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服装专业论文
2013-11-17 | 阅:  转:  |  分享 
  
工业设计学科“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

——熊红云孙苏榕

【摘要】

立足于北京服装学院工业设计学科“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今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讨论了“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目标及内容建设。结合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训练课题实例,总结出“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方法和对课程未来建设的思考。【关键词】

造型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构成

工业造型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具有实用功能及审美功能的造型。它不仅要求以其形象功能适应人们的工作需要、为人们所用,而且要求以其形象表现的式样、形态、风格、气氛给人以美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起到美化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作用。

“造型设计基础”是工业设计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设计基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是为工业造型设计提供知识和经验储备服务的,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起过渡到真正产品设计中把握产品形态设计的一个桥梁。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它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又处于前置阶段,因此与其他课程的连接关系紧密,是建立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培养基本素质、树立正确设计思维方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了工业设计教育在理念、改革思路和实施体系上的基本状态。

教授“造型基础设计”课程不能仅限于被动地描摹客观表象,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客观表象之外的主观创造意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及个性,使造型设计基础训练与设计保持一致。“把造型设计基础”训练纳入整体的设计体系中,让学生通过较大自由度的课题训练具备独创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创造研究能力。



一、“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目标

“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具体课题的训练及实际制作,使学生掌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促使学生从既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学会运用感性的思维和理性的分析来完成创造;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元素、立体构成元素的感受力,学习构成的方法、技巧和运用构成元素表现主题的能力,构筑通向具体设计的桥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充分表现功能、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关系。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形态的本质及形态的美是各种矛盾协调的结果,并认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掌握形态的材料与材料、功能与功能、工艺与工艺、造型与环境之间的过渡方法。在进行主题造型训练的基础上,各自表达出材质与工艺的语言特征。



二、“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建设

“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正面临着压缩课时、增添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的压力,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在经过教学研究的讨论和实验后,教师对《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根据我院工业设计整个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主要由原来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产品造型设计”初步合并为目前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因此,“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造型设计基础概述

这部分主要介绍一些常识,如包豪斯与基础设计的关系、设计与构成的概念、基础设计与艺术设计概念的不同等。

2.形态构成的理论基础

通过讲解一些具体理论并综合大量的设计实例,让学生掌握平面及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形态的知觉与心理以及形态法则,并通过对自然生物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东西,美的东西存在的规律。

3.基础构成

通过三角形、圆形、矩形等单元形的排列组合,让学生学会标志设计中的基础——易于识别记忆的抽象图形的设计,掌握不同单元形进行加减运算的比例和位置对抽象图形的影响。通过研究基于质量改革重在创新——北京服装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集对自然生物的分析及提炼,让学生掌握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变异、结集等平面及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方式,并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

4.造型与材料

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解立体形态的造型材料与加工方式,以及不同材料的质感与肌理给不同产品带来不同的感受与体验。

5.形态创造的方法

通过几个课题训练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用一组连续性的故事描述形态,要求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把这个形态演变成一个简单的灯具。讲解造型形态与语义之间的关系、隐喻的作用。让学生从自然界中抽取一个动、植物进行形态的演变,使它演变成具有一定语义的形态,并通过形态的构造与机能,让学生领会不同物体之间的连接,组成一个具有稳定结构的立体形态。



三、“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方法

“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和训练要点。这就要求从思维、观念到实际的材料、构造、工艺及形态的视觉功能,由浅入深、由平面到立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课题训练的出发点是从形态设计的规律和本质出发,抛开已有的形式及惯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感受力,让学生通过课题的训练切实地学会形态创造的方法和手段。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一些训练方法:

1.系统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在保留传统教材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多加强横向联系,把以往分成单独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讲授内容贯穿起来,打破界限、合并授课、系统训练。这样能避免各个基础课程之间出现脱节,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形态元素和构成原理的认识。训练学生以点、线、面、体、光、色彩、空间、时间等造型元素为造型语言,表现二维、三维的抽象造型,创造视觉的、触觉的、感情的、材料特性的、力学结构的造型。

2.先平面后立体、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

不管平面还是立体,其美学法则都是相通的。教学时应注重平面形态与立体形态相结合,系统地进行教学,每个课题训练先让学生从平面做起,再做立体,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学习起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从平面到立体自然过渡。例如,“线的构成”的课题训练,由于一上手就掌握立体的形态表达比较困难,缺乏空间想象力,更别说空间的表达。因此要求学生先用平面线条进行表达,抓住构成的形式感和规律,然后再进行立体形态的表达,这样的教学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过程及思维习惯。图l是一位工业设计学生的平面构成中线的构成作品;图2是立体构成中线的构成作品。这两幅作品都是循序渐进的结果,由于学生前期考虑了平面效果,在表达立体效果时自然容易得多。

3.进行命题性的、针对性的专业训练

以往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作业只是片面地针对构成原理和形式法则,造成学生只重视结果忽视设计过程,即使被认为是好的作业也出现雷同,而且往往跟专业应用关系不大。针对这方面的缺陷,笔者进行了命题性的、针对专业的训练,甚至通过模拟设计项目训练学生在某种限制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的认识。

例如,在课题训练中有一个课题是做简单灯具的设计,主要是为产品设计中形态设计铺垫好基础。命题是“以纸为基本材料设计一个三维的形态

工业设计学科“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图。



要求这个形态能阐述一个“故事”。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态时,形态应具有连续性、故事性、奇特性和给人以美的感受。还有一个课题是做一个动作“倚”,“给定一个直径和高都是45cm的圆柱体作为我们的坐面(相当于一个凳子),然后要求我们设计一个‘靠背’,与该圆柱体相连,尽量考虑形态的多样性,并综合考虑功能、构造、材料和连接等要求,同时圆柱体的形态不能改变,但可以允许进行适当的倒角等细节性的形态变化”。这个课题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连接结构有重新的认识和创新,并考虑作品传达出“倚”的语义。

4.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为认识与解读对象,训练对自然的分析及提炼

视觉艺术、设计艺术的实践表明,自然物0鸫课象与自然景观无疑是创造性活动中不竭的源泉,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动机,是获得创造动力的启示。大自然中隐存着视觉形式几乎所有的要素:对称、比例、平衡、协调、对比、线条、形态、空间、光影、色彩、肌理、图案……来自自然形式的课题训练,其训练意义在于研究如何将这些要素从自然形态中辨识、分析、生成出来,作为超越客观现实的形式规则近而进行剥离。例如,课题训练中的“形态的演变”,以一种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原型,自然和谐地演变成另一个形体,演变后的形态可以是具有一定语义的产品雏形。通过这个课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形态时多从自然生物中进行形态的提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施展自己创作的舞台,给予学生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每位同学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二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填鸭式教学。

2.注重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

让每个学生限时(3分钟或5分钟)上讲台表达自己的创意思维过程。工业设计师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沟通和表达能力,一个好的创意和作品,如果没有很好的诠释,有时也很难完全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在专业的设计竞赛中,陈述自己的创意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占分的比重极大。因此在“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3..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每位学生针对自己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所有作品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及总结,汇聚成整个课程的多媒体展览。每个学生10分钟向班级同学介绍自己的参展作品。通过这个环节,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并广泛受到好评。由于课堂场地的限制,运用数字化的手段也达到了较好的展示效果。



五、课程建设的思考

随着多媒体技术及数字化工具的发展,在“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某些课题训练(如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在一些方案的创意阶段帮助学生展示效果,短时间内通过计算机的手段实现多方案的创意将是今后改革的重点。数字化工具引入的优势,一方面避免了工科学生表达创意而手绘能力差的局限,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工科学生运用计算机能力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引入不仅使方案可以反复修改,还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短时间内实现多种构思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学义.关于造型基础课程课题设计的探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3):89—90.[2]倪凤祥.浅谈工业设计学科造型基础课程改革[J].美与时代,2003(7):73-74.[3]王小平.造型基础训练之方法探索[L]].西北美术,1998(02):6-7.[4]何颂飞.构成基础[H].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5]邬烈炎.设计基础:来自自然的形式[H].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3.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针对自己的“造型设计基础”

(本文第一作者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圆研究基于质量改革重在创新——北京骧装学院教学研究s改革论文集



瘳青主编;周永凯,王素艳副主编.研究基于质量改革重在创新:北京服装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0.





















献花(0)
+1
(本文系文香苑52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