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宏观把握 微观立足——摭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2013-11-12 | 阅:  转:  |  分享 
  
原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
,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身份为人在前面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
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典型事件跟后
边(之一)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
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
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
嘉纳。——典型事件跟后边(之二)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
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
,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典型事件跟后边(之三)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
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典型事件跟后边(
之四)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解读(链接)(
三)答题技巧探微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说:“阅读文言文应该凭借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能力,再凭借汉语词汇,因为文言
文也是母语,一些基本词汇和现代文是相同的,一定要读懂大意,如果真的不懂,可以借助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选择题,即对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概括或赏析评价的那道题(第6题),它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借助这个拐棍,就可以很大
程度上保证答题的正确率了。”(1)先阅读理解最后一道选择题(第6题)了解选文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如:2013年新课标卷(Ⅰ)(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
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
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
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通过阅读理解第6题,可以初知大意,部分翻译,降低难度,得
出选文的“内容提要”: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为人正直,处事严明;尽心军事,关注民生;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按照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人物、官职、事件、品格)审读。①初读文章、明确梗概。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
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2)三次审读,完成解题②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对文意的推断。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
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③核对文章、完成答题。语言题选择题(第4题判
断实词释义):判断词语释义的正误先要从语境中判断词的词性词义、然后带入原文检验释义是否正确。翻译题(第7题文句翻译):依照全
文意思,先踩点——确定重要字词的文中意思,然后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人
物性格概括题(第5题):采用排除法。在准确理解文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四个照应:①人物和事件是否对应;②人物品行与事件是否对应;
③事件与事件的发展阶段是否对应;④刻画手法是否正确(直接或正面表现,间接或侧面表现)。主要事件概括题(第6题):把选项和原
文的信息仔细进行核对,找出细节的误差后进行选择。①文言实词:常见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
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
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3)积累相关知识②古今异义词:区别异同,了解分类;③文言虚词:考纲规定的18个常
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④文言翻译:掌握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是
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总分为两大类: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
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固定句式: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
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翻译原则:遵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
,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
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积累古文化知识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
,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的古文化知识。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
、就;1.出现频率较高的词(2)表官职变化的: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③表调
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qū,通“黜”:贬退);⑤表罢免的:夺、黜、罢
、免、去、废、蠲(juān,免除);楚雄州2014届高考复习研讨会2013年11月9日楚雄一中宏观把握
微观立足——摭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一、宏观把握——明确考纲要求?(一)明确考纲要求1、理解要求能力层级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
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
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
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
类活用等方面。一般来说,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要求为120个。(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要求能力层级C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近五年高考(新课标卷)选文概况《宋史·朱昭
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
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09年年份《明
史·花云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
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0年年
份《宋史·何灌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
);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
1年年份《宋史·萧燧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
2012年年份《明史·马文升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
)。考点2013年(Ⅰ卷)年份《旧唐书·李揆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
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
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3年(Ⅱ卷)年份《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
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3年(云南省一统卷)年份《清史稿?卷三二二?列传第一百
九》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
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3年(云南省二统
卷)年份《明史?宋礼传》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
2013年(昆明市统测卷)年份《旧五代史卷九十一?列传六》选文4题: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
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4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年份《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选文4题:
理解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5题:要点概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6题:概括中心——分析文章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7题:文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分)。考点2014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
卷二)年份1.选文特点(1)从体裁上看,主要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而近五年来史传文在高考中始终占据主要地位。选文大多出自《二
十四史》或其他经典典籍,如《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宋史》《元史》《明史》《资治通鉴》等。文章相
对完整、相对独立,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语言精练简洁,篇幅短小,在600—700字之间,一般是记人(一人多事)或记事(一事多
人)两类。(2)从内容上看,选文思想性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比较注重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代色彩与民族精神的
渗入,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选取的是勤于公务、富有忠义精神、孝亲友爱等特点的具有优秀政治品质和个人品质的人物,如2010新课标卷
《明史·花云传》:表现花云“勇猛超群、临危不惧、至死不屈”;2013新课标卷(Ⅰ)《明史·马文升传》:表现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
严明”等品质。(3)选文教育性强,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目的是真正“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
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如2011新课标卷《宋史·何灌传》:表
现何灌“善于治理政务,行事有成”;2012新课标卷《宋史·萧燧传》:表现萧燧“不畏权贵、刚直敢言”等品质。纵观近年
高考文言选文来看,“阅读浅易文言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基本标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
,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2.设题特点题型:(1)客观选择题(3道共9分);
(2)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考点:新课标卷五年完全相同,都是考查理解实词、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文句翻
译四个方面。实词考查题以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为主,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信息筛选题指出表明主人公某一方面的
品性。分析概括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文句翻译题文言现象较为集中,综合实词理解、虚词意
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二、微观立足——史传类文言文特点与答题技巧探微?史传类文言文阅
读材料的行文思路和特点:1.先概括介绍主人公的字、号、出身;2.然后再介绍他小时候或年轻时候的天赋、性格;3.接着再按照时间顺
序用几个故事具体介绍人物,所选的人物多为正面人物(循吏、良吏),记叙此人在任职期间的政绩(奉职守法、清廉贤能等);4.最后写他离
职、亡卒以及当地或后人人们对他的评价。最终达到表现人物忠、孝、节、义等传统审美特征,这是选文的基本规律。(一)结
构特点四句话总结结构特点: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以2012年新课标卷(节选自《宋史·萧燧传》)为例。(二)解读原文:萧燧,字照邻,
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
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
,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
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
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
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全文609字)
献花(0)
+1
(本文系爱语2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