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当前道德迷局是滑坡还是爬坡
2013-11-15 | 阅:  转:  |  分享 
  
当前道德迷局:滑坡还是爬坡?



如何看待国民真实普遍的思想道德状况,是一个大而又大的问题。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观照、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审视、学理的析说、直觉的把握,都不失为一种观察的角度。诸种不同可能造成评价的见仁见智,人言言殊,甚至完全相左。其实,评价某种社会状况,也和评价一个人一样,多一些盛世危言,多一点居安思危,多一重未雨绸缪,总比简单歌功颂德、盲目自信乐观要好得多

李春华在《人民论坛》刊文说,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社会道德现状的判断,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这一讨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的判断依然围绕着这个争论。

一种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持肯定态度和观点,承认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呈现进步趋势,但也存在着问题,正在艰难地“爬坡”,同时带有道德建设的艰难性与长期性的含义,被称之为“道德爬坡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处于退步当中,甚至到了极其糟糕的地步,离经叛道、道德沦丧等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中国社会道德正遭遇“严冬”,充满危机,亟待“拯救”。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滑坡论”。这种观点颇有市场,因为它满足了人的主观感受,而非理性的分析;因为它确实符合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但却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深刻分析。“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的判断,实际上暗含了判断的标准或尺度,两种观点都是用一些预先假定的一般道德价值原则去评价现今的道德状况。

在做出“道德滑坡论”的判断时,前提是已经有了一个“道德高标”,而现在的道德状况是从这个“高标”滑了下来,暗含某种比较:现在的道德水准较之于原先的某个时期下降了。那么,那个“道德高坡”是什么呢?人们所谓的“道德滑坡”是以何时的道德为参照的呢?也就是说,人们是以何为标准做出“道德滑坡”的判断的呢?概括而言是依据两种“标准”:一是怀旧式标准,即用以往时代(古代或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道德,一旦发现过去的道德规范在今天不管用了、道德说教在今天失灵了、道德榜样的作用在今天失效了,就大呼道德“滑坡”、“退步”了,便捶胸顿足地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另一种则是理想性标准,即以完美的、理想化道德标准衡量现实的道德,如果感到现实的道德状况与美好的道德理想、希望、期待相冲突,便做出现实道德与理想道德偏离的判断,便满眼失望地感叹“不如人意、难如人意”。“道德滑坡论”看到了当前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热切的期待。但“道德滑坡论”作为对现实道德状况的总体判断,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以几件好事来肯定总体道德现状的结论不够充分。同样,以几件败德的事件而做出否定总体道德现状的结论也不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看到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中道德系统的重新调整,没有看到道德危机中同时蕴含着生机,在衡量的标准上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非理性的特征。

同样,“道德爬坡论”也有一个既定的标准,那么这个“道德低坡”又是什么呢?正在往上爬的那个“道德高坡”又是什么?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尽管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消极腐败现象,但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处在“爬坡”之中。这种评价背后的道德标准也有两种:一种是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推论道德的进步,认为道德既然是由经济决定的,那么经济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总体上是一致的。另一种是以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以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为标准。道德意识的进步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是一致的。

著名作家陆天明说,如何评价当下的精神状态,如何看待国民真实普遍的思想道德状况,是一个大而又大的问题。政治家、思想家、伦理学者、普通民众、弱势群体……各有各的看法;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观照、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审视、学理的析说、直觉的把握,都不失为一种观察的角度。诸种不同可能造成评价的见仁见智,人言言殊,甚至完全相左。我想说的是:评价某种社会状况,也和评价个人一样,多一些盛世危言,多一点居安思危,多一重未雨绸缪,总比简单歌功颂德、盲目自信乐观要好得多、管用得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任何不带偏见的人士都无法否认的。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从极度匮乏、极度逼仄而窘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精神产品极大丰富,文化载体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逐渐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景象。即便是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所谓“异质思维”,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进步,也都可以公开讨论,各抒己见。网络和手机,更是成了民众意见最重要、最畅通的表达渠道。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人们思想状态的活跃、道德意识的觉醒、社会文明的进步。

与此同时,在社会文明整体进步的大背景下,泥沙俱下的混乱景象依然是不容否认的现实。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道德氛围,还是多一些冷静的反省、建设性的批判,而少一些无聊、无益、无用的自我陶醉更明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许并没有到“最危险的时候”,但眼下的状况已足堪忧虑。持此论者,我以为乃是真正深沉的爱国者。

献花(0)
+1
(本文系苦夏20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