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知识点】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定理、概念、公式1
2013-11-07 | 阅:  转:  |  分享 
  
第十章

1、三角形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每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和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三角形的内角定义:三角形中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9、三角形的外角定义: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10、三角形的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1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2、正多边形的定义: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3、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14、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15、平面镶嵌的定义:

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或

平面镶嵌)。



16、镶嵌的条件:

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二、全等三角形

1、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注意:

(1)两个三角形全等,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能够完全重合”是指在一定的叠放下,可以完全重合,不是胡乱摆放都能重合。

2、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读法

△ABC与△A′B′C′全等记作△ABC≌△A′B′C′,“≌”读作“全等于”。

注意:

(1)计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对应的两个字母为端点的线段是对应边;对应的三个字母表示的角是对应角(若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角亦是如此)。

(2)对应角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对应边、对应角是对两个三角形而言的,指两条边、两个角的关系,而对边、对角是指同一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位置关系,对边是与角相对的边,对角是与边相对的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和“SSS”。

(2)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和“SAS”。

(3)两角和他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和“ASA”。

(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和“A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和“HL”。

注意:SSA、AAA不能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如果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5、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思路

找夹角——SAS

(1)已知两边找直角——HL

找另一边——SSS

找边的对角——AAS

(2)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角的另一边——SAS

找夹边的另一角——ASA

边为角的对边——找任意一角——AAS

(3)已知两角找夹边——ASA

找任意一边——AAS

6、全等变换

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的形状一样,大小相等,只是位置不同,我们称这个图形是另一个图形的全等变换,三种基本全等变换:(1)旋转;(2)翻折;(3)平移。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注意:(1)定理作用:a.证明线段相等;b.为证明三角形全等准备条件。

(2)点到直线的距离,即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逆定理: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3、三角形的内心

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导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I,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说明:(1)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三角形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也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外角角平分线的交点共有3个,所以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共有4个。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或轴)对称。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一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注意:

(1)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一条,如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需要注意的重点:①一个图形;

②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即重合到自身上)。

二、轴对称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经过翻折之后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做对称点。

注意:(1)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前提不一样,前者是两个图形,后者是一个图形。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不仅大小、形状一样而且与位置有关。

三、轴对称的性质: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是全等形;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注意:(1)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的,轴对称的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2)性质4的作用是判定两个图形是否关于某直线对称,它是作对对称图形的主要依据。

四、轴对称作(画)图:

1、画图形的对称轴

(1)观察分析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意一组对称点;

(2)连结对称点;

(3)画出以对称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一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点之间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

注意:

对于(1)来说,对称点要找准,特别是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要认真地观察、分析,必要时要动手操作实践一下;对于对称轴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图形,要从各个角度找对称点,对于(2)是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3、画某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的方法

(1)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对称轴)的垂线,标出垂足;

(2)在这条直线的另一侧从垂足出发截取相等的线段,那个截点就是这点关于该直线的对称点。

4、画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1)画出图形的某些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

(2)把这些对称点顺次连结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符合条件的对称图形。

注意:

“某些点”是指能确定图形形状和大小及位置的关键点。如果是多边形,“某些点”就是指所有的顶点;如果是线段,“某些点”就是指线段的两个端点;如果是直角,“某些点”就是指角的顶点与角两边上每一边一个任意点,其余类推。

五、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区别 ①指两个图形而言;

②指两个图形的一种形状与位置关系。 ①对一个图形而言;

②指一个图形的特殊形状。 联系 ①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

②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反过来,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六、轴对称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名称 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几条 对称轴的位置 线段 是 2条 垂直平分线或线段所在的直线 角 是 1条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长方形 是 2条 对边中线所在的直线 正方形 是 4条 对边中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圆 是 无数条 直径所在的直线 平行四边形 不是 0条



七、轴对称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



八、轴对称变换的有关知识点:

规律:对称轴方向、位置发生变化,得到的图形的方向、位置也发生变化;

性质:1、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

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3、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的;

5、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做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

九、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1、垂直于一条线段,并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做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注意: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作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2、若CD垂直平分线段AB,可得到:

①△ABC是等腰三角形;

②CO是△ABC底边AB上的高和中线,也是顶角∠BCA的平分线;

③不仅AC=CB,取CD上任意一点P都有PA=PB。

十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注意:

(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作用是:判定一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3)如果两点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两点所在直线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十二、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注意:(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作用是:证明线段相等;

(2)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必在第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3)证明三线共点,可先找到两直线交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也过这一点即可;

(4)锐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恰是斜

边中点,钝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

(5)此定理给出了作一个点到三个不共线的点距离相等的作图方法,只需顺次连结这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作这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为所求。

十三、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

1、概念: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直角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性质: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所在直

线是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即两腰相等。

3、判定:(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注意: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关系: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既体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作为

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互为逆

定理;

(2)“等角对等边”在同一三角形内证两条边相等的应用极为广泛,往往通过计算三角形各角的度

数得角相等,则可得边相等;

(3)底角为顶角2倍的等腰三角形非常特殊,其底角平分线将原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十四、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定义: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注意:

(1)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因而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2)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故三边上均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其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称其为“中心”。

2、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每一个外角都等于120°。

3、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任意一腰和底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注意:(1)四个判定定理的前提不同,判定(1)和判定(2)是在三角形的条件下,判定(3)和判定(4)是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下;

(2)计算出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都相等(或都为60°),然后根据“等角对等边”可说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十五、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如果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30°,那么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

性质是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有关线段长度、线段关系、角的度数等的计算问题,特别在以后的学习中应用更广泛。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a=a(m、n都是正整数)。

注意:(1)这一运算性质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即a·a·a=a(m、n、p都是正整数)。

(2)运算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a·a。

(3)幂的底数a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a)=a(m、n都是正整数)。

注意:(1)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2)此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a)=(a)。

2、积的乘方法则: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即(ab)=ab(n为正整数)。

注意:(1)这一运算性质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的积的乘方,即(abc)=a·b·c(n为正整数)。

(2)此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b=(ab)。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a=a(a≠0,m、n为正整数,且m>n)。

注意:此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a÷a。

四、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

在a÷a=a中,当m=n时,规定a÷a=a=1(a≠0)

当m<n时,规定a÷a=a=。

(1)零指数幂的意义: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1(a≠0)。

(2)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即

a=(a≠0,n为正整数)。

注意:(1)在这两个幂的意义中,强调底数a都不等于零,否则无意义。

(2)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的幂。

五、科学计数法:

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即表示成a×10的形式,n为正整数,1≤|a|<10。对于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我们可以仿照绝对值较大数的计法,用10的负整数次幂表示,而将原式写成a×10的形式,其中n为正整数,1≤|a|<10,这也称为科学计数法。

六、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七、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注意:单项式乘多项式实际上是用分配率向单项式相乘转化。

八、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a+b)(m+n)=am+bm+an+bn。

九、平方差公式:

(1)内容:

(a+b)·(a-b)=a2-b2

(2)意义: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3)特征: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项中有一项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②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

③公式中的a和b可以使有理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几何意义: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也就是图形变换过程中面积相等的表达式。

(5)拓展:

①立方和公式:

(a+b)(a2-ab+b2)=a3+b3;

②立方差公式:

(a-b)(a2+ab+b2)=a3-b3。

③(a-b)(a+ab+ab2+…+a2b+ab+b)=a-b。

十、完全平方公式:

(1)内容:

(a+b)2=a2+b2+2ab;

(a-b)2=a2+b2-2ab。

(2)意义: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积的2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积的2倍。

(3)特征:

①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右边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其中有两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另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2倍,可简记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5)推广:

①(a+b+c)2=a2+b2+c2+2ab+2bc+2ca;

②(a+b)3=a3+b3+3a2b+3ab2;

③(a-b)3=a3-b3-3a2b+3ab2。

十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1)两个单项式相除,只要将系数及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即可。

(2)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不不要漏掉。

十二、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

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法则:

一般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即(ma+mb+mc+dm)÷m=am÷m+÷bm÷m+cm÷m+dm÷m。

注意:这个法则的使用范围必须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反之,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样计算的。

十三、整式的混合运算:

关键是注意运算顺序,先乘方,在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先做括号里的。

十四、因式分解的意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即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

注意:(1)因式分解的要求:

①结果一定是积的形式,分解的对象是多项式;

②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

③各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是两种不同的变形过程,即互逆关系。



十五、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ma+mb+mc=m(a+b+c),这个变形就是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这里的m可以代表单项式,也可以代表多项式,m称为公因式。

确定公因式方法:

系数:取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字母(或多项式因式):取各项都含有的字母(或多项式因式)的最低次幂。

2、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b2+2ab=(a+b)2;

a2+b2-2ab=(a-b)2。

③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注意:(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代表一个数、一个单项式或一个多项式。

(2)选择使用公式的方法:主要从项数上看,若多项式是二项式应考虑平方差或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若多项式是三项式,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3、分组分解法:

①将多项式的项适当的分组后,组与组之间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②适用范围:适合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分解。

分组的标准为: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分组后能运用公式。

4、其他方法:

十字相乘法:x2+(a+b)x+ab=(x+a)(x+b)。

十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及注意问题:

1、对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先提供因式。

2、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时,如果是二项式就考虑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如果是三项式就考虑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或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如果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十七、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第十章分式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n=1/a^n(a≠0)这就是说,a^-n(a≠0)是a^n的倒数。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献花(0)
+1
(本文系非桃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