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闻喜任村董
2013-11-03 | 阅:  转:  |  分享 
  
闻喜任村董?氏?谱?序

(2011-04-2014:23:54)

闻喜任村之董氏,脉出董姓始祖董父之直系。盖自舜时董泽湖授姓之后,距今逾四千年有余也。始祖董父为舜训龙,住在董泽湖,因此被舜赐姓为董,为豢龙氏。因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憇。在本县凤凰垣与峨嵋之间,有一条长四十华里的大甘泉,泉水注入此湖,是极佳的豢龙圣地。该湖横跨东镇,礼元两镇之间。今名“白水滩”。这里自古为董姓聚集地。“汉唐之前皆董姓”。见《闻喜县志》。故以董命乡,曰“董乡”。以董命城,曰“桐城”董桐方言为同音,见《闻喜县志》。晚唐之后,董姓人四处迁涉,遍布全国,发展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而本县的董姓人家,也有董泽湖周围择村而息者。至元明时期,董姓人口日少,且无名人,顾不甚显。就是在近代,四方董姓人士,寻根问祖,大有人在,由于董泽湖的董父坟、董父庙。虽历元、明、清几朝,遗迹尚存。董姓子孙,仍年年寒食上坟祭祖,延续不断。任村董氏,由于脉出董父,上坟祭祖,从未间断。惜董父坟、董父庙毁于日寇侵华战火,现唯董泽书院遗存。任村董姓,居地距董泽湖仅二十余华里,迁始祖名讳,及董氏家乘,早已不存。现有古迹、石刻、碑记,仅断续载有几人,且世系难考。始迁任村六百余年,传二十一世,当在明代,但十三世之前,皆亡传。今幸逢盛世,国家大力发展铁路交通,二0一0年十月,大西高铁贯界而过,董姓祖坟被毁,推土机将古墓推入沟中,待人发现,为时已晚。从残墓规模来看,面积较大,残留出土文物,仅有多件陶器、完整者只有两件陶器和一件铁器,棺木尸骨皆化为土。但石墓门完好,没有发现墓志铭。坟中所埋董姓哪位祖先,不得而知。从出坟文物看,此墓应是汉唐之墓,而任村的建村史也在“汉之后,唐之前”,见《任村志》。历今越两千年,然董姓现传二十一世,按三十年一代人的一惯算法,也才六百年左右,两者时间相差甚远。但所毁之墓是董姓祖先坟场地无疑,不可能有误。现有董姓老者,虽有精於考索者,亦不能明细。未及详考,故存疑也。研判《闻喜县志》、《任村志》不得详解。为此,合族共议,明宗析祖,创修家谱,而修谱必求言之可信,可传,文献所系,不可不慎,而今紊乱殆尽,更无博物。万勿出现谬本流传,否则武断荒陋之甚耶!此次修谱,旨在缅怀宗祖,彪炳前贤,告慰先人启迪后人,昭示来人,凝聚族人。使之家史可传,给董氏后人一个明白,为社会文明做一点贡献。数百年家乘谱牒,董姓诸公,求索寻根,披沙沥金,四处调查走访,历尽艰辛,终于成就家谱,即将付梓,值得纪念。吾才学浅陋,为董氏家谱书序,实难胜任,领命作序,推辞不得,故放胆行文,恳望指正。是为序

孙复二十七世孙文才???拜撰

二0一0年四月五日

董氏家谱凡例

(2011-03-1315:36:32)

吾之族谱,以董父为始祖,董乡为郡望,传数千年,我们为媂裔也,时过境迁,累迁四方,董乡仍为董氏唯一正统之根本,董乡现留董父后裔宗系,众议创谱,现拟其制如下:一、董父之正宗媂孙,从始祖至现今,以男丁连接,无儿者由女联接,儿女均无者,以养子、祠子连接。二、实事求是,据实录之,序昭穆,分世系,依续按世系长次排行。三、八赘之婿,自愿入谱者,欢迎加入,同等对待,继妻之子,其同为配偶,无嫡庶之分,收养子女,与亲者同。四、为国损躯之烈士,应大书其功勋,填入本谱,女子亦不例外。五、阁X历代学者、职官、社会贤达名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局级以上公务人员、对社会及家庭有突出贡献者,志于谱,以褒之。六、提倡善侍长者,抚孤尽孝,典型事例,均书与谱以旌节义。七、凡我族人均应爱国爱民,勿为损害国家与民族利益之事,争做奉公守法爱国爱家之公民,不专例族规家训。八、因我族始祖董父至今几千年矣,时间久远,世系无法祥考,只能以现有资料联系世系。九、无论男女,均入谱,媳妇及娘家住址、父亲名讳、女儿记之出嫁地址、夫君名姓,其余不再续谱。十、董氏后人,取名不再X字排行,根据客观情况各取其名,不做特别的限制和规定。十一、族中名人传记、碑刻、墓志铭照抄入谱,族中大事,记录在谱,著善者不著恶者。

碑记(一)

(2011-04-2012:29:01)

转载▼

盖闻任村董氏,脉出始祖董父直系,自舜时於董泽湖授姓,距今四千年有余,始祖董父为舜训龙,故为豢龙氏。董泽湖在本县风凰垣与峨嵋岭之间,位居峻川侧。横跨东镇礼元镇,湖水来自大甘泉。该湖今名曰“白水滩”,这里自古为董姓聚集地,即董乡也。湖旁有董父坟,董父神庙,虽历元、明、清几朝,遗迹尚存,董姓后裔,年年寒食上坟祭祖,香火不断。吾庄任村,距董泽湖仅二十余华里,董姓始迁祖名讳,董氏祠堂、家谱,早已不存,村中文献、古迹、石刻仅断续载有几人,且世系无考,在十三世之前皆亡传。现传二十一世,约六百余年,从祖坟中出土物年代与现在世系相比。两者相差甚远,所毁之墓是董氏祖坟无疑,不可能有误,现有董姓老者,虽有精於考索者,亦不能明细。故存疑也。研制《闻喜县志》、《任村志》,不得详解。紊乱殆尽。为明宗析祖,除创修家谱外,刻石为记,以勉谬误流传,否则武断荒陋之甚耶!

碑记(二)

(2011-04-2012:30:14)

时惟新纪,国盛民富。在建大同至西安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至400公里,距世界之先。吾庄任村,前临涑水,后倚峨嵋。人杰地灵,属风水宝地。董姓一族,世居于斯。其祖先坟莹,在枣撑之地,大西高铁贯界而过,董姓祖坟,迁移在例。岁在庚寅初冬。施工期中,毁我祖坟六座,其中一墓,墓门为两扇青石。所有墓主人及棺木,丝毫无存,皆近道归真,人土合一。墓中出土多件陶器,全部损毁丢失,阳春三月又损一墓。该墓共寝四人,为一男三女。木棺不存。所存遗骸移至户坟复葬。上述出土陶器,经学者考证,皆汉时之物。其时间与《任村志》中所述:任村建村,应在唐之前,汉之后相吻合,足见吾村史之久,二千年有余。此次迁坟,我董姓得数金补偿,族人共议,为告慰祖宗,重修祖陵,求精于阴阳术者。择兆域卜吉日于本年寒食。以成大恭,正穴乾巽,为系之铭,天佑我族,吉地发祥,旺我子孙,万年斯长。村极之地,刻石为铭,昭示来兹,永作纪念。

主事:董明太理事:董李蛋董仁宜董开阳董育深董安才

公元二0一一年四月五日

闻喜任村董氏家谱后记

(2011-04-2014:24:35)

家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可辨枝系。是故,凡修家谱,旨在正统绪,知源流,传家风,继长训,昭亲睦,别长幼,书家传。以召示子孙,尊祖敬宗,即成移徙他乡,远隔数千里外,犹可展卷而按之。谱之意义大矣。吾任村董氏,数百年来,历经沧桑,族世虽不算盛,但家风勤俭诚朴,先辈虽无名哲,但善施乡里者有之。董姓本源,分枝不晰,祖上之德,人得昭彰,后世孝悌,紊乱无序,皆苦于无谱也。幸2010年初冬,族人董明太、董仁宜、董李蛋首介创修家谱,得到族人共勉。他们迎风斗寒,昼夜四处奔忙,对想知道的人、事、物,天天查找,汇集信息,其间去稷山、河津、新绛、万荣、绛县、闻喜东镇、关村等一带走访,充满辛苦和奇迹,付出了巨大的劳作,才使得董氏家谱能够顺利收笔。终于用自己的勤奋开启了董氏家史的秘密之门。我是上述三位的友人,冒然领受了帮忙修谱这项技术工程,确实觉得思想压力大。怀着一种神秘感,好奇心,探索求证,解疑晰惑。随着时间的推进,我的心被振撼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而董姓从授姓至今,有四千一百年的历史,多么古老而了不起的一个氏族,每当写完一笔文字,得到的是思想的升华,心情的愉悦。始有《任村董氏家谱》一卷,谱之诞生,族人宿愿得以实现,自此则生息有序,辈分不紊,家声得彰,祖愿得尝。寥寥数语,草草收笔,权当做是对《董氏家谱》付梓的祝贺,也愿各位董姓高贤各尽其才,出谋献策,为董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曹家庄孙文才二0一一年农历三月初
献花(0)
+1
(本文系董氏族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