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方使用手册
2013-11-18 | 阅:  转:  |  分享 
  
半夏厚朴汤

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姜制半夏20g,茯苓20g,川朴15g,苏梗15g,生姜15g。

【煎服法】以水13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4次温服。

【经典方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二十二)

【体质要求】营养状况较好,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中等,肥胖者居多。主诉较多而怪异,表情丰富,情绪化倾向,多疑多虑,经常反复询问。易于精神紧张,眼神飘忽不定,情感丰富而起伏较大。平时易惊,有恐惧感,易患白大衣性高血压、恐高、晕车等。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如刷牙或看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易于头痛头晕,易于失眠,夜间多梦,尤其是多噩梦。容易心悸,容易肢体麻木疼痛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癔症、抑郁症、焦虑症、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声带水肿、声带麻痹、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痉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厌食、婴幼儿营养不良、夏秋季感冒、急性肾炎等。

【加减法】痰多呕甚或惊恐、焦虑、失眠严重者,重用半夏、生姜;眩、悸、小便不利或水肿,或胃内振水音者,重用茯苓;胸闷、腹胀、舌苔厚腻者,重用厚朴;胸闷、腹胀、四肢冷、便秘者,合四逆散;失眠、眩悸者,合温胆汤;虚烦不得眠者,合酸枣仁汤;腹痛腹泻者,合黄芩汤;焦虑失眠、腹胀满者,合栀子厚朴汤。

【注意事项】适用本方者的体质多属于敏感型,症状易反复,情绪易波动,故治疗时须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



半夏泻心汤

古代治疗痞病的专方,有止呕消痞的功效,适用于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姜制半夏12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2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十七)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149)

【体质要求】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男子,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

【适用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窦炎、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饮酒过量、口臭等。

【加减法】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者,加制大黄;腹胀多气,叩之如鼓者,加厚朴;胃病日久,舌质不红,面色黄,消瘦者,加肉桂;咽痛充血、胸闷身热者,加山栀、连翘。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停药以后,当常服生姜红枣汤。



白虎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多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粳米40g或山药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后入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脉浮滑。(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219)

伤寒,脉滑而厥者。(350)

【体质要求】消瘦,皮肤白而细腻,湿润,多汗,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明显者。

【适用疾病】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感、猩红热、甲亢、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眼病、皮肤病、多汗症、牙周炎、牙髓炎、小儿发热、暑热症等。

【加减法】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关节疼痛、气上冲者,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关节疼痛、口中黏、舌苔厚腻者,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身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妄躁扰者,合水牛角、玄参,名化斑汤;甲亢,合小柴胡汤。

【注意事项】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古代的精神神经心理病用方,有安神定惊解郁的功效,适用于以胸满、烦、惊、身重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常用剂量】柴胡12g,制半夏12g,党参12g,黄芩6g,茯苓12g,桂枝6g,肉桂6g,龙骨12g,牡蛎12g,制大黄6g,干姜6g,红枣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体质要求】体格中等或偏瘦,营养状况中等。面色黄或白,抑郁神情,表情淡漠,疲倦貌。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但体检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大多伴有睡眠障碍,多恶梦,易惊,有不安感,食欲不振,意欲低下,乏力,畏冷,大便或秘或泻,或有关节疼痛。脉多弦,胸胁苦满,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

【适用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双相情感障碍、惊恐障碍、神经衰弱、心脏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小舞蹈病、帕金森病、癫痫、多动症、偏头痛、脑胶质瘤术后、脑震荡后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高血压、中风、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肺结核、胸膜炎、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心脏瓣膜病、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出汗异常、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瘤术后、脱发、舌痛、白癜风、经前紧张综合征、尿失禁、神经性耳鸣、性功能障碍、不育症、慢性前列腺炎、小儿癫痫等。

【加减法】烦躁、少腹部疼痛、便秘者,合桃核承气汤;脑梗死或烦躁失眠、舌紫面暗红者,合桂枝茯苓丸;失眠、头痛、恍惚、舌质淡红者,合酸枣仁汤;高血压、烦躁而心下痞者,合泻心汤;焦虑不安、胸闷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

【注意事项】铅丹药房不备,故现多不用。本方患者体质多属于敏感型,症状易反复,情绪易波动,故治疗时须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



柴胡桂枝干姜汤

古代的治疟方和调理方,有恢复身心疲劳的功效,适用于以疾病迁延不愈、胸腹动悸、口渴而食欲不振、腹泻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柴胡20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0g,牡蛎10g,炙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147)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四)

【体质要求】面色黄或白,常自诉对温度反应敏感,多有冷感,容易疲乏无力,情志郁闷,易惊悸,多失眠,多口干渴,颈部以上易出汗或盗汗,肩酸痛,腹泻或大便不成形。腹诊:胸胁部多按之不适,腹部可触及心下悸或有振水音。舌多湿润无苔,脉多弱。多见于因过度疲劳、大量汗出而饮食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

【适用疾病】感冒、疟疾、不明原因低烧不退、胸膜炎、肺结核、肺门淋巴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律失常、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亚急性腹膜炎、糖尿病、甲亢、腰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肾结石、癫痫、癔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加减法】面黄眩晕、疼痛者,合当归芍药散;口渴而浮肿者,合五苓散;腹痛、腹胀者,合四逆散。

【注意事项】日本有本方导致间质性肺炎的报道,建议服药3个月后进行X片检查。



大柴胡汤

古代治疗宿食病的专方,有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柴胡20g,黄芩10g,制半夏15g,枳壳30g,白芍20g,制大黄10g,干姜5g,红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按之心下满痛者。(十)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暖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适用疾病】病毒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征、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于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消瘦、贫血者慎用。



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脘痞、腹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

【经典配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生大黄20g,厚朴30g,枳实20g,枳壳30g,芒硝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先煮枳实、枳壳、厚朴,沸后文火煮30分钟;后人大黄,再煎煮15分钟。去药渣,得汤液300ml,将芒硝倒入,搅至融化,分2~3次温服。大便畅通后停服。

【经典方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微者,但发热谵语者。(212)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24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252)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253)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254)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255)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256)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321)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215)

汗出,谵语者。(217)

腹胀不大便者。(322)

【体质要求】患者腹部多充实隆起,自觉腹痛腹胀,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大便秘结,有数日不解者,放屁极为臭秽;或泻下物臭秽稀水或黏液便。常常是发热持续不退或如潮水时起时落,多伴有昏睡或昏迷,说胡话,或烦躁不安,其病势多危重。舌苔黄厚而干燥,或者焦黑如锅巴状,中间可见裂纹。舌质多红,舌苔中可见充血的舌乳头。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或脉数而软。

【适用疾病】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传染病过程中的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败血症、肝昏迷、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型肠梗阻、腹腔结核性肠梗阻、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肠麻痹、铅中毒、呼吸窘迫综合征、脊髓损伤、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柯兴综合征等。

【加减法】去芒硝,厚朴、枳实减量,名小承气汤,治疗痞满燥实的轻症。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胃肠手术后肠胀气、顽固性呃逆、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用之。热病神昏,合黄连解毒汤;热毒发斑出血,合白虎汤;胎死腹中、神昏,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大黄附子汤

古代的温热性止痛方,适用于以身体剧痛、恶寒、便秘、舌苔白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大黄10g,附子30g,北细辛10g。

【煎服法】以水1500ml,先煎附子1小时,再放入细辛、大黄,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十)

【体质要求】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适用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心绞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

【加减法】精神萎靡、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易肌肉酸痛、反应迟钝者,合葛根汤;汗出而肿、手足麻木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脸红、腰背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紫暗者,合桂枝茯苓丸;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发热疼痛者,合大柴胡汤。

【注意事项】本方用药比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症。普通的疼痛,不宜轻易使用。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小时以上,同时,配合生姜更好。



大黄?虫丸

古代虚劳病用方,擅去体内干血,适用于以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羸瘦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两。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制大黄3g,黄芩6g,生甘草10g,桃仁10g,杏仁10g,赤芍12g,生地30g,干漆3g,虻虫10g,蛴螬10g,?虫6g,水蛭10g。

【煎服法】本方宜用丸剂。

【经典方证】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六)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两目呈青暗色,皮肤干燥甚若鱼鳞,舌质紫暗,小腹部疼痛有硬块,或有腹满腹胀等。

【适用疾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血小板增多症、脑血栓、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性盆腔炎、周围血管病、皮肤病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者停服。



大青龙汤

古代伤寒病的发汗峻方,适用于以发热、无汗、烦躁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

【经典配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生石膏如鸡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生麻黄20g,桂枝10g,炙甘草10g,杏仁四十枚15g,生姜15g,大枣20g,生石膏50g。

【煎服法】以水1200ml,先煎麻黄20分钟,再人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

【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等。

【加减法】便秘腹胀,加大黄;咽喉疼痛充血,加连翘。

【注意事项】《伤寒论》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潤,此为逆也。”(38)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者,均不宜使用。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当归芍药散

古代的养胎方,有养血、调经、利水、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腹痛、浮肿、头眩心悸、口渴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和女性血虚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5g,白术12g,茯苓12g,泽泻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按照原书比例打粉,用米粥、红酒或酸奶调服,每次5g,每日2次。

【经典方证】

妇人怀娠,腹中疞痛。(二十)

妇人腹中诸疾,痛。(二十二)

【体质要求】中年女性为多,面色黄,或有浮肿貌,或有眼袋,或有黄褐斑,皮肤干燥,缺乏光泽。腹壁无力,但经常腹痛,大便先不成形后便秘,或有腰腹部重坠感。常有浮肿、头痛头晕、心悸、肌肉痉挛跳动等。常感下肢无力,或有抽筋或麻木等。痛经、月经量少、周期紊乱或闭经。

【适用疾病】妊娠腹痛、胎位不正、慢性盆腔炎、子宫及附件炎、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痛经、闭经、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硬皮病、黄褐斑、痤疮、过敏性紫癜、贫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干燥综合征、肝炎、肝硬化、多囊肾、肾结石、胆囊结石、尿路结石、习惯性便秘、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加减法】腹痛、下肢皮肤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小便不利、浮肿者,合五苓散;四肢冷、腹痛者,合四逆散;月经延期,容易疲惫,颈项强痛者,合葛根汤;水肿伴有精神萎靡、脉沉微者,合真武汤;免疫性疾病长期迁延不愈,伴有抑郁者,合小柴胡汤;伴有严重的恶寒感或极度疲倦感、脉沉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浮肿伴有关节疼痛或多汗者,合桂枝加附子汤。

【注意事项】腹泻者,方中的白芍的用量可酌减。



当归四逆汤

古代治疗手足厥冷的专方,有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腹痛、头痛、关节痛而手足冷、脉细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10g,炙甘草10g,大枣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315)

【体质要求】神情萎靡,懒于言语,手足凉,指尖为甚,多伴有麻木、冷痛,甚至青紫,覆被加热不易转温,夏天亦阴冷异常,甲色、唇色、面色较苍白。多伴有头痛、腹痛等,女性多有痛经。

【适用疾病】雷诺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动脉炎、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痛经、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缩阴症、阳痿、腱鞘炎。

【加减法】恶心、呕吐、头痛者,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以及女性皮肤枯黄、唇干、脱发、贫血、性欲低下者,合温经汤。

【注意事项】本方有细辛,不用散剂;通草一般不用,不影响全方效果。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古代奔豚病的专方,有安神定悸的功效,适用于以胸腹部有明显悸动感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茯苓30g,桂枝10g,肉桂10g,炙甘草10g,大枣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65)

【体质要求】患者多瘦弱,易心悸脐跳,易头晕,舌质多淡红、肿大而有齿痕,脉虚缓。

【适用疾病】癔症、神经衰弱、失眠、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腹主动脉瘤、奔豚病、脏躁病、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液分泌过多、耳源性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

【加减法】呕吐清水、腹中漉漉有声者,加白术;咳逆上气而头昏眼花者,加五味子。

【注意事项】仲景原文使用甘澜水煎煮。仲景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古代水饮病的专方,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炙甘草10g,自术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67)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十二)

短气有微饮。(十七)

【体质要求】消瘦,面色黄,轻度浮肿貌或眼袋明显,舌暗淡胖大有齿痕,脉多沉缓或浮弦。易胸闷气短,易心悸眩晕,易腹泻,易吐水或胃内有振水声,多有口渴而不能多饮水,小便少。

【适用疾病】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心肌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胸膜炎、心包积液、白内障、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炎、视网膜病变、肾结石、特发性水肿、睾丸鞘膜积液等。

【加减法】消瘦、心悸明显,状如奔豚者,加大枣;咳逆上气而头昏眼花者,加五味子。

【注意事项】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古代的平喘固脱方,适用于以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茯苓20g,桂枝10g,肉桂1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十二)

【体质要求】消瘦,面部浮肿,或眼袋明显,乏力多汗,易于气短,易于咳嗽气喘而头昏、心悸、眼前发黑者。

【适用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低血压、心脏瓣膜病、癔症、神经症等。

【加减法】羸瘦而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脉数者,加入山萸肉、龙骨、牡蛎、人参、麦冬。

【注意事项】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防风通圣散

古代的通治方,有表里双解、清热散风的功效,适用于以头昏胸闷、身痒红疹、口苦舌干、涕唾稠黏、小便黄短、大便不通为特征的疾病和表里俱实性体质的调理。

【原书配方】防风、连翘、荆芥、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宣明论方》)

【常用剂量】生麻黄10g,生大黄10g,防风10g,连翘15g,薄荷10g,芒硝5g,山栀10g,黄芩10g,石膏15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荆芥10g,桔梗5g,滑石10g,甘草5g,干姜5g。

【煎服法】以水14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次温服。方中芒硝另外分次冲服。本方也可以原方用量比例制成丸药,每次5g,每日2次。

【原书方证】治风热壅滞,筋脉拘挛,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肠胃燥热,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

【体质要求】体型壮实肥胖,精力旺盛,面色黄黯、黯黑或黯红、有油光,眼结膜易充血,眉毛头发浓密、体毛明显,较少出汗,食量大且以肉食为主,性格开朗或偏急躁,胆量大,腹部充实,易大便秘结,皮肤易生痤疮、毛囊炎,易发生过敏而出红疹、瘙痒,四肢皮肤干燥、粗糙,唇红或黯红,舌红或黯红,脉实有力。青少年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肥胖症等;中老年人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女性则可见月经量稀少或月经有血块,月经多延期,有的甚至闭经,易患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适用疾病】感冒、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皮炎、皮肤瘙痒症、扁平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习惯性便秘、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毛囊炎、痤疮、闭经、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孕妇、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慎用。若需较长时间服用本方,剂量宜减半服用。



防己黄芪汤

古代治疗下肢肿的专方,适用于以下肢浮肿、肌肉松软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经典配方】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较其他经方明显不同。黄芪仅一两一分,疑用量经后人改动。此处所录的防己黄芪汤为《千金要方》卷八风痹门所载)

【常用剂量】粉防己15g,生黄芪30g,白术15g,生甘草3g,生姜10片或干姜10g,红枣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二)

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

【体质要求】肤色黄暗或黄白,肥胖、肌肉松弛而易疲劳,皮肤湿润,多汗或易汗,易于浮肿,尤其是下肢浮肿为多,且多伴有膝关节疼痛。腹大而松软,食欲旺盛,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适用疾病】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肺心病、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痛风、糖尿病、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狐臭、多汗症、汗臭、黄汗等。

【加减法】气喘者,加麻黄;腹痛者,加芍药;下肢疼痛并有浮肿明显者,加怀牛膝;血脂高者,加泽泻;头晕头痛、腰腿无力者,加葛根;胸痛、头晕、心绞痛者,加川芎、丹参;易感冒、鼻塞打喷嚏,合玉屏风散;精神萎靡、下肢肿甚者,合真武汤。

【注意事项】本方中防己的品种应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称汉防己,饮片名粉防己。广防己应含有易导致肾功能不全的马兜铃酸,则不宜使用。



附子泻心汤

古代的急救方,多用于吐血、伤食、晕厥等急症,有通阳泻痞的功效,适用于以心下痞、恶寒、精神萎靡、自汗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制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制附子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先煎附子30分钟,再入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2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体质要求】患者多主诉上腹部不适,精神萎靡或嗜睡,烦躁不安,言语不多或吐词不清,恶寒、手足冷、容易出汗。大多有胃病或高血压等病史。舌苔干腻,脉沉。多见于面色黄暗的中老年人。

【适用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胆囊炎、急慢性痢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吐血、鼻衄、复发性口腔溃疡、高血压、中风、消化不良等。

【加减法】大便不成形,舌胖大,加干姜、甘草;便秘,加大大黄用量;有烦躁不安,出冷汗者,加肉桂。

【注意事项】黄连、黄芩、大黄的用量不宜过大。



桂枝汤

古代的强壮方和疲劳恢复方,经典的调和营卫方,适用于以心动悸、腹痛、自汗出、消瘦、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

【常用剂量】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10g,生姜15g,红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

【经典方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

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12)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234)

太阴病,脉浮者。(276)

病人烦热……脉虚浮者。(240)

【体质要求】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比较细腻、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以虚缓为多见。容易出冷汗,汗后不舒服;容易有悸动感;容易头昏晕厥;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容易腹痛(痉挛),并呈阵发性;容易失眠、多梦;对寒冷、疼痛敏感。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

【适用疾病】肿瘤放化疗后、心功能不全、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频发性室性早搏、心房纤颤、高龄老人的感冒、虚人受寒的空调病、低血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哮喘、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水肿、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症、胃癌晚期、恶性淋巴瘤、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瘦弱小儿的营养不良、遗尿、地图舌、自汗盗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过敏性紫癜、痤疮、疮疡、腰肌劳损、肩肌颈肌劳损、骨关节周围炎、骨质疏松、痛经、滑胎、妊娠反应、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等。

【加减法】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便秘腹痛,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自汗盗汗、黄汗浮肿、小便不利者,加黄芪,名桂枝加黄芪汤;汗多、心悸、头昏、食欲不振者,加人参,名新加汤;项背拘急或下痢者,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胸腹部的搏动感、上冲感、易惊恐不安、睡眠浅或失眠、自汗盗汗者,加龙骨、牡蛎。

【注意事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或吐血衄血者,当忌用或慎用。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加味方,有强壮、回阳、镇痛的功效,适用于发汗过多导致的亡阳证,以及以多汗、怕冷、身体疼痛、脉弱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常用剂量】桂枝15g或肉桂10g,白芍15g,炙甘草15g,生姜15g或干姜10g,红枣20g,制附子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次温服。

【经典方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

【体质要求】参见桂枝汤体质。

【适用疾病】各种休克、误用发汗剂之后出现的过汗虚脱、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心肌炎、阳虚体质的感冒、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慢性腰腿痛、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退变增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加减法】汗多、心悸,加龙骨、牡蛎;更年期汗多、关节冷痛,加当归、仙灵脾、巴戟天、细辛;心肌梗死,或汗出、胸痛,加川芎、葛根、红参。

【注意事项】附子有毒,如果用量大于15g,宜先煎30分钟,以后每增加10g,先煎时间递增15分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味方,有强壮、安神功效,主治以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脉大而无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龙骨15g,牡蛎15g。

【煎服法】以水110O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六)

【体质要求】其人体型偏瘦、皮肤色白、纹理较细、肌表比较湿润者,腹直肌紧张,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等。其人不耐体力劳动,不耐疲劳。

【适用疾病】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男子不育、女子梦交、产后血崩、带下;以及神经衰弱、脱发、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心动过速、心肌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加减法】气喘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人参、麦冬等。

【注意事项】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于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经典的活血化瘀方,适用于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按照传统做成丸,或装胶囊服用。

【经典方证】妇人素有瘕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二十)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或暗淡,或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紧绷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阑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容易头痛、失眠、烦躁、发怒、情绪激动,容易头昏、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语言謇涩,容易便秘。

【适用疾病】产后胎盘残留、产后或妇科术后尿潴留、妇科术后腹痛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产后腹痛、闭经、痛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推迟、经期发狂、经期头痛、经期水肿、不孕、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肥大症、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甲亢、甲状腺结节、声带息肉、酒渣鼻、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关节腔积液、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腹部血管瘤、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血管炎、痔疮、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腰椎问盘突出症、特发性浮肿、嗜铬细胞瘤、肥胖、糖尿病眼底痛变、慢性肾炎、脑中风、脑损伤、失眠、眩晕、健忘、头痛、癫痫、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眼睑炎、麦粒肿、角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虹膜炎、近视、眼底出血、黄褐斑、痤疮、银屑病、脱发、白癜风、掌足脓疱症、荨麻疹、湿疹、毛囊炎等。

【加减法】便秘腹痛,加制大黄;腰腿痛,加怀牛膝;皮肤病者,加薏苡仁;腹痛,加当归、川芎;进食后腹胀嗳气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抑郁、失眠,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面色黄、浮肿貌、腹痛、月经不调者,合当归芍药散;腹痛、四肢冷,合四逆散;糖尿病、高血压,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汤;腰痛、腹痛,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注意事项】体力衰弱,食欲不振,易恶心、腹泻者及孕妇慎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

古代历节病的专方,有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身体消瘦、关节肿大为特征的关节病。

【经典配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桂枝20g,白芍15g,生甘草10g,麻黄10g,生姜25g,白术25g,知母20g,防风20g,制附子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附子先煎30分钟,后人他药,煮沸后再文火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五)

【体质要求】形体多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光泽,关节肿大,疼痛剧烈,甚至浮肿。

【适用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型银屑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紧张性头痛、肩周炎、慢性椎间盘源性腰腿痛、马尾神经炎、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痛风、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腱鞘炎等。



葛根汤

古代的醒酒方,温和的发汗剂,有散寒舒筋的功效,适用于以恶寒无汗、头痛、身痛、颈项腰背强痛、嗜睡、易疲乏、大便溏薄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葛根30g,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3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二)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肌肉结实丰满,面色多黝黑或黄暗粗糙而缺乏光泽,嗜睡、易疲劳、咽喉不红等。以从事体力劳动或平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多见。女性多痤疮、肥胖、月经周期长或闭经。

【适用疾病】感冒、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脑供血不足、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风、暴聋、中耳炎、、化脓性外耳道炎、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视网膜病变、麦粒肿、甲减、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痤疮、荨麻疹、湿疹、手足口病、不孕症、闭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小儿发热、遗尿、外科疖痈、性功能障碍等。

【加减法】闭经或月经后期、浮肿者,合当归芍药散;腰部冷重,神疲乏力者,合甘姜苓术汤;腹痛及腰腿痛,特别是左少腹按之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加川芎、辛夷;头面部的疮疖、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炎、暴聋、头痛等,加大黄、川芎;腰腿关节沉重疼痛较甚,加白术、附子;体格壮实男子的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落枕,加黄连、黄芩。

【注意事项】体型瘦弱者,体弱多病者,瘦弱面白多汗者,均应慎用。



葛根芩连汤

古代的解酒止利方,有清热止泻的功效,适用于以下利、心中烦闷而悸、心下痞、项背强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红、脉滑数或促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葛根40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太阳病……利遂不止,脉促者……喘而汗出者。(34)

【体质要求】大多体格比较壮实,肌肉相对发达厚实,肥胖倾向,唇舌暗红,满面油腻,大便不成形或腹泻,全身困重,尤其以项背强痛不舒为特征。体检多见血糖高、血压高。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多见。

【适用疾病】急性肠炎、痢疾、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心律不齐、颈椎病、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醉酒后。

【加减法】烦躁、头痛、便秘或大便黏臭者,或高血压、出血倾向,或牙周脓肿、牙痛者,加制大黄;糖尿病导致腰腿无力、下肢皮肤变色者,或性功能障碍者,加怀牛膝;心下痞、恶心呕吐者,合半夏泻心汤。

【注意事项】精神倦怠,脉沉缓者慎用。



甘姜苓术汤

古代肾着病专方,适用于以腰重而冷、浮肿、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炙甘草5g,白术15g,干姜20g,茯苓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体质要求】体型肥胖,平素身困体重,腰部多松软、冷重,全身关节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肿便溏,易汗出,分泌物多,清稀不臭。

【适用疾病】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肿、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症、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湿疹、皮炎、肛瘘、遗尿、尿失禁、自汗、盗汗、厌食症等。

【加减法】乏力、颈项腰背酸痛,合葛根汤;浮肿多汗者,合防己黄芪汤;恶寒无汗、关节疼痛者,合麻黄汤;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者,加人参;心功能不全者,加桂枝;腰背关节疼痛严重,并有恶寒、腹泻、四肢厥冷、脉沉者,加附子。

【注意事项】火热型体质慎用。



甘草泻心汤

古代狐惑病的专方,适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制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20g,黄连5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三)

【体质要求】多见唇红、舌红、烦躁、心悸、失眠、脉滑等。

【适用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癣、手足口病、白塞病、红斑狼疮、子宫颈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炎、胃溃疡、精神病等。

【加减法】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压、衄血者,加制大黄;伴有糖尿病头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见大便干结、腹痛、脚挛急者,加白芍。

【注意事项】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6g以上,也有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副作用。



黄连泻心汤

古代治疗热病的常用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适用于以神昏错语、烦躁失眠、心悸、舌红口燥、脉滑数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外台秘要》)

【常用剂量】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原书方证】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

【体质要求】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疮疖,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

【适用疾病】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原发性高血压、脑中风、脑损伤、脑血管性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心动过速、动脉硬化、慢性胆襄炎、更年期综合征、甲亢、失眠、毛囊炎、湿疹、皮炎、脓疱疮、各种真菌感染、性病、疖、丹毒、带状疱疹、结膜炎、鼻疖、痤疮、多汗症、牙周炎、扁平苔藓、白塞病、掌足脓疱病、脂溢性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血友病、倒经、痛经、盆腔炎、子宫颈炎、前列腺炎等。

【加减法】腹胀、呕吐、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出血便秘者,合三黄泻心汤;皮肤发红发干、脱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注意事项】平素精神萎靡、喜热畏冷者,贫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均宜慎用。



黄连阿胶汤

古代的除烦止血方,适用于以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便血、崩漏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黄连5~20g,黄芩15g,白芍15g,阿胶15g,鸡子黄二枚。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去药渣,化入阿胶,稍冷,入鸡蛋黄2个,搅和,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阿胶可以另放黄酒隔水蒸化或放微波炉中融化后,分2~3份搅人汤液中服用。鸡蛋黄可以另服。

【经典方证】心中烦,不得卧。(303)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中等,皮肤白,烦躁身热,失眠多梦,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易出血、质黏稠,多见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溃疡,易关节疼痛。舌质多深红如火呈草莓样,或伴有舌体的糜烂、破溃、裂纹,芒面干而少津,或呈镜面舌或花剥苔,唇红,咽红,脉多细数。

【适用疾病】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伤寒、裁性病后期的失眠、崩漏、便血、尿血、鼻衄、咯血、呕血皮下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牙龈出血、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失眠症、皮肤瘙痒症、银屑病、干性皮肤病、干性湿疹、手掌角化症、掌跖脓疱症、快速性心律失常、糖尿病、脑溢血、高血压、干燥综合征、习惯性流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等。

【加减法】出血,加生地;腹痛拒按,加制大黄;小腹痛,加牡丹皮。

【注意事项】本方黄连的用量较大,煎煮后的药液也相当苦,一般来说,不能长期服用,等症状缓解后,即应减量。嘱咐女性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经期少食生冷,避免受凉,少剧烈运动。



黄芩汤

古代的清热止利方,适用于以腹痛、下利而脉数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黄芩15g,白芍15g,生甘草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172)

【体质要求】肌肉较坚紧,唇红舌红目红,烦躁身热,失眠多梦,或溃疡周边红肿、淋巴结肿大者,或腹痛、腹泻、小便灼热、月经淋漓者,其人黏膜易于充血发炎,如有出血则血色多鲜红而质地黏稠,舌红唇红,脉滑数。

【适用疾病】痢疾、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炎;肛裂、痔疮、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附件炎、月经过多、痛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等。

【加减法】腹痛拒按者,加制大黄;腹泻、烦热者,加黄连;出血多者,加阿胶;呕吐者,加半夏、生姜。

【注意事项】倦怠,脉沉缓者慎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经典配方】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生黄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

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六)

【体质要求】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适用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加减法】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汤;易感冒、易咳喘打喷嚏,多汗者,合玉屏风散;糖尿病肾病等见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泻、浮肿者,合五苓散;眩晕、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症者,合泽泻汤;精神萎靡、极度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高血压、脑梗死、头昏头痛者,加葛根、川芎;胸闷痛、舌暗者,加丹参、川芎。

【注意事项】体瘦、腹胀者慎用。



桔梗汤

古代治疗咽喉病专方,适用于咽痛、咽喉干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桔梗10g,生甘草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咽痛者。(311)

【适用疾病】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喉炎、失音、支气管炎。

【加减法】失音,加半夏;咽痛而不红,加桂枝;扁桃体肿大,加连翘、石膏、柴胡。消瘦、咽喉干燥,加玄参、麦冬。

【注意事项】无咽痛、咽干者慎用。



荆芥连翘汤

近代日本汉方流派一贯堂医学的经验方,是青年人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的调理。

【原书配方】荆芥、连翘、甘草、薄荷、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防风、枳壳(实)各1.5g,柴胡、桔梗、白芷各2g。水煎,每日3服。(矢数道明《新版汉方后世要方解说》)

【常用剂量】荆芥10g,连翘15g,防风10g,柴胡10g,桔梗10g,白芷10g,枳壳10g,生甘草5g,薄荷5g,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原书方证】多用于青年期腺病体质所发的疾病。一般肤色浅黑色,有光泽,手足心多油汗,好发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慢性副鼻窦炎等以及肺结核早期、面部毛囊炎、鼻衄等。其人腹肌和脉象多紧张。

【体质要求】多见于年轻人。形体中等或偏瘦,面色潮红或红黑,或浅黑色,也有白里透红者,一般面有油光,易发痤疮,疮体色红易化脓。目睛充血或多眵,唇红,咽喉充血,舌红;胸胁部有抵抗感或压痛,腹肌较紧张;入冬手足易冷,入夏手心热。多易烦躁、焦虑或抑郁,容易失眠,容易头痛头昏,容易皮肤瘙痒,容易晨僵,容易鼻衄,容易鼻塞流浊涕,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女性多月经周期短,量中等偏多,黏稠有血块,易痛经,易有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炎症。

【适用疾病】痤疮、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毛囊炎、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急慢性中耳炎、虹膜炎、酒齄鼻、急慢性上腭窦化脓、鼻炎、鼻窦炎、鼻疖、急慢性扁桃体炎、脱发、肺结核、恶性淋巴瘤、支气管扩张、肺炎、口腔溃疡、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孕症、丹毒、疖痈、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等。

【注意事项】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使用本方应注意检查肝功能。



理中汤

古代治疗霍乱胸痹等病的常用方,有温中驱寒的功效,适用于以吐利、食不化、心下痞硬、口不干渴、喜唾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常用剂量】党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炙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5)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395)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九)

【体质要求】肤色暗无光泽,精神较萎靡,畏寒,无渴感,唾、涕、尿、胃酸等分泌物清稀量多,腹胀,大便清稀不臭,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脉沉者。

【适用疾病】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小儿多涎、婴幼儿营养不良、小儿腹泻、过敏性鼻炎、口腔炎、前列腺增生症、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炎、盆腔炎、急慢性湿疹、皮炎、支气管扩张、上消化道出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功能性子宫出血症、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加减法】心悸腹痛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口疮、腹泻者,加黄连,名连理汤;全身状况更差,脉微弱,精神萎靡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注意事项】日本汉方家大琢敬节经验,本方用后三四日,可出现浮肿,这是药中病气的好现象,继续服用本方,浮肿可自然消失。若患者担心其浮肿,也可再用五苓散治之。(《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古代的温热性止痛兴奋剂,经典的温经散寒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麻黄10g,细辛10g,附子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301)

【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发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者。

【适用疾病】暴哑失音、感冒发热、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4U1腺病毒肺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肾结石肾绞痛、脑干脑炎、精神分裂症、心动过缓、嗜睡、毒瘾、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月经过期不至、闭经等。

【加减法】精神病,合温胆汤;月经不调、浮肿者,合当归芍药散;腰部沉重,神疲乏力者,合甘姜苓术汤;消瘦、食欲欠佳者,加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可减毒增效;浮肿、贫血貌者,加黄芪;大便溏者,加白术、茯苓。

【注意事项】本方只能用汤剂,不可用粉末。方中麻黄、附子、细辛均有毒性,但经过煎煮以后,其毒性明显减轻。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以后可不用或减少用量。



麻黄汤

古代伤寒病的主方,经典的辛温解表方,有发汗、平喘的功效,适用于以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论》)

【常用剂量】麻黄15g,桂枝10g,生甘草5g,杏仁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

喘而胸满者。(36)

【体质要求】体格健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鼻塞、气喘,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

【适用疾病】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花粉症、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皮癣,鼻炎、闭经、子宫脱垂、尿失禁等。

【加减法】肌肉痛、浮肿者,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银屑病,合桂枝茯苓丸,再加大黄、生石膏、生苡仁。

【注意事项】肌肤白皙、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者,脉弱无力者,平素易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烦躁不安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放化疗期间以及极度消瘦者,均应慎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古代的清热平喘方,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常用剂量】生麻黄15g,杏仁15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

【体质要求】大多身体状况较好,皮肤大多比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口渴,不恶寒,或恶热喜冷饮,其人多痰液,鼻涕黏稠,口干口苦等。

【适用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性肺炎、小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声带水肿、鼻窦炎、鼻塞、鼻咽管不通、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遗尿等。

【加减法】肺部感染者,加连翘、黄芩、山栀;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加大黄;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咽痛痰黏者,加桔梗、半夏。

【注意事项】心源性咳嗽慎用。



麦门冬汤

古代的滋补性降逆剂,适用于以咳逆上气、干呕、食欲不振、咽喉不利而羸瘦者。

【经典配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常用剂量】麦门冬70g,制半夏10g,人参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药3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5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七)

【体质要求】多形体羸瘦而皮肤干枯,营养不良;多伴有进食困难、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大便多干结。

【适用疾病】慢性咽喉炎、百日咳、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肺不张、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肌萎缩、肌营养不良、帕金森病、老年性肌肉萎缩、肺癌、恶性肿瘤中晚期等。

【加减法】咽喉黏痰感者,合半夏厚朴汤;咽喉干痛者,合桔梗汤;汗出而渴、舌面干、脉或洪或大者,加生石膏;皮肤枯、涩、痒或出血者,加生地、阿胶;心悸、气短、舌淡者,加桂枝;悸动者,加龙骨、牡蛎。

【注意事项】体格壮实、面色红润者慎用。



排脓汤

古代外科疮痈病方,现代的排痰剂,主治以痰黏稠难咯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枳实2g,芍药2g,桔梗1g,按以上比例研细粉服用。

【煎服法】古代采用一枚蛋黄粉与之混合后,用米汤送服。现代也可用米粥或酸奶调服。或用开水泡服当茶饮。每次3~6g,每日3次。

【适用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

【注意事项】贫血、食欲不振者慎用。



四逆散

古代治疗四肢冷的专方,经典的理气方,能缓解除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躯体症状,适用于以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可将上药研细末,米粥或酸奶或红酒等调服,每服5g,日2次。

【经典方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318)

【体质要求】体型中等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表隋淡漠,情绪低落,主诉多,舌苔多薄白,舌质正常,四肢冷,月经前大多乳房胀痛,上腹部及两胁下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

【适用疾病】慢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胆囊炎、低血压、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膀胱炎、急迫性尿失禁、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闭经、小儿腹痛等。

【加减法】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半夏厚朴汤;泌尿道结石有积水疼痛者,或泌尿系统感染伴有尿频、尿痛、血尿者,合猪苓汤;顽固性的头痛、失眠、胸痛、呃逆、磨牙、便秘、舌紫暗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桔梗、生地,名血府逐瘀汤。

【注意事项】面色咣白、精神萎靡、脉沉者慎用。



四逆汤

古代霍乱病急救方,经典的回阳救逆剂,适用于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经典配方】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论》)

【常用剂量】制附子15g,炙甘草10g,干姜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先煎附子30分钟,再人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91)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92)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324)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372)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389)

【体质要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适用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低血压、晕厥、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炎肝硬、慢性胃炎、胃溃疡、霍乱、急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病、顽固性头痛、前列腺炎、甲状腺机能低下、重症肌无力、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闭经、阳虚发热、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阳痿、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

【加减法】大吐、大泻、大汗及大出血者,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出血或心下痞复恶寒、疲倦、面色发暗者,合三黄泻心汤。

【注意事项】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者,慎用本方。附子有毒,煎煮时间要长。



薯蓣丸

古代的强壮剂、理虚方,适用于以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经典配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山药30g,当归10g,桂枝10g,神曲10g,熟地10g,大豆黄卷10g,炙甘草6g,生晒参10g,川芎10g,白芍10g,白术10g,麦门冬15g,杏仁10g,柴胡10g,桔梗10g,茯苓10g,阿胶10g,干姜10g,白蔹10g,防风10g,大枣30g。

【煎服法】以水15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400ml;再加水800ml左右,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又取汤液200ml,与前次的400ml混合,得汤液600ml,分4次2日温服。也可按原书剂量做成蜜丸或膏滋药长期服用。

【经典方证】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六)

【体质要求】体形消瘦干枯,贫血貌,疲惫乏力,头晕眼花;多伴有低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容易感冒,大便易不成形者。脉细弱,舌淡嫩。多见于高龄老人,肿瘤手术化疗以后、胃切除后、肺功能低下、大出血以后、极度营养不良者。

【适用疾病】恶性肿瘤手术放疗后、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慢性胃肠病、结核病、肺结核、肺癌、矽肺、肺气肿、肌肉萎缩、高龄老人营养不良、老年性痴呆等。

【注意事项】本药作用较缓,可做成丸药用于慢性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芍药甘草汤

古代的解痉止痛方,适用于各种肌肉的痉挛性疾病及以脚挛急、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白芍或赤芍30g,炙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脚挛急。(29)

胫尚微拘急。(30)

【体质要求】患者易于腹痛,易于便秘,易于肌肉痉挛。其体型胖瘦皆有,但多肌肉坚紧,尤其是腹壁肌肉比较紧张。

【适用疾病】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肠粘连、习惯性便秘、胆绞痛、肾绞痛、支气管哮喘、痛经、糖尿病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足跟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牙痛、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腹痛、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书写震颤症、阴茎异常勃起(强中)、阳痿、缩阴症、阴道痉挛、习惯性便秘、肛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

【加减法】腹痛便血者,加黄芩;腹时冷痛者,加肉桂、干姜;四肢冷、胸胁苦满、腹胀者,加柴胡、枳壳;泌尿道结石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者,加柴胡、当归、枳实、川芎、牛膝等;腰扭伤,疼痛剧烈者,加麻黄、桂枝、细辛。

【注意事项】肌肉松软者、大便不成形而无腹痛者应慎用。



酸枣仁汤

古代的除烦助眠方,适用于以精神恍惚、多疑虑、睡眠不安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酸枣仁30g,炙甘草5g,知母10g,茯苓10g,川芎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虚劳,虚烦不得眠。(六)

【体质要求】形体消瘦,皮肤于枯,指甲、唇口苍白,容易疲劳。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精神恍惚,不定愁诉,可有轻度焦虑或抑郁。以中老年妇女多见。

【适用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疑病症、梦游、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嗜睡症、神经衰弱、冠心病、心绞痛、偏头痛等。

【加减法】多梦惊悸眩晕,合温胆汤;腹胀、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胸闷、心悸、乏力者,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烦热甚者,加山栀、连翘、黄芩等。

【注意事项】酸枣仁、知母有缓下作用,有腹泻或大便溏者应减量使用。



肾气丸

古代的理虚方,经典的老年病用方,有温阳利水强壮等功效。适用于以腰痛膝软、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调理。

【经典配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生地黄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丹皮15g,茯苓15g,肉桂5g,制附子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可按原书做成丸药。

【经典方证】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六)

短气有微饮。(十二)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十三)

妇人病……转胞,不得溺。(二十二)

脚气上人,少腹不仁。(五)

【体质要求】中老年人多见。神情倦怠,易疲劳,肌肤较松软,腰膝酸软、下半身尤其下肢常感寒冷,或有浮肿,时常出现烦热感。小腹部松软无力或拘急不适感。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白内障、前列腺肥大等。

【适用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尿崩症、阿狄森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括约肌麻痹、神经性尿频、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产后水肿或尿闭、术后尿失禁、脊髓性尿潴留、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或糖尿病性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浑浊、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角膜炎、眼睑抽搐症、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梅尼埃综合征、神经性耳鸣、耳聋、复发性口腔溃疡、齿痛、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苔藓样皮炎、阴门瘙痒症、黑变病、阳痿、遗精、早泄、不育、不孕、带下病等。

【加减法】口渴、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气短、自汗,合并糖尿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腰痛、下肢浮肿者,加怀牛膝、车前子,名济生肾气丸。

【注意事项】形体壮实,脸色暗红而有油光,脉滑数者慎用,误用本方可有皮疹、恶心、腹痛等副作用。



生脉散

古代的暑天保健用方,适用于以脉弱、多汗、气短、头昏眼花为特征的疾病。

【原书配方】人参五分,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七粒,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常用剂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原书方证】中暑。(《内外伤辨惑论》)

【体质要求】其人精神萎靡,憔悴疲惫,汗出多,气喘吁吁,头昏眼花,心悸胸闷,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脉虚弱,舌质嫩红。

【适用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冠心病、心肌炎、发热性疾病后期体质虚弱、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神经衰弱、日射病、高原病、多汗症、高龄老人的食欲不振等,还可用于运动员以及从事航天、潜水、多汗症、高温作业人员的保健。

【加减法】心悸,加桂枝、甘草;气喘多汗,加龙骨、牡蛎、山萸肉。

【实验研究】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微循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机体耐缺氧、耐应激、抗感染、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肝细胞修复等。



桃核承气汤

古代蓄血病的专方,经典的泻下逐瘀方,适用于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论》)

【常用剂量】桃仁15g,制大黄15g,桂枝15g,炙甘草5g,芒硝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冲入芒硝,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106)

【体质要求】面色有光泽,面颊偏红。腹部充实,下腹部紧张,两少腹压痛,特别是左下腹部可触及索状物,并有抵抗与压痛。精神不安定、烦躁者,常伴有便秘、小便频数、脉实有力等症。

【适用疾病】猩红热、肠伤寒、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双相情感障碍、脑震荡后遗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脑溢血、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炎、脑膜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痤疮、湿疹、痔疮、痢疾、跌打损伤、吐血、咯血、衄血、结膜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尿血、尿道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

【加减法】双相情感障碍,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者慎用。



温胆汤

古代的壮胆方,适用于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等为特征的疾病。

【原书配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常用剂量】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干姜5g,红枣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原书方证】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卷九)

心胆虚怯,遇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卷十)

【体质要求】多为中青年,体型中等偏胖,营养状况好,面部皮肤比较油腻。主诉较多,自觉症状严重,多诉说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尤其是多噩梦,易惊,恐惧感;患者多有白大衣性高血压、恐高、晕车等。

【适用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心律不齐、性功能障碍、产后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神经症,假性近视、弱视,小脑萎缩,精神分裂症、幻听,白大衣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神经症、肥胖症、癫痫、偏头痛、帕金森病、抽动症、梅尼埃综合征、口臭、舌痛、小儿单纯性肥胖、小儿厌食、小儿癫痫等。

【加减法】腹胀、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焦虑及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精神恍惚、百般无奈而脉不滑、舌不红者,合酸枣仁汤;胸闷烦躁、失眠、心律快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嗜睡、脉缓、乏力者,加麻黄;头痛、眩晕、抽动,加天麻;肌肉痉挛、抽搐,加全蝎、蜈蚣。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多需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延误病情。



温经汤

古代的女科专方,经典的调经方与美容方,适用于以羸瘦、唇口干燥、手掌干枯、少腹不适、腹泻为特征的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以及瘦弱干枯女性的体质调理。

【经典配方】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吴茱萸5g,当归10g,J11芎10g,白芍10g,人参10g或党参15g,桂枝10g,阿胶10g,生姜10g,牡丹皮10g,炙甘草10g,制半夏10g,麦门冬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化入阿胶,分2~3次温服。或加入红枣、桂圆肉等熬成膏滋长期服用。

【经典方证】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二十二)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体质要求】体型中等或偏瘦或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口唇干燥干瘪而不红润,或疼痛或热感。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有拘急、疼痛或腹胀感。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响,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疼痛或发热感。小腿皮肤干燥,无毛。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或多或少,色淡或黑色。或有痛经,或难以怀孕,或易于流产。阴道干涩或外阴皮肤干燥或瘙痒,白带少。性欲低下,容易疲劳,容易腰痛膝软、容易头痛、容易午后面部或身体有发热感,容易失眠、烦躁等。大多有产后大出血、过度生育或流产、或过早作子宫切除,或长期腹泻、或久病、或营养不良、或绝经年老等既往史。

【适用疾病】虚寒性痛经、不孕、闭经、月经不调,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萎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老年性阴道类、老年阴道下血、更年期综合征、产后体弱、习惯性流产、不明原因腹泻、血管神经性头痛、睡眠障碍、十二指肠溃疡、心悸、失眠、舌痛、脱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指掌角皮症、手足皲裂、荨麻疹、黄褐斑等。

【加减法】出血者,加生地黄;大便干结、皮肤如鳞甲者,加桃仁;闭经、基础体温低,可加鹿角胶、制附子;为使药味可口,可加大枣。

【注意事项】体形肥满壮实,营养状态好,面色红润者慎用。不孕症患者服用本方至妊娠后应停服。湿盛胸腹胀满及呕吐者,不宜长期服用。服用本方的同时要多食用猪蹄、鸡爪、牛筋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五苓散

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猪苓20g,泽泻30g,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打成散,每服5g,日2次。

【经典方证】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

伤寒汗出而渴者。(73)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十三)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十二)

【体质要求】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或胖有齿痕。

【适用疾病】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输尿管结石、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夜尿增多、多尿症、尿崩症、遗尿、小儿多饮症、糖尿病、周期性ACTH及ADH分泌过多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肾功能不全、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贫血、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视网膜水肿、肾积水、青光眼、内耳迷路水肿、血管性水肿、胃潴留、关节腔积液、羊水过多、急性单纯性胃炎、感冒呕吐、幽门梗阻(不完全)或幽门黏膜水肿、酒后呕吐、食物中毒性呕吐、误食毒品、小儿自家中毒症、小儿腹泻、妊娠呕吐、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饮酒后腹泻、梅尼埃综合征、中暑、癫痫、一氧化碳中毒症、眼睛屈光不良、假性近视、晕动病、偏头痛、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醉酒头痛、脑膜炎头痛、青光眼头痛、颅内肿瘤、肺癌、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恶性淋巴瘤、卡他性结膜炎、角膜炎、夜盲症、急性泪囊炎、外耳湿疹、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带状疱疹、湿疹、玫瑰糠疹、多汗症、脱发等。

【加减法】低热、淋巴结肿大、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腹胀、嗳气、咽喉异物感、舌苔厚腻,合半夏厚朴汤;月经不调、腹痛,合当归芍药散;面黄、乏力多汗、多食易饥饿、腹软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精神萎靡、脉沉或肝硬化腹水、肾病水肿者,合真武汤;多汗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风散;暑天多汗、头痛烦渴、小便涩者,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名桂苓甘露饮;头痛、颈项、肩背不适、或血压高、嗜酒者,加葛根;腰腿疼痛、血压高者,加怀牛膝;黄疸或胆红素偏高、出黄汗者,加茵陈;眼病、小便不利,加车前子。

【注意事项】对本方过敏者慎用。本方虽有纠正脱水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脱水及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能单纯依靠本方,须结合补液等其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措施。



五积散

古代治疗五积病的专方,以治气、血、痰、饮、食五积之意而名,有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等功效,适用于以恶寒无汗、身痛、呕吐、腹胀以及月、经不调为特征的疾病和寒湿体质调理。

【原书配方】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各三两,陈皮、枳壳、麻黄各六两,苍术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十二两,厚朴四两。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人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人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和剂局方》)

【常用剂量】白芷10g,川芎6g,炙甘草3g,当归10g,茯苓10g,肉桂6g,白芍12g,制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麻黄6g,苍术10g,干姜6g,桔梗6g,川朴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按原书做成散剂。

【原书方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体质要求】多体型肥胖,面色黄暗,精神萎靡,恶寒不易出汗,皮肤多干燥粗糙,关节肌肉常有疼痛;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易浮肿,易头目昏眩,易腹泻;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适用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风湿病、脚气、中风、扭伤、寒湿感冒、冷症、甲减、肥胖症、闭经、月经后期、寒湿带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本方偏温燥,形体消瘦、心烦口渴、唇舌暗红者慎用。



吴茱萸汤

古代的温热性止吐止痛剂.主治以腹痛、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而手足厥逆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吴茱萸10g,人参10g或党参12g,生姜2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食谷欲呕。(243)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

呕而胸满者。(十七)

【体质要求】患者体力比较低下,四肢常冷,易生冻疮,易肩凝,易恶心呕吐,易头痛,心窝部常有膨满痞塞感,多伴有振水声者。

【适用疾病】神经性呕吐、妊娠恶阻、食管癌、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瘢痕性幽门梗阻、更年期顽固性呕吐、高血压脑病、颅内压增高性头痛、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神经性头痛、习惯性头痛、颅内血肿、顽固性头痛;高血压病、梅尼埃综合征、视疲劳症、角膜溃疡、急性结膜炎、急性充血型青光眼、急性视神经乳头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癫痫等。

【加减法】吐水、眩晕,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头痛头晕、胃部胀满,有振水声者,合苓桂术甘汤。

【注意事项】吴茱萸有毒,大剂量使用要慎重,而且煎煮时间要长。



小柴胡汤

古代的退热抗炎剂,经典的和解方,是治疗发热性疾病处在迁延期的常用方,适用于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柴胡15g,黄芩10g,制半夏10g,人参10g或党参12g,生甘草6g,干姜6g,红枣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感冒发烧者,可根据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易过大。

【经典方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96)

胸满胁痛者。(37)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97)

妇人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144)

呕而发热者。(379)

诸黄,腹痛而呕者。(十五)

产妇喜汗出者……大便坚,呕不能食。(二十一)

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若烦热,头痛者。(二十一)

【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胸胁部苦闷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结核、疟疾、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肾盂肾炎、产后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角膜炎、腮腺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扁平疣、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手足口病、湿疹、荨麻疹、异位性皮炎、硬皮病、过敏性鼻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恶性淋巴瘤、耳鸣耳聋、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窦炎、口唇炎、口腔扁平苔癣、肺癌、肿瘤化疗手术以后的调理、甲状腺炎、甲亢和甲减、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子宫颈炎、小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哮喘、小儿发热、营养不良等。

【加减法】发烧迁延不愈,肩背关节疼痛者,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咳嗽痰黏,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合小陷胸汤,名柴陷汤;胸闷胁痛、咽喉或食道有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或支气管炎、哮喘等,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尿量减少、浮肿、E1渴,或肿瘤放化疗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患者,合五苓散,名柴苓汤;面色发黄,易浮肿,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或腹泻者,多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多肌痛等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合当归芍药散;烦热而关节疼痛者,加栀子柏皮汤;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细胞增多者,加连翘;咳喘病迁延不愈,咯少量白黏痰者,加干姜、五味子;咽喉疼痛,加桔梗;胶原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致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或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白芍;烦热而心下痞,下利,加黄连;身痒、皮肤过敏,加荆芥、防风。

【注意事项】日本曾报道小柴胡汤导致肝损害及间质性肺炎,建议服用三个月后检查肝功能。



小建中汤

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金匮要略》在本方中甘草为三两。(《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桂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将饴糖溶人药液,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腹中急痛。(100)

心中悸而烦者。(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六)

妇人腹中痛。(二十二)

【体质要求】体型多消瘦,皮肤白润,纹理较细腻,或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因过度消耗精力体力,而表现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易出汗、烦热、肢体酸痛等。腹直肌痉挛,显现于浅表,腹壁扁平菲薄,呈绷紧状态,但按之软而无抵抗感,内无硬物、包块等。在脐周围向腹底按压,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舌质柔嫩。

【适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过敏性紫癜、痛经、便秘、慢性肝炎、免疫性肝病、肝硬化,低血压症、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贫血、小儿尿频及遗尿、小儿头痛、小儿腹痛、婴幼儿营养不良、婴幼儿便秘等。也可用于虚弱儿童改善体质。

【加减法】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貌,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消瘦憔悴女孩的痛经、小儿肠痉挛以及产后调理,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出血多,加生地黄、阿胶;疼痛剧烈,加川芎。

【注意事项】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小青龙汤

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的专方,有散寒化饮的功效,适用于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生麻黄10g,桂枝10g或肉桂6g,细辛10g,干姜10g,生甘草10g,白芍10g,五味子10g,姜半夏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

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

妇人吐涎沫。(二十二)

【体质要求】面色多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口不干渴,畏寒,痰液水样量多。

【适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肺炎、花粉症、过敏性鼻炎、鼾病、鼻塞、病毒性结膜炎、泪道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等。

【加减法】烦躁、口干,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体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茯苓、山萸肉;支气管哮喘慢性期,见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者,加玉屏风散;长期服用激素,面色灰暗者,加附子、龙骨、牡蛎、山萸肉、鹿角胶。

【注意事项】心功能不全者去麻黄。



小陷胸汤

古代结胸病的专方,有清热化痰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以胸腹痛、痰黄黏稠、便秘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黄连5g,半夏15g,全瓜蒌5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138)

【体质要求】患者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黏腻不易咳出或便秘;腹部、胸胁部痞胀,特别是心下按之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适用疾病】胆囊炎、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急性食道炎、反流性食道炎、感冒、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自发性气胸、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眩晕症、头痛、失眠、惊风、小儿厌食、麻疹、胃神经官能症、乳房病等。

【加减法】呕恶,加竹茹、生姜;痰稠胶固,加桔梗;胸痛,加枳实、枳壳;胸胁痛甚,合四逆散;口苦、寒热往来,合小柴胡汤,名柴陷汤;呼吸道疾病多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或三拗汤合用;冠心病、心绞痛时则多加瓜蒌、薤白、川芎。

【注意事项】便溏、舌淡者慎用。



泻心汤

经典的止血方,有清热泻火、除痞、通便等功效,适用于以出血、心烦悸、心下痞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现代改用水煎煮,日分三次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大黄10g,黄连5g,黄芩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次温服。也可用沸水泡服。

【经典方证】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十六)

心下即痞。(二十二)

【体质要求】体型壮实,面色潮红而有油光,腹部充实有力,头痛头昏,易于鼻衄,或上腹部不适,大便于结或便秘,舌质暗红。体检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高者。

【适用疾病】咯血、吐血、衄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肠出血、血尿、牙龈出血、脑溢血、支气管扩张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肠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脑炎、麻疹、斑疹伤寒、猩红热、头面部的疖肿、结膜炎、扁桃腺脓肿、鼻疖、口臭、牙周炎、牙周脓肿、毛囊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律不齐、脑卒中、脑梗死、精神分裂症、失眠、焦躁症、抑郁症、癫痫、癔症、三叉神经痛等。

【加减法】上腹部不适疼痛者,合大柴胡汤;烦躁、神昏、舌红苔黄腻,合黄连解毒汤,再加连翘;心下痞、呕吐、肠鸣,合半夏泻心汤;高血压、颈项强痛,合葛根芩连汤;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加栀子、连翘、石膏、蔓荆子、防风、荆芥穗、白芷、菊花、薄荷、桔梗、川芎、旋覆花、甘草等,名黄连上清丸。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消瘦、贫血、脉弱者慎用。妊娠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此方时,须停止哺乳。本方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结膜充血、头晕等。



茵陈蒿汤

古代谷疸阳黄病的专方,适用于以身黄鲜明如橘子色、寒热不食、小便色黄短少、腹满、舌红苔黄腻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蒿,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茵陈蒿30g,栀子15g,制大黄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260)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十五)

【体质要求】身目黄染色鲜明、黄红隐隐、色如橘皮,兼有身热便结、口干烦躁、舌红脉数等热象。

【适用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新生儿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钩端螺旋体病、肝损伤性黄疸、过敏性皮炎、牛皮癣、银屑病、荨麻疹、蚕豆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小儿胆汁黏稠症、胆石症、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

【加减法】黄疸、身热、皮肤痒,合栀子柏皮汤;胆道感染,腹痛腹胀,合大柴胡汤;胆囊炎或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合小柴胡汤。

【注意事项】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贫血、食欲不振、舌暗胖不红、容易腹泻、脉缓、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玉屏风散

古代的固表止汗方,主治以疲劳、自汗、恶风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

【常用剂量】黄芪15g,白术20g,防风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研为散剂。

【原书方证】自汗。

【体质要求】面色黄,缺乏光泽,浮肿貌。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食欲好但依然乏力,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适用疾病】血液病、肿瘤化疗放疗以后、手术后的汗出异常、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过敏性咳嗽、儿童及老年人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小儿结核病、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小儿厌食症、儿童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急慢性肾炎、单纯性肾病综合征、非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多汗症、经行痹痛、女性免疫性不孕症、习惯性流产、产后身痛、老年性阴道炎、面肌痉挛症、面神经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扁平疣、肠菌群失调性腹泻、慢性泄泻、老年带状疱疹、手脚掌皮肤皲裂、多汗症等。

【加减法】儿童、老人体质虚弱,易自汗恶风,稍感风寒便鼻塞流涕者,合桂枝汤;腰背四肢关节疼痛、年老浮肿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身重体胖、易汗出、下肢浮肿,合防己黄芪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萎靡,腹胀、腹水者,合真武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咳声重浊、面黄而浮肿者,加麻黄。

【注意事项】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



炙甘草汤

古代的止血强心强壮剂和急症用方,经典的滋阴方,适用于以羸瘦肤枯、贫血、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炀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炙甘草10g,人参10g或党参15g,麦门冬15g,生地黄15g,阿胶10g,肉桂5g,生姜15g或干姜5g,火麻仁10g或甘杞子15g,红枣30g。

【煎服法】以水1500ml,加入黄酒或米酒5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300ml,化人阿胶,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

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六)

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七)

【体质要求】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患者精神萎靡,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

【适用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肿瘤恶液质、肺癌、低血压、各种出血性疾病、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便秘、失眠、口腔溃疡、老年性皮肤瘙痒、崩漏、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阴道炎、高龄老人营养不良等。

【加减法】心悸、动则气促,加龙骨、牡蛎;食欲减退,加山药、砂仁;消瘦乏力,加天冬;恶心呕吐,加制半夏。

【注意事项】食欲不振者宜减少服药量,一剂药服用2~3天。



枳实芍药散

古代的止痛解痉剂,适用于以腹痛腹胀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以麦粥下之。(《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枳壳30g,白芍3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以研成细末用米粥或蜂蜜调服,每次5g,每日2~3次。

【经典方证】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二十一)

【体质要求】患者自觉胀痛,腹部肌肉紧张,按压疼痛,往往伴有便秘、呕吐、不能进食、舌苔厚等。

【适用疾病】肠痉挛、胆绞痛、支气管痉挛、习惯性便秘、痛经等。

【注意事项】精神萎靡、贫血者慎用。



猪苓汤

古代的治淋专方,可通治泌尿道感染,适用于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窘迫、尿失禁等一系列尿路刺激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5g,滑石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化入阿胶,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223)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319)

【适用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淋病、肾结核、急慢性肾盂肾炎、乳糜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积水、肾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多囊肾、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加减法】尿路感染伴发热,合小柴胡汤;尿路结石、腹痛腰痛,合四逆散;小便赤、脚癣、湿疹、女性盆腔炎、阴道炎,加连翘、栀子、黄柏。



真武汤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茯苓20g,白芍或赤芍20g,生姜15g或干姜10g,白术15g,制附子15g。

【煎服法】以水1500ml先煎附子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物,煮沸后再煎40分钟后,得汤药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潤动,振振欲僻地者。(82)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316)

【体质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舌胖大苔滑。或浮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倒等。舌胖大苔滑,齿痕。脉沉无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症,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适用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低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梅尼埃综合征、肝硬化腹水、胃下垂的胃液潴留、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的盆腔积液、带下过多、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积液、肾盂积水、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高血压病、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后眩晕、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震荡后遗症、老年性震颤、摆头运动症、肌束颤动症、大量氯丙嗪所致的椎体外系症状、面肌痉挛、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导致的手抖、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三叉神经痛等。

【加减法】口渴、小便不利、浮肿,合五苓散;自汗,合并糖尿病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腰痛、下肢浮肿,合济生肾气丸;甲减、腹胀、畏寒,加麻黄、甘草。

【注意事项】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



栀子柏皮汤

古代伤寒发黄病的专方,有清利湿热的功效,适用于身热烦躁、目赤红肿、或分泌物多而发黄的疾病。

【经典配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栀子15g,甘草5g,黄柏1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伤寒身黄,发热。(261)

【适用疾病】湿疹、皮炎、脓疱疮、毛囊炎、真菌感染、性病、疖、丹毒、急性肝炎、胆道感染、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睑缘炎、虹膜炎、鼻窦炎、慢性鼻炎、中耳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多汗症、前列腺炎等。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面有油光,多汗易汗,身热,烦躁。或黄疸,或黄汗,或尿黄,或分泌物发黄,或皮肤瘙痒、发红、流黄水,或身体发热,或关节红肿热痛者。女性多有黄带淋漓,男性脚气多汗。舌苔黄腻。

【加减法】皮肤瘙痒流水,合麻黄、杏仁、苡仁、生石膏、连翘;肝病发黄或胆道感染发黄,合大柴胡汤、茵陈蒿汤;黄带淋漓或尿频、尿急、尿痛者,合猪苓汤。

【注意事项】此方可煎汤外洗。



栀子厚朴汤

古代的理气除烦方,适用于以烦热、胸闷、腹胀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山栀子15g,川朴15g,枳壳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

【适用疾病】急性食道黏膜损伤、食道炎、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焦虑症、抑郁症、神经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胆囊炎、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鼻出血、舌痛、多汗症、麻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新生儿黄疸、小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小儿厌食等。

【加减法】食道炎、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胸闷气喘,但痰不多,或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发作时患者常常焦躁不安,舌红唇红、咽喉充血者,合半夏厚朴汤,或合大柴胡汤;焦虑、睡眠障碍、心境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等,合半夏厚朴汤,或合温胆汤,或合黄连解毒汤;以黄疸为特征的疾病,如胆囊炎、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新生儿黄疸等,合茵陈蒿汤。

【注意事项】山栀子久服易导致眼圈发黑或面色发青,停服后可以消退。有报道称,中药栀子内服出现荨麻疹或粟粒样丘疹过敏反应。



竹叶石膏汤

古代热病后期的调理方,有清热养阴的功效,适用于发热性疾病以及羸瘦之人的长期低热、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

【经典配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竹叶15g,生石膏30g,制半夏10g,麦门冬30g,西洋参10g或生晒参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药3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397)

【体质要求】消瘦和虚弱,语言低微,前人常用“虚羸少气”、“骨瘦如柴”、“形瘦骨立”等来描述。或干咳,或气喘,或干呕,或呃逆,或盗汗,大多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烦躁口渴等。舌多嫩红少苔,脉象细软无力。

【适用疾病】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低热、急性脊髓炎、小儿夏季厌食低热、瘦弱体质的肺炎、瘦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肿瘤放疗化疗后的低热口干及舌燥、多汗症等。

【加减法】肿瘤后消瘦贫血,合炙甘草汤;出血,加阿胶、地黄。

【注意事项】舌淡,大便不成形者慎用。



八味解郁汤

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四肢冷、咽喉异物感、脉弦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姜制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大多中等或偏瘦,脸色偏黄而缺乏正常的光泽,大多血压偏低,生性敏感,办事谨慎,平时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怕风冷,忌口讲究,但症状甚多,易恶心呕吐,如刷牙或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易于晕车等。易胸闷不舒,手足常冷,咽喉异物感,容易腹胀腹痛,矢气后方觉舒适。小腿容易抽筋,大便或干或稀不定,或头痛,或身痛而无定处。女性有乳腺小叶增生或经前乳胀、痛经等。舌质淡润,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舌苔白而不厚。易失眠、焦虑、多疑、恐惧、易惊、忧虑、抑郁、疼痛等,症状多随隋绪的影响。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癫痫、抑郁症、震颤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妇人痛经、慢性尿路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食管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泌尿系结石、白癜风等。

【加减法】心烦意乱、胸中窒闷不适者,加山栀子;舌暗淡润、气上冲者,加肉桂。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导。



八味除烦汤

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胸闷、烦躁、腹胀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山栀子15g,黄芩10g,连翘15g,枳壳15g,制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多面容滋润,唇舌多红。主诉以失眠、胸闷、腹胀为多。易急躁、焦虑、多疑多虑、易惊恐等。易烘热汗出,常有夜汗;易恶心呕吐,易心慌心悸,易头胀痛,易咽喉肿痛,易小便涩痛,或有鼻衄。女性可有痛经等。脉多滑数。

【适用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妇人痛经、痤疮、咽喉炎、扁桃体炎、食管炎、急慢性胃肠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舌痛症、小儿厌食、小儿过敏性紫癜等。

【加减法】尿急尿痛、小便色黄,加六一散;咽痛,加桔梗、甘草。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导。山栀子、黄连等含有色素,多服后可能导致眼圈发黑,停药后即可好转。



八味活血汤

心身疾病的常用方,适用于以面色发青、胸痛、头痛、四肢冷、舌暗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柴胡15g,白芍或赤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面色发青或发暗,肌肉坚紧,常胸闷不适,容易顽固性痉挛性疼痛,特别是胸痛,或头痛,或腹胀痛,或腰痛等。女性患者常有经前乳房胀痛,两胁下按压有疼痛感,痛经,黄褐斑等。患者常睡眠障碍,常失眠、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大便多干结,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使用常规方法无效而无憔悴萎靡之态。辅助检查有心电图ST段改变,血脂、血黏度增高,甲皱微循环障碍,肝掌,视网膜静脉阻塞、呈紫暗色等异常改变。

【适用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头痛、外伤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癫痫、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胃神经症、胃溃疡、肠痉挛、黏连性肠梗阻、顽固性呃逆、磨牙、神经性呕吐、顽固性失眠、神经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肿大、脑梗死、皮肤病、黄褐斑、动脉炎、静脉炎、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加减法】痤疮、脸红、脱发、腰酸、痛经、下肢皮肤干燥者,加怀牛膝,合桂枝茯苓丸;咽喉异物感、胸闷腹胀,合半夏厚朴汤。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腹泻者当慎用。如错用本方,会出现疲劳乏力感。



八味通阳汤

消化道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常用方,适用于腹泻、分泌物多、小便少、浮肿的患者。

【处方】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厚朴、苏梗、姜半夏。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适用疾病】胃肠型感冒、肠炎、湿疹、皮炎、脂肪肝、痛风、眩晕症。

【体质要求】浮肿貌,皮肤湿润多汗,大便不成形,腹胀,恶心呕吐,多唾液。

【加减法】口水多,腹泻,加干姜;下肢浮肿,加怀牛膝、防己;湿疹皮炎,加生苡仁。



四味健步汤

血管保护剂,适用于下肢周围血管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

【处方】赤芍30g,石斛30g,怀牛膝30g,丹参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适用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症眼底病变、下肢静脉血栓、丹毒、下肢骨折等引起的腰痛无力、下肢疼痛、麻木、抽筋、浮肿等。

【加减法】形体消瘦、腿抽筋、大便干结者,合芍药甘草汤;形体肥胖、腹软、四肢麻木、多汗而浮肿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下肢皮肤干燥如蛇皮,血栓形成者,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事项】本方为活血化瘀方,主治以腰部以及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生疾病。无瘀血者慎用。



止痉散

止痉止痛剂,适用于各种抽动类的疾病。

【处方】制半夏:天麻:蜈蚣:全蝎=2:2:1:1

【煎服法】打粉,装胶囊,每次3g,每日2次。

【适用疾病】癫痫、面肌痉挛、小儿脑瘫、小儿多动症、小儿癫痫、脑胶质细胞瘤等以抽动为特征的疾病。

【加减法】癫痫、脑胶质细胞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面肌痉挛,合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儿多动症、脑瘫,合温胆汤。

【注意事项】蜈蚣、全蝎为虫类药,如引起过敏反应时,当停用。



更年方

更年期调理方,适用于阳虚型体质。

【处方】制附子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5g,龙骨15g,牡蛎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生姜15g,红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适用疾病】甲减、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稀少或闭经、舌痛等。

【体质要求】更年期女性患者,面色黄暗,精神萎靡,易疲倦,心慌,多汗,睡眠障碍,脉沉者。

【加减法】头晕、浮肿者,合真武汤;月经不调,面目及下肢浮肿、便秘,合当归芍药散;面黄、浮肿、恶寒、无汗、易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甘草汤。

【注意事项】满面红光、脉浮滑者慎用。



生血汤

血液病用方。

【处方】白芍15g,甘草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枸杞子15g,山药15g,阿胶10g,生地15g,麦冬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化人阿胶,分2~3次温服。

【适用疾病】肿瘤放化疗以后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者。

【体质要求】其人多体瘦疲乏、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脉细数。



退热汤

辛凉性退热发汗方,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汗出而热不退者。

【处方】柴胡40g,黄芩15g,生甘草10g,连翘50g。

【煎服法】以水15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约600ml,每次服150ml,每3小时1次。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的持续发热,汗出而不畅,面红身热,或咽喉痛,或咳嗽,或头痛等。

【注意事项】如汗出热退即可停服。如服药3次,仍然不得大汗,则应改方。



桂苓加大黄牛膝方

桂枝茯苓丸加味方,适用于烦躁不安、身体下部瘀血者。

【处方】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怀牛膝15g,制大黄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适用疾病】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腺肌症、痛经、经期过长、盆腔炎、便秘、肛裂、痔疮、前列腺增生、眼睑板腺囊肿、痤疮、牙痛、牙龈出血、肾功能不全等。

【体质要求】见桂枝茯苓丸条。



经方汤液煎煮法

经方最常用的剂型,是汤液,也称为汤剂。汤剂的特点是便于吸收,取效快,急性病和发热性疾病一般宜用汤剂。

汤剂煎煮的容器: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陶土瓶),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20分钟,这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的温水浸泡,但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使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药材浸泡后,再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煎药的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我们推荐的加水量公式:加水量(ml)=680+1.8×药材重量(g)+需要得到的汤液量(ml)。

煎煮方法:文火煎煮,沸腾后30~40分钟为宜。目前常用的有两种煎煮方法:第一种是古典的煎法,即只煎煮1次,加水后小火煮沸,然后再煎煮30~40分钟,滤出药液,分2~3次服用。这种煎煮法适合于治疗急性病和重病的药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理中汤等。第二种是后世的煎法,即煎煮2次,第一次煎应在30分钟左右,滤出药液后,加水再煎15分钟左右,滤出药液,把两次的药汁混合均匀,分2~3次服用。这种煎煮法适合于一些滋补性的药方,如炙甘草汤、温经汤等。

服用法:急性病宜空腹服,慢性病宜在两餐之间服;实证宜饭前服,虚证宜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发汗药宜饭后服。急性病每日3次以上,慢性病每日2次,也有1次或隔日或隔周服用的。



经方用量原则及折算法

经方的用量十分复杂,难以统一。其基本原则是:急性病及重症者量宜大,慢性病量宜小;体质强健者量宜大,体弱者量宜小;应重视经方的比例,即相对剂量,也就是药量的比例,但不拘泥绝对剂量。

经方用量折算法如下:

重量:汉代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在汉代重量折合公制的折算标准上,各位学者的认识悬殊较大,很难统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主张以一两等于39换算;而近现代学者中,有主张一两等于8g者,也有主张一两等于13.67464g、13.92g、14.1666g、15.625g等的不同。对此,本人根据师徒相授的用药习惯,常按一两等于3~69的标准进行换算。换算后的配方一般按现在的煎煮法和服用方法,如汤剂方,则水煎后按每日2~3服。

容量:汉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等于公制的200ml。

实物称重:大附子1枚为20~30g,半夏1枚约2g,枳实1枚约2g,枳壳1枚约30g,栀子1枚约1g,肥栀子1枚约2g,杏仁3枚约1g,栝楼实1枚约50g,桃仁3枚约1g,大枣1枚约2g,石膏鸡子大约50g。

特殊量具:1方寸匕中,草木药粉末约为1g,矿物药粉末约为2g。



编写说明

经方是经典方的简称,也是历代相传经验方的简称。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也是中医学术的规范和准绳,历代名医无不研究经典,擅用经方者无不成为临床高手。但经方的应用绝非易事,方证简略不详,现代应用范围不明,影响了经方的普及与推广。近20年来,本人专注于经方现代应用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本小册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经方使用常规。

本手册收集的处方以汉代医学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为主,少数后世的经验方因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且沿用日久,本人也经常使用,故一并收录其中。几首本人的经验方其实为经方的合方或加减方,应用上虽有比较明确的范围,但不可与经方同列,附录最后。

经典配方及其煎服法、经典方证是经方使用的原始依据和传统临证规范,是经方现代应用的重要参照。使用者必须熟记,反复研读。常用剂量为本人经验用量,是汤剂成人一日用量,使用者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疾病、气候、剂型、药物质量等因素适当调整。

体质要求和适用疾病谱为本人使用经方的着眼点。体质由患者的体型体貌,特别是面色、腹征、腿征、脉象、舌象等客观性较强的指征以及患者的行为心理特征、好发疾病等内容构成。明确经方的体质要求对于安全地使用经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用疾病谱主要勾画了经方现代应用的范围,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明确规范、疾病的传变预后清晰、适用疾病谱的确定对于有效使用经方具有重要意义。但本人关于经方适用疾病的勾画只是初步的,其真正的建立与完善尚需要时日。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临床使用经方经常加减,其方法有用量的调整,有药味的增减,还有两首以上经方的相合等。但经方的结构极为严谨,一旦变动,有可能影响疗效,故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先用原方,确需加减时,药味的变动也不要过大。

现代药理研究,对于理解经方的应用机理以及扩大经方使用的范围将有积极意义,但实验室与诊室毕竟相差很大,实验室的研究报告不能作为临床使用经方的主要依据。

这本小册子本是供学生们临床使用经方检索查考之用的口袋书,初稿出来后,各地索要者不断。今年5月,由德国康安德先生翻译的本书德文版率先在慕尼黑出版发行,北京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也正在翻译出版英文版,但经方使用的大国在中国,我更希望经方之花在中华大地开得更鲜艳。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华中健编辑的大力帮助下,《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终于顺利出版发行,让我十分欣慰。此手册虽多次修改,但由于本人使用经方的经验还在积累过程中,本书的内容尚是不完善的,今后还将不断修订推出新版本。

在本手册的编写过程中,弟子黄波承担了初稿的整理工作,古求知、吕永斌、张亮亮、刘志刚、张薛光、李小荣等弟子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这本小册子凝聚着我们经方团队的心血,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

2010年8月8日



主要病方索引

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大青龙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退热汤;

病毒性肝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五苓散;小柴胡汤;茵陈蒿汤;

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虎汤;大承气汤;

流行性腮腺炎:防风通圣散;小柴胡汤;

流行性出血热: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

痢疾: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黄芩汤;四逆散;泻心汤;

败血症: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疟疾: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防风通圣散;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积散;小柴胡汤;

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麦门冬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

支气管哮喘: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麻黄附子细辛汤;排脓散;小青龙汤;

支气管扩张症:小柴胡汤;泻心汤;

肺气肿:大柴胡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肾气丸;生脉散;

肺炎;半夏厚朴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

肺结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荆芥连翘汤;麦门冬汤;薯蓣丸;

胸膜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陷胸汤;八味活血汤;

肺癌:麦门冬汤;薯蓣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炙甘草汤;

循环系统疾病

心律不齐: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温胆汤;炙甘草汤;八味除烦汤;

心动过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温胆汤;

高血压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温胆汤;泻心汤;真武汤;

低血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真武汤;

冠心病:桂枝茯苓丸;葛根芩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理中汤;酸枣仁汤;温胆汤;小陷胸汤;

心绞痛:大黄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理中汤;四逆汤;酸枣仁汤;温胆汤;小陷胸汤;八味活血汤;

心脏瓣膜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汤;

心脏功能不全: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汤;生脉散;真武汤;

动脉硬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泻心汤;

心脏神经症: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

消化系统疾病

食道炎: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小陷胸汤;栀子厚朴汤;

慢性胃炎: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四逆散;栀子厚朴汤;

消化性溃疡: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理中汤;小建中汤;

肠易激综合征: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理中汤;四逆散;

溃疡性结肠炎:甘草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四逆汤;小柴胡汤;

克罗恩病:大柴胡汤;甘草泻心汤;黄芩汤;小柴胡汤;

习惯性便秘: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排脓散;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枳实芍药散;八味除烦汤;

慢性胆囊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黄连解毒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栀子厚朴汤;

胰腺炎:大柴胡汤;

慢性肝炎、肝硬化: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小建中汤;真武汤;

脂肪肝: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苓散;八味通阳散;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贫血:薯蓣丸;五苓散;小建中汤;玉屏风散;炙甘草汤;猪苓汤;真武汤;生血汤;

白细胞减少症:薯蓣丸;小柴胡汤;生血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虎汤;附子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理中汤;泻心汤;猪苓汤;

过敏性紫癜: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桂枝汤;荆芥连翘汤;理中汤;小柴胡汤;

高黏滞血症与血栓形成:大黄廑虫丸;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八味活血汤;四味健步汤;

恶性淋巴瘤:桂枝汤;荆芥连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

白血病:白虎汤;薯蓣丸;小柴胡汤;猪苓汤;生血汤;

内分泌、代谢、营养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白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葛根汤;五积散;小柴胡汤;真武汤;更年方;

糖尿病: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葛根芩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肾气丸;四味健步汤;

痛风: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知母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八味通阳散;

肥胖症: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防己黄芪汤;桂枝茯苓丸;温胆汤;五苓散;五积散;

高脂血症: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五苓散;泻心汤;

肾脏病

急性肾炎:半夏厚朴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

慢性肾炎:防己黄芪汤;桂枝汤;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肾气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玉屏风散;猪苓汤;真武汤;

肾盂肾炎:四逆散;猪苓汤;栀子柏皮汤;

肾结石: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甘姜苓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肾气丸;猪苓汤;五苓散;

肾功能衰竭:真武汤;桂苓加大黄牛膝方;

神经系统疾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大柴胡汤;葛根汤;小柴胡汤;

三叉神经痛: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汤;泻心汤;

坐骨神经痛: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汤;

急性脊髓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中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泻心汤;

癫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止痉散;

偏头痛: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

帕金森病: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

脑损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温胆汤;

精神心理疾病

神经症: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温胆汤;栀子厚朴汤;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

抑郁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

精神分裂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温胆汤;泻心汤;

失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温胆汤;温经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八味活血汤;

五官科疾病

结膜炎:大黄附子汤;防风通圣散;葛根汤;黄连解毒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泻心汤;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

角膜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柴胡汤;玉屏风散;

虹膜炎: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

青光眼:大柴胡汤;五苓散;

白内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肾气丸;

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味健步汤;

假性近视:温胆汤;五苓散;

视网膜静脉阻塞:桂枝茯苓丸;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味活血汤;

鼻塞: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青龙汤;

鼻出血:泻心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

鼻疖: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泻心汤;

鼻炎、鼻窦炎:防风通圣散;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荆芥连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

慢性咽喉炎:

半夏厚朴汤;桔梗汤;麦门冬汤;

急性扁桃体炎: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桔梗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八味除烦汤;

鼾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

中耳炎;葛根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

突发性耳聋:葛根汤;小柴胡汤;

梅尼埃病:温胆汤;五苓散;真武汤;

牙龈出血:黄连阿胶汤;泻心汤;

口臭: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温胆汤;泻心汤;八味除烦汤;

舌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温经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更年方;

复发性口腔溃疡: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

口腔扁平苔藓:甘草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

皮肤病

单纯疱疹: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

带状疱疹:大黄附子汤;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散;五苓散;小柴胡汤;

手足口病:葛根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

毛囊炎: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

湿疹:防风通圣散;黄连解毒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八味通阳散;

荨麻疹:防风通圣散;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遗传过敏性皮炎:防风通圣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

神经性皮炎:半夏厚朴汤;四逆散;

银屑病: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茵陈蒿汤;

玫瑰糠疹:防风通圣散;荆芥连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

冻疮:当归四逆汤;

寻常痤疮:防风通圣散;桂枝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荆芥连翘汤;

多汗症:白虎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生脉散;五苓散;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竹叶石膏汤;八味除烦汤;

脱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温经汤;五苓散;八味除烦汤;

红斑狼疮:甘草泻心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

硬皮病: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

白癜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桂枝茯苓丸;八味解郁汤;

黄褐斑: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八味活血汤;

妇产科疾病

不孕症: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荆芥连翘汤;温经汤;

习惯性流产:当归芍药散;黄连阿胶汤;温经汤;

胎位异常:当归芍药散;

盆腔炎: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猪苓汤;栀子柏皮汤;

子宫颈炎:甘草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

子宫肌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

子宫内膜异位症:桂枝茯苓丸;八味活血汤;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当归芍药散;黄连阿胶汤;温经汤;

多囊卵巢综合征: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五积散;

闭经: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汤;五积散;桂苓加大黄牛膝方;

痛经: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温经汤;小建中汤;八味除烦汤;

经前紧张综合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

更年期综合征

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酸枣仁汤;温胆汤;温经汤;更年方;

小儿科疾病

婴幼儿营养不良:半夏厚朴汤;桂枝汤;理中汤;小柴胡汤;小建中汤;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温胆汤;

小儿发热:白虎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

麻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陷胸汤;栀子厚朴汤;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栀子厚朴汤;

小儿哮喘: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栀子厚朴汤;

小儿肺炎:半夏厚朴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栀子厚朴汤;

小儿腹泻:半夏厚朴汤;葛根芩连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

小儿腹痛:半夏厚朴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

小儿厌食;半夏厚朴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

小儿癫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止痉散;

遗尿: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甘姜苓术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

暑热症:白虎汤;五苓散;

外科疾病

丹毒: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栀子柏皮汤;四味健步汤;

疖和痈:葛根汤;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泻心汤;栀子柏皮汤;

肠梗阻: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

阑尾炎: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

肛裂:黄芩汤;芍药甘草汤;桂苓加大黄牛膝方;

静脉血栓形成: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四味健步汤;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

骨科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解毒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

肩关节周围炎:大柴胡汤;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黄附子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甘姜苓术汤;

泌尿系统疾病

膀胱炎:四逆散;猪苓汤;栀子柏皮汤;

尿失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姜苓术汤;麻黄汤;四逆散;肾气丸;

多囊肾:当归芍药散;猪苓汤;

男性疾病

前列腺增生:桂枝茯苓丸;甘姜苓术汤;四逆散;肾气丸;五苓散;

前列腺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四逆汤;肾气丸;栀子柏皮汤;

男子不育: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

性功能障碍: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温胆汤;

42
献花(0)
+1
(本文系XIE医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