的事物,往往抱怀疑的看法,不敢贸然相信,生怕上当,对于指画,也不例外。产生疑问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因为疑问是研究的起点。被人怀疑是好事,通过了解,经受考验,还会增进友谊。????过去,手指画未能广为流传,主要是保守思想造成自玄玄人的一套,似乎不玄,就显不出他的高深。又怕"秘方一公开,人家抢了他的饭碗"。这是典型的封建文化意识,这种闭关自守,使清代后指画一直停止不前,为了挽回这种局面,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就所见,归纳了几个关于手指画问题的问题:
?
指墨技法
指法、掌法、拳法、双手互用法?指尖和指头的运用?指侧和指背的运用?指背和指节的运用?大拇指和掌的运用?敏感与微妙的接触?细心皴墨大胆泼水?笔法与指法的参证?手指画的设色渲染(一)?手指画的设色渲染(二)?手指画的指书题款
......更多
指法、掌法、拳法、双手互用法手指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手指作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中,大指、中指、食指用处最大,尤其是食指,最为重要。食指是指路的手指,它的活动力最强;无名指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只能附庸于中指和小指一同行动;小指在细微处也起了作用;五个手指应该是分工而合作,共同负责,并且要把手心、手掌,全部利用起来。手指画仅仅靠手指是不够用的,作画时经常会遇到大块面的泼墨时,就有必要用手掌、手背、手心来弥补手指的不足。手掌、手背、手心三者也是互相配合的,各发挥一定的作用。手心是聚水最多最好的地方;手掌是蘸墨或以色折、按为主,不能用作"擦",因宣纸一湿,容易擦破,而手背籍着手掌的墨与色,和手心里的大量的水,迅速地挥指作画,是最有效的作画方法。假如遇到需要画粗大的枝干,或书写一米以上大字(指书),可用掌来完成。"掌"是配合"指"的,"拳"是配合"掌"的,要灵活运用,不要孤立起来。根据作画时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指、掌、拳各部位的特殊性能,自由发挥各部位的使用率。手指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作画时可以五指并施,其灵巧程度能及,其涂沫的阔大程度也非笔能及。????手指画除了已经发展到指、掌、拳合作以外,在作巨幅手指时,往往双手并用。两只手一齐蘸墨或色,或一手蘸水,一手蘸墨同时挥洒,可画出波涛起伏的海水,覆盖着厚厚的松针的大片松林,峻峭的层层峰峦和漫天的卷云。这些苍茫浑厚的画题,在"即兴成趣"的激情冲动时,往往双手齐舞,似急雨狂风般迅不暇思,落指如飞,其效果确能出人意料。手指画的第一个要求是快,因为指、掌、拳都无法储留水墨,只有"快"才能达到流利的气氛,发挥水墨的韵味。双手互用,无疑起到了更快的作用。指尖和指头的运用
指尖"是每一个手指前端的一个最小的部分。也是手指上唯一有硬度的地方。指尖的作用很大,能画最细的线条和最小的点、划、钩、挑等指法的尖端部位。在不留指甲的指甲孤形中心,是指力的集中点。指尖就相当于毛笔的笔锋尖端一样,可见指尖是手指作画最有用处的地方。指尖的运用以中锋为主,至于线条的粗细是靠水墨多少来灵活掌握的。蘸水墨多,画出来的线愈粗;水少了,线条就细,水墨将干时画得最细。同时在水墨蘸多蘸少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指力的轻重。轻、自然会细,重、自然会粗,最细的线条可达到须眉笔的笔法。用指尖作画时必须注意:手指须向前微微倾斜,并避免触及指肉部分。大拇提应紧紧抵住要画的那个手指头的带内部分,并微微向上按住,提起,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清晰中虚实用力且不要画出双线。(如留了少许指甲,画时又不曾把指甲推向上方,将会出现一根细线下面还有一根粗线的情况)。
"指头"的这个部位,即手心一面的指头带肉部分。因为它画出来的线条很粗,所以以中锋的运用为主。作画时,遇到指头向正前方或左右两方运行时,指头碰到纸面不但没有关系,反而会增加所画线条的硬度。因为是中锋,指头不能倾斜太多,否则就成了偏锋。指头蘸墨不多,应付画短线容易,如要画长线时,可将指头以上的两节(掌心方向)都蘸饱墨,这样就可以画出十分流畅的粗线条了。在必要时,除大指外,四个指头可以同时蘸墨,四个指头,能开能合,同时进行,比毛笔方便得多,其效果之美,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根据蘸墨的多少,按指头的轻重,运指的快慢,可让线条粗细、浓淡,变化不穷,灵活无比。指头运用最富有特色的,莫过于"点梅"。当指头蘸上所需的颜色后,轻点为花蕾,斜点为半瓣,重点为下面长瓣,加水略淡为反面花瓣,一个手指头,就足够应付这些需要了。至于树上、石旁,需要点苔以助生机,那就更非用指头不可。指头点苔时,蘸以石青、石绿或黑墨,必须将指肉上的色或墨全部点完,甚之,重压指+头,使纸上呈现出指头的螺纹,这些天然的螺纹,更显出手指画的特色,增添了手指的美感。
指侧和指背的运用"指侧"是手指的边缘部分。指侧的位置在指尖的侧边起到第二节的侧边止,为可以利用作画的部位。指侧这个名词已告诉我们,主要的功能是侧锋。而侧锋又是作画应用最广泛的技法之一,手指画的侧锋,在作画上也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手指不能像笔锋那样压开、吸水,而只能依靠手指的指侧横倒,把线条扩大成块面。指侧,画出来的侧锋,不但坚实有力,其破损、飞白,极富天趣,特别在挫折、顺逆时更是运指灵活,如画山石之法,极富石壁岩的质感。指侧作画,还有一个优点:指侧部位利用侧锋,可以画一米以上的长线条,扭转了某些人说"手指画不能画长线"的陈词。所以我们说:手指画不但能画长线,而且还画得非常流利。手指画的长线从表现的技法来看,大有"意到指不倒"的神韵。因此,手指画的侧锋是最有用的部位。
指背的部位在手指背部,自手指甲到第一、二、三节为止。使用的接触面比指侧大得多。在画大面积的擦、染各处画法时。最适宜用指背作画。指背作画时,必须把手指背全部平贴于纸面,才能发挥指背的作用。指背在作手指画的技法中,是独具风格的。指背与指头正好是正反两面,可是作用却大不相同。指头是平滑的厚肉,又光又软,要画破锋就很困难,而指背却是高低不平的。指背的皮肤和指甲,有几个起伏,尤其指背是硬的,正是由于不平和坚硬的缘故,所以多用来表现自然的飞白和残缺的古拙感。用指背作画时,由于是仰手,因而,如果人站着作画,那么手自然下垂,以指背轻快地动作,就会显得十分自由,更为有利的是,仰手作画,掌心可以储更多的墨色和水,画的面也就更大了。指背作画还有一个特点是,指侧作画,只能一个手画,而用指背作画时,可以两个指背,三个指背,或四个指背合要,加大使用宽度,不但大大增加了几倍速度,也相应提高了艺术效果。
指背和指节的运用指背的部位在手指背部,自手指甲到第一、二、三节为止。使用的接触面比指侧大得多。在画大面积的擦、染各处画法时。最适宜用指背作画。指背作画时,必须把手指背全部平贴于纸面,才能发挥指背的作用。指背在作手指画的技法中,是独具风格的。指背与指头正好是正反两面,可是作用却大不相同。指头是平滑的厚肉,又光又软,要画破锋就很困难,而指背却是高低不平的。指背的皮肤和指甲,有几个起伏,尤其指背是硬的,正是由于不平和坚硬的缘故,所以多用来表现自然的飞白和残缺的古拙感。用指背作画时,由于是仰手,因而,如果人站着作画,那么手自然下垂,以指背轻快地动作,就会显得十分自由,更为有利的是,仰手作画,掌心可以储更多的墨色和水,画的面也就更大了。指背作画还有一个特点是,指侧作画,只能一个手画,而用指背作画时,可以两个指背,三个指背,或四个指背合要,加大使用宽度,不但大大增加了几倍速度,也相应提高了艺术效果。
使用指节作画,主要是从指背发展起来的。指节作画,通常仅以第一节为限,如果能运用两节,就可以画出两寸宽的大竹竿。指节的接触面大,所以对烘染色方面起的作用最大,在大量泼墨时,也非用指节不可。
大拇指和掌的应用大拇指作指画,一般情况下是很少用的。但可以用作在一些特殊技法上,如果大拇指蘸色按出小鸟的头部和一些形似大拇指形状的物象。因为大拇指的螺纹较粗,留在画面能体现指画的特点,也是一种美。手掌的用法与手背相反,可先用手指蘸水,再用手掌蘸墨。手掌落于纸上作推抹状,水从掌背上流下与墨自然混合,适合作巨幅和大面积擦染,其效果为水墨淋漓,力透纸背。而掌侧的运用似中国画中的斧劈。总之,画毛笔画用的一般毛笔,如从最小的圭笔,到白云、衣纹,长锋到提笔等,完全由几个手指就足够代替了。看来好像并非易事,而实践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那就是只要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尖、头、侧、背、节、掌充分利用起来,手指就一定能够真正达到"得心应手"的妙用。
敏感与微妙的接触现在再来谈谈:手指画在作画进行中的心理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作一张画,首先应该先"立意",即一幅画的意境,想要表达什么?这些都要考虑,在考虑过程中"意"就定了,不可能一边画一边想,画到哪里,想到哪里。这样作画就只能发生在练习上了。有时,想画一幅画,酝酿的时间甚至长至八个月,几的。有时是为了应酬,匆匆完成,但也有一段急促的立意过程,否则就成了乱画。手指画除了和一般作画一样需要立意之外,还多了一项如何用手指。用哪一部分手指才有较好的效果,这一问题既是技术问题,但也不是单纯技术问题。画手指画使用的工具是手指,就必须选用最适合的部位来作画,再说集中用某一个手指,就会使那个手指过份疲劳,甚至关节痛,这些都是作画前应考虑的问题。手指没有尖锋(毛笔有尖锋),且指头很粗,当手指落到纸上,自己(作者)的手把自己的眼睛挡住了,"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指的就是画指画时的一种感受。作指画无法象毛笔画那样,看准笔锋来作画。还有一点,用毛笔作画可以拿着笔沉思,画一笔后再停笔凝神,慢慢考虑构图。而用手指作画时蘸了墨在纸上,画一下,停一下,再想时画墨已干了。照此情况,惟一的办法就是发挥手心相应的优势,要准要快,因为手挡住了视线,只能按熟练的惯性作画,这一切完全凭借着毛笔画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举一个例子,作指画小鸟要比指画老鹰等其他大型鸟类难画得多。如工细之作的小鸟的嘴,比指头还小一点,蘸一次墨要先画小鸟嘴的三条线,再点上鼻孔,然后画上眼睛,才能使这些不到二公分的范围的小鸟头部,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曾有一位指画爱好者很仔细地观察了一会插言道:"小鸟的嘴,三条线是先细后粗,鼻孔又细,眼眶又细,眼珠又粗,头顶再细,而下颔又粗。这种只蘸一次墨,而一气呵成的过程中,出现了粗细的变化,这说明了用指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是十分奇妙的"。这个例子仅仅说明了手指画,是由大脑指挥,通过无数次实践而成的结果,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手指末梢神经的"敏感"。由这个近乎神秘的"敏感",控制着指尖的,这种该轻、该重、该细、该粗的手指的弹跳动作,我们称他为"微妙的接触"。手指画就是这样,凭着手指的敏感,以微妙的接触,听大脑的控制、调度来完成作画的计划。细心皴墨大胆泼水
作手指画离不开墨与技法,但熟练的基本功都已具备了,而作起画来,仍旧难达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八个字"细心皴墨,大胆泼水"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水"是作画所不能少的,没有水,墨就分不出浓淡。没有浓淡,怎么能分出五彩呢?在生宣纸上作手指画,因其渗水太快,所以就不敢用水,于是就画不出水墨的趣味了,这是初涉手指画者常遇的问题。现在我们提出"细心皴墨,大胆泼水",着重在泼水上,泼就是要多,就要大胆,墨逞水上,水助墨势,这就要求快速。这个快速往往会出优异的效果。但也有人说快不起来怎么办?我说:"宁可坏,不可慢"。快是一种精神,而慢则是一种习惯,习惯养成了就难以改正。多画多熟练就不必担心画不好。大胆泼水要求快,细心皴墨包涵着慢,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以大胆心细为指导,能快能慢的行动,手指画就"随心所欲"地画得毫不做作。作画要无拘无束地发挥,又为什么不能大胆呢?"大胆泼水,细心皴墨"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宣易渗,而细心皴墨就可以解决物象的造形问题,大胆泼水,是在墨的基础上,或者助墨运行,为烘托气氛而为。这样既能使所作指画不至狂怪野乱,又能达到形神兼备,既有造形又具韵味的较完美的艺术表现效果。笔法与指法的参证
手指画的点、勾、擦泼墨,是作指画时常用到的技法。点法由于手指的部位不同,"点"可分为三种:指尖点凡是鸟类、鱼类、人物的眼睛、鼻孔等细小的地方,多用指尖点法。轻重以蘸墨而定。即蘸墨多而点轻,蘸墨少而点重,指尖一触即起,不能重复。指头点凡2-3公分的小花,可用指头点,如指点梅花。轻点可画最小的花蕾,重点而加压可画最大的花瓣;如水多而重压,会出现更大的点。指侧点水上的薄草,略带椭圆,指头点就不胜任,可用指侧点或指头稍平卧,边点带拖,较为方便。勾法"勾"一般指勾线。勾线大多用在人物衣褶、花卉叶脉、鸟类羽毛等细小处。根据不同需要有长线、短线、粗线、细线、结合水墨,自然渗化。勾线在笔画方面,以中锋为主,而在指画方面则以侧锋为主。其原因是手指尖(主要靠指甲的尖端)是弧形的,必须顺着弧形边缘勾线,即使最细的须、眉等,也非侧锋不可。凡向右方向的线有右侧勾线,向左方向的线用左侧勾线,这样才能奏效。至于粗线,结合水墨勾线,其理相同。???3.擦法字含有干裂的意思。山水画中的山石,如干裂一般,有它的裂纹。为了画出不同的各式各样的裂纹,有人设想了各种不同的名称的法。作法,不能水多,只有水少一点,干一点,才画得出干裂的纹理。手指作法,应以指侧和指背为主。除大指外,其余四指,均能画。而较长、突出的中指,是最适合画的手指。手指作法还可以用指背,因指侧作侧锋,仅仅是一个手指,既用手指右侧行法;如用指背,还可以增加二指、三指或四指一齐作画,更为方便。"擦"法与不同,擦是利用一至四个手指,用正、反两面,把墨或色,擦至所需之块面。擦的指法多半为毛笔画的两头虚(起、落皆虚),擦用于大块面最为合宜。4.泼墨法泼墨画法,大部分为应付大面积用的,山水画中之云雾迷朦,尤其是中景至远景,很适合泼墨法画。泼墨主要靠水。但有时也有先墨后水的。先用干画墨为好,等半干时,用水泼之,使其渗化变形。也有墨与水同时画下的。墨乘水势,自然奔流,水引墨泛,刹那间水墨奔放,逸气横溢。成为别具一格的泼墨画。用指方面,当然是五指齐施快速动作,否则一滞就板;肥浮无力,画中"飞白"也会随之淹没。失去了泼墨的豪放气概了。
手指画的设色渲染(一)
手指画也如毛笔画一样,有以墨为主的,以及以色为主的,也有先画墨线后上色的,更有墨色同时画的。设色一项与水墨是不可分割的。在没有谈手指画怎样上色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弄清楚"色"与"墨"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墨也是色的一种,(黑色)。色有五彩,墨也分五彩。墨画,是画出来的,色也是画出来,不是涂出来的。毛笔画画出了墨线后,由毛笔上色。手指画既然由手指画出来了,自然而然地应该由手指来上色。所以我们在这一章里,要专门介绍手指的上色技法,同时论证一下,色与墨,墨与色两者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手指画,无论在线条、法、块面等用墨方面,都展示出不同于毛笔的特点,"色彩"同样有手指画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色彩并不是独立的,色彩的浓淡,显示出光度与色度的变化,墨分五彩同样为了表达思想与感,孤立地看待色彩,是不太全面的。手指画用墨分出浓淡变化,用色仍是分得出浓淡变化。有人用毛笔代替手指上色,是否是用手指能画得出"墨"的浓淡变化,却画不出"色"的浓淡变化呢?这样做法未免失去真实的手指画的意义了。为此,我们将分别介绍手指画三种上色的技法。1.先墨后色法这类上色法是先用墨,干后设色。有时还可以分数次上色。应用范围:山水、人物、花鸟等。色以淡彩为主,不可过浓,保存水墨之清晰效果。敷色方法:用指头蘸色,和以适量的水,连续用指头拍打,把应上之色在适宜的范围渗透为止。色一定用水调配,拍打敷色务求均匀,边缘处可以不均匀,以显示指上螺纹。如需数次上色时,必须让第一道色干后,再上第二道色,色未干时不能再上,一是避免湿透之宣纸易破,二是着色不易均匀。干后再上色,比较保险。?2.先色后墨法与上述之法相反,先色是先用色画出来,然后需加墨处加墨,需加色处加色。也是干后再加。例如:画一幅红玫瑰,先用红色画花,后以墨分浓淡画叶,干后再勾叶筋。勾勒可在底色未干时勾,也可干后勾;在色未干时上墨,墨色自然溶合,适合画荷及大块面湿润的效果。3.墨色齐上法这类画法,比较灵活。富有实际应用价值。墨色混合使用,使指画更显华滋浑厚,色泽斑澜。根据作品需要与个人爱好,可广为应用。例如画一幅岁寒三友图。作画过程:先以墨画松树,然后淡墨画梅枝,再蘸红色画花,最后以三绿画竹,以胭脂点花蕊,待松枝松针半干时上花青、褚石再以三青点苔便全部完成。这是墨与色是混合交替的效果。手指画的设色渲染(二)
以墨为主和以色为主法以墨为主的手指画,是经常会有的。因为墨籍水之助,渗化为水墨画,达到水墨淋漓,水酣墨饱,元气风发的效果。正是墨中见彩,素中见雅之致。就拿手指画雄鹰来说:墨画雄鹰,未见有色,但见这只威武无比的雄鹰,目光炯炯有神,配合尖锐的鹰爪,遥遥相对,露出英武之气概,胸腹部黑茸茸的绒毛与头背部的淡白,形成反差对比,矫健的雄姿,给人们以丰满的立体感,在赞叹的同时对如此生动的一幅雄鹰图没有上色也无丝毫的遗憾之感。这就是水墨把人们带进了墨之五彩的境界里。在这儿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吧,那就是上面提到的以色为主法。试作一幅牡丹图:先以中指指侧蘸曙红加水,以偏锋急遽地横扫,再以食指指头蘸胭脂,纵点中锋衬出花蕊深入,一朵鲜嫩盛放的洛阳牡丹,落落大方地,若含嗔似微的展现出来。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于是瞬息间用手蘸藤黄调和花青,调成叶子的黄绿基本色,然后以中指蘸色于指头,又在曙红上如晴蜒点水蘸一下,侧锋点嫩叶,绿中见红。又以黄绿基色蘸花青,画成一组组正反掩映的叶子,把牡丹衬得如贵夫人那么雍容华贵,难怪"百花相见总点头""国色天香无比娇",足见这幅以色为主的牡丹,不但刻划得恰到好处,也表现了手指画生动而浓郁的传统特色。总的来说,先上色也好,后上色也好,墨色同时上也好,都是在画而不是在乱涂。手指画之上色问题,不存在什么难题。由上所述,可以见之一斑了。至于烘染法,在手指画方面,用处也非常广泛。由于手提画在正面上色,手指比毛笔硬得多,容易把先画的墨线擦坏,所以必须在反面烘托,才无损于墨。染较其他画法的面积更大,一般多指背景而言,手指画之烘托,应该调色宜淡不宜深,并以大量水助其渗化,求其匀称。也可在一些局部上色,颜色可稍重一些。如趁墨未干时上色,颜色可将墨撞开,也别有一番韵味。一些粉重的彩色如石绿、石青等可在画背面上色。相反在重墨上加色,有一种厚重感,也有无不可。上色,仍然是画的一部分,笔画以有笔法为上乘,指画亦以有指法与指痕见胜,反之如果把上色当作辅助而言,或者认为手指画上色可以用毛笔代替的话,那只能是在传统的束缚下没有前进,也正是被人取笑"挂羊头卖狗肉了",实不可取。手指画的指书题款
??在一幅画完成后,必须题上款识。因此,题款,是中国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后一道工序。其实,题款在作画之前应早有所预见,并在构图、立意时考虑到题字的位置,并在作画时留有一定的空隙,作为题诗的地方。当然,作画不应该有拘束,在激情奔放,雅兴风发时,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常有佳作,固未尝考虑到题款之外,有时画好后再找适当位置,或干脆题于画面上,这样所题的诗,与压在底下的画有了空间感,显得格外生动。但毕竟能在事先安排好一定的位置,作为题名题诗之处者为常规。古代画中有不趣款的,那只有在考古的探索中来确定是哪一位画有的作品,也有仅签了一个名或号的;也有长款,如作画年份,地名等等的。至清代文人画兴起,作画题诗,风靡一时,更有长达几百字的,把整幅画面写得水泄不通。正是作画,题字,各抒情怀,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与画浑为一体,别有天趣。由此可见题款在一幅画面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画容易学会,或较易学会,而"书法"却非一日之功。往往画学到能拿得出手了,而书法跟不上,字写得幼稚,俗气,就使那幅画在为逊色了。所以学画开始,也应该是学字的开始,要同时并进。现在将题款须注意的问题指出以下几点:????①题款必须密切配合画面的需要,如字体的大、小,一般以大幅题得大,小幅题得小为标准。????较工笔的手指画应配合用楷书或工整的题款,写意的指画以行草为主。????"诗"是补充画之不足,或为了说明画面内容,画家思想意图等。如果画上题的为抄袭他人的诗句,那就庸俗不堪了。当然,描述古人的诗意,名句者也是可以的,借用名诗别出心裁,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题款应当简练。曾见有人在画上题着:"mm×mm×年mm×月mm×日mm×mm×mm×画于mm×mm×mm×馆的mm×楼西窗灯下"等烦冗的,毫无内容的字句,看了令人生厌。????画面上题字为:"祖国万岁"的主题字可以用篆书或隶书,但其它字句就应题行草,如全都用篆、隶,也是不当的。????如画面上的需要题"上款"的,如mm×mm×先生雅正,不可连姓带名题;如系单名,那就只好姓名一起题上了。题完字,就必须盖印。选择印章的大小,位置也须符合整体。"金石、书、画"印章列为第一。如果所盖的印章,匠气、庸俗或使用的是劣质印泥,这幅画无疑不会是高雅的了。因此,印章必须是金石家所作,才能合用,这里就不多述。用手指作画时代进步了,"笔"愈制愈精了,为什么舍笔而不用,偏要用手来代替呢?这,无疑是倒退!更有甚者慨感地说:"这岂非回到原始初民的洪荒时代?"殊不知,现在进入了科技时代,可以用电脑写作了,"笔"难道就退步了吗?用手指作画,丢掉了"毛笔"这个"中介",可以直抒胸意,在掌握较为熟练的手指画技巧后,就能随心所欲的创作指画作品了。这种弃笔从指的绘画,从体质上看并不是为了玄异求奇,而是对毛笔的一种革新。随着"工具"的改变,艺术效果也改变了,从而得到了全新的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艺术情趣与笔画大相径庭,是毛笔画不能代替的。中国手指画和中国人、中国话、中国丝绸、中国茶叶、中国瓷器、中国文物、中国功夫一样,是性质上具有特征的代表。中国人穿上西装不会变洋人,所以正名是有必要的。但正名的第一件事,是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记得曾经有人提到过,手指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手指画兼用毛笔帮忙的,属于广义的。而纯粹用手画的属于狭义的。据书载:"高其佩指头作画,不借毛笔之力",又查《指头画说》:"且园亦常用毛笔上色"。所以,指画分广义与狭义实无意义,要之,只能助长玄虚而已。时光飞逝几百年,今天已不该再抱老皇历,再求"传统"两字的神力来掩饰了。手指画已能独立行走,再不需要拐杖了。中国手指画和中国画一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为能在全世界的艺坛上展现,而感到自豪。墨、色、砚、及其它画具
手指画的用墨,是因手指难以储水储墨的特征而定的。中国画讲求水墨变化,不可能浓墨淡墨完全分开,手指一会儿蘸水一会儿蘸墨,势必会出现砚中的墨不够浓度。所以,画手指画需多几个墨盘和调色的盘子。盘子以纯白色为好,大小视画面而定。墨盘有二个就够了,一个盛浓墨,另一个墨盘可随手指在水墨中往返需求而变化。照传统所讲,画手指画浓墨、深墨、浅墨用各种盘子分开,须浓则浓,须淡则淡,是不可取的。这无疑会少了许多墨色变化。对墨汁没有过高的要求,市场上有现成的书画墨汁,稍加研磨即可使用。手指画的颜色,要用产地质量均上好的。有条件该用盒装或盅装的。手指画因用墨较多,所以墨砚稍大为好,也便于研墨。笔洗要大一些,以手能放入为好。另准备一大盆水,以便随时洗去手上不必要的墨色。还需备一条毛巾或抹布擦手。准备一些废宣纸,以便吸去画面上多余的墨。也可准备一把电吹风,快速吹干画面,以求特殊效果。指画印章
?手指画既是一门高度简练的特殊画法,对题款自应认真,不可草率。根据"书画同源"的发展,"指画"是从"笔画"发展出来的,那么,"指书"也必然从"笔书"发展而成。毫无疑问,"指画"的题识,应该用"指书"才称得上"书画合璧"。如果画成后请别人代书,这只能说明"画者"的书法没有练好。这样手指画既成,而请"毛笔"题字,不是同样遗憾吗?当然,如果画幅不大,而要记叙的文字又太多,就只能用笔题写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也有人认为指画用毛笔题字,更能突出指画苍劲有力的风格,形成书画对比,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为此,我们得研究一下"指书"的技法又是怎样的呢?"指书"既是笔书的发展,但又要变笔书为指书,这也须经过一定的磨炼,熟悉指书的要求,解决条件上的限制才能达到。现在来谈谈指书的技法:为了研究"指书",特分述"小"、"中"、"大"三种,及过大过小等。为了说明问题,超过了题画的范围,现在介绍于下:小号指书(2-4公分)????一般2-4公分大小的行书,在题画上最为需要。所以首先应练好小号指书。书写时,以食指指尖部的中锋为主;在字体的转侧处,间用指尖的左侧或右侧。这样使手指随时有变化,写出来比较灵活。须注意:不能接触指头(即指端带肉部分)直立的笔划应该用指侧,较细而有力,不能完全用中锋。写时自己的视线被手背挡住了,所以须凭熟练的感觉,必须迅速,不能滞留,由于墨易干,如停留、重复蘸墨,便会接不上,而出现重迭,墨蘸多了易致模糊不清。2.中号指书(5-10公分)中号指书已超过画幅题字,五公分以上的指书写时看得清楚,笔划也容易掌握,只要注意蔬密的安排,气势的连贯就可挥写自如。须注意以下各点:食指、中指都能书写。采用指尖、指头、指侧三个部位,根据笔划需要,交替使用。视笔划多少来决定字全粗细,如"一、人、上"可写得粗些,"舞"写得细些。字与字的联系须连绵不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意到、气到、墨到、力到。五公分以上的大字,就会出现蘸墨过多的危险,墨多了写时笔划分时,但一会儿就会渗化模湖,有时连成一片;有时墨浓积在起笔上,堆积太厚,虽当时不留渗糊,但装裱时,易刷糊墨点;所以写之前,须将墨汁加适量的清水稀释。3.大号指书(10-20公分)大号指书,适合写楹联、横幅,大多采用指头或大拇指侧、指背三个部位,除小指外都可利用。此外还有特大的指书,大指、食指、中指全部并做一处书写可达一米以上。之外,还可用拳书,将墨抓于掌心,迅速书写,其力度气势均佳。手指画用纸
手指画既是中国画的一种,当然应该用宣传作画,宣纸能裱,还能揭裱。一幅画流传日久,破了要重裱,而用太差的纸作画,一旦老变,便无法揭裱。(因为纸腐了揭不起来,就不能重新装裱)。宣传有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熟宣属于矾性类,不会吸水,也不会渗水;生宣不但吸水快而且易于渗化。手指画自然应该采用生宣传画,使水墨味更加浓厚。熟宣经过上矾加工,宜作工笔画。如用熟宣作手指画,固然方便,但一旦用惯了熟宣,遇到生宣,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在用手指作画尚未达到熟练程度时,为了较易掌握生宣的性能起见,可以将生宣作适当的加工处理,有以下的几种办法:????(1)用豆浆汁均匀地刷在生宣上,干后作手指画。特点是渗水较慢,仍有生宣的水墨味道。(刷子最好大一点,如裱画用的排笔刷即可)。????(2)将明矾加水煮熬,加少许树胶,搓匀后,刷在生宣上,矾水宜薄,不可太厚。以上方法也可视豆浆或矾、胶的浓度或点的大小用喷、洒、淋等手法,可使画面变化丰富。????(3)将要用的生宣,托裱一层备用。办上办法,稍能补救生宣快渗的缺点,但麻烦依旧不少。如刷得不匀,画时易出毛病;托裱浆重,出现断裂等现象。最佳的办法是攻破技术上的难关。如练功过硬,那么,愈是生渗化迅速,画起来愈是水墨淋漓,气韵生机。????(4)用熟宣或熟绢作指画,因其不渗的特点,可作指画的工细之作。也可施以大量水墨,然后以色粉闯入形成一种墨色沉淀的肌理效果,是生理所不及的。但熟宣或熟绢易使画面平板,单薄缺少韵致,其效果远不及生宣。要弥补这一缺憾可先将需湿润处用水喷湿,这样同样可以得到水墨淋漓的效果。????(5)高丽纸、皮纸比较结实,渗水不及生宣快。由于纸质的纤维不同,作指画既方便又有特色。????(6)半生半熟纸,如四川的夹江纸、浙江的富阳纸都可以直接用来作指画,这种纸介于生宣与熟宣之间而且偏向于生宣,故水墨效果仍然很好。市面一般都能买到。????(7)用熟宣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洗洁精渗水,喷于画面,可将熟宣上的部分明矾破坏而成为生宣。这样即利于指画的造形又避免了在熟宣上画时的过于平板,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对手指画以指代笔的理解
笔有狼毫、羊毫、兼毫等,刚和柔的不同属性,还有大到提笔小至圭笔的巨细的悬殊。手指不能削尖,又无法储水、蓄墨,怎么能代替毛笔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指画的艺术特色具有用毛笔或者其他工具的不可代替性,正因为手指与毛笔在功能上的区别而形成不同的艺术特色所决定的。那么,手指画的"利器"正是自己的手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人类的双手是创造世界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原动力。"工具"是手创造的。"笔"是手创造的工具,而弃笔而以指作画却有人视为端,这是很不公平的。我们欣赏一幅画,从视觉上反映,首先是有没有美的感受,而不是去追究其创作用的工具或过程。手指画自有它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是一种既传统又有新生的中国民族艺术。手指画的发展前途
手指画起源于笔画,有互为影响而不可分割的情深意联。手指画与笔画,在理论上,同样重视构图和意境,骨法和气韵;在技法上,同样与笔画一样讲究法,线描,泼墨的运用,可以说无一不是与笔画同出一辙。总之,无论笔画、指画,如果缺乏了"诗、书、画、印"这四个要素,就不是很完美的作品。指画不是舞弄技巧,指画也不能离开笔情墨趣的法则。指画无疑是最能抒发画家的情感,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他不需间接的工具,真正做到"得心应手",相对地能与现代人生活融为一体。精赅:手指画必须简明、扼画、概括、提炼。是相对繁琐的晶体集成。????2.快速:手指画高氏作指画,是符合现时代建设高速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人们企盼的"真、善、美"的发避孕药。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人以为既然"废笔从指",从此笔无销路之感。其实恰恰相反。指画既以笔画为基础,首先必须用笔。如遇到指画难以表达之时,便自然而然地把高氏的:"舍笔而求之于手",反过来变为"舍手而求之于笔",岂不省事。这样互相促进,不亦可以起到:"笔助指功,指借笔法",笔画、指画俱佳,异曲而同工之妙,故此何乐而不为。在这种"双管"齐下,爱好不偏废的研学态度来看,指画的发展可能性是很大的。中国手指画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