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风筝
2013-11-06 | 阅:  转:  |  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课文,抓住关键深入领会的能力。

2.教学难点:鲁迅的自省精神及深沉的感慨所为何来。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探究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鲁迅先生笔下的亲情。看看这篇《风筝》是从哪个角度描写亲情的。

二、作者简介

对于鲁迅,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教材前有图片)。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演示风筝图片,创设情境。

2.学生听朗诵示范,解决字词障碍。

蜈蚣瑟缩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

什物惩罚虐杀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三、具体研讨

1.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思考,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2.教师出示下表,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人物 对风筝的态度和行为 事后的感受 人物形象 “我” 嫌恶无情撕毁 负疚 勇于自责 弟弟 喜欢精心制作 全然忘却 容易遗忘 四、布置作业

1.熟练掌握本课字词。

2.对本课提出质疑,留待继续研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复习上节课所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具体研讨

1.教师给出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划分依据。

2.分析具体细节。(学生讨论、质疑、回答,教师明确。)

(1)第一、二自然段。

①“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悲哀”:想起小时候的故事,深怀歉疚,无法弥补。

故乡北京

风筝时节“春二月”“温和”“严冬的肃杀”

景色“杨柳发芽”“山桃吐蕾”“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②“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里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第三、四自然段。

“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书上原文回答。)

我弟弟

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最喜欢”

笑柄,可鄙呆看,小半日,惊呼,高兴得跳跃

愤怒,即刻,抓断,掷,踏扁惊惶,失了色,瑟缩

傲然走出绝望地站着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以暴力为基础的粗暴行径,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而“弟弟”毫无抗争,毫无抗辩,可怜可叹。

(3)第五至八自然段。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惩罚”,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良心受到了“谴责”,可谓“不幸”。

(4)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①“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②“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求得心情的轻松,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的心情因无法补过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③“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不见春天不见风筝,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感觉“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见第一、二自然段中对“悲哀”的详解。

四、拓展延伸

掩卷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呢?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熟悉字词。

2.如果你是文中的“弟弟”,如果你还没有忘记童年时的故事,那么面对“哥哥”的愧疚,你会作何反应?请用人物描写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及神态描写做片断练习。

六、教学建议

对于小时候被限制游戏、剥夺玩具,很多学生都有过亲身经历。学习这篇课文时,连大文豪都“幡然醒悟、自我检讨”,孩子们更可谓是“群雄激动”。在分析主人公“哥哥”的做法过失时,慷慨激昂、毫不留情。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接受,毕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同时,必须要注意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文章写作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现今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长辈的良苦用心——本意是善良的。如果认为被管理的方法值得商榷,正是应该双方好好沟通、探讨的。切不可不知感恩。

七、板书设计













献花(0)
+1
(本文系小馆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