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推拿手法
2013-11-20 | 阅:  转:  |  分享 
  
中医推拿手法



捶振类手法是以拍击的方式作用于机体,或使机体产生振动感应的一类手法。常用的捶振法有拍、击、叩、劈啄、振、捣、抖等手法。

1、拍法:术者手握空拳,以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如用掌根或拳背部击打治疗部位,称为“击法”;用桑枝棒进行击打,又称“棒击法”;用空拳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称“捶法”(叩法);用手掌尺侧部击打,又称“劈法”;用合拢的五指指端敲击治疗部位,称为“啄法”;用屈曲的食指或中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背面进行叩击,称为“捣法”。这些手法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2、振法:又称“颤法”、“振颤法”,用指端或手掌置于治疗部位上,使手臂发出的震颤波传递到机体。指振法,常用于头面及胸腹。掌振法主要用于胸腹。也可用一手手掌按在治疗部位上,另一手握空拳有节奏地叩击按在治疗部位上的手背,使其局部深层有振动感觉,称之为“振动法”,常用于胸背部。

3、抖法:术者用手握住患肢的远端,用力作上下抖动,使患者肢体呈波浪式抖动,有放松肌肉和关节等作用。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以在肌肤表面摩擦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手法。其中,有些手法是使之摩擦发热,有些手法是推动气血,有些手法则是以摩擦的形式揉搓肌肤。摩擦发热的手法,主要是擦法,适用于胸腹、四肢、腰背部;推动气血的手法有摩法、开法、合法、推法、运法、刮法等,适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部;揉搓肌肤的手法有搓法、勒法、抹法、扫散法等,适用于四肢或头面等部。

1、擦法:术者将手掌紧贴于皮肤表面,稍用力作来回直线摩擦,使其局部发热。用全掌着力摩擦的,称为“掌擦法”,适用于胸胁及腹部;用大鱼际着力摩擦的,称为“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用小鱼际着力摩擦时,称为“侧擦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千金要方》中“老子按摩法”所说的“掘法”,即是用两手拳背在脊柱两傍施行的擦法。

2、摩法:术者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置于体表上,作轻缓的盘旋摩动。用手掌面摩动的,称为“掌摩法”;用手指指腹摩动的,称为“指摩法”。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胁及腹部。古代施行摩法时,常根据病情涂抹各种药膏,称为“膏摩”法。

3、分法与合法:分法又称“开法”;合法又称“和法”。前者是术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手掌,在体表上的某一处向其两侧分开推动,后者是术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手掌,在体表治疗部位上分别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分法,有疏散气血之意;合法,是聚合气血之义。这些手法主要应用于小儿的临床推拿治疗。

4、推法:用手掌或手指指腹置于治疗部位上,向前作单方向移动。推法类似擦法,但擦法是用力来回摩擦,要求达到局发热;推法则是轻快柔和地单向推动,操作时虽连续不断,但在手返回推出起点时,不能在体表上摩擦,其意是推动气血行进,不要求局部发热。作直线推动的称“直推法”、“平推法”,作回旋推动的称“旋推法”。有些小儿推拿书籍中所描述的“运法”,如运太阳、运八卦,即是旋推法。推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5、指法与刮法:都是用手指指腹面掠擦治疗部位。轻快地掠擦称“指法”,较重地掠擦称“刮法”。刮法,还可用光滑竹片边缘掠擦治疗部位。指法与刮法,主要适用于胸背和四肢部。

6、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轻轻地作快速来回搓揉。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

7、勒法:用食指、中指略屈曲挟住手指或足趾的根部,迅速地滑出指(趾)端。

8、抹法:用拇指指腹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上,略用力,缓慢地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多用于头部、颈项及胸腹部。

9、扫散法:用拇指桡侧面及其余四指指端,同时贴于头颞部,稍用力向耳后作快速来回抹动。常用于头痛、头胀、高血压等疾患。



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是通过腕部有节奏的摆动,使压力轻重交替地呈脉冲式持续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包括有一指禅推法、衮法、缠法、滚法等。

1、一指禅推法:术者将拇指的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置于体表,运用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接触面小,深透力强,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上。

2、扌衮法:将手部各掌指关节略为屈曲,以掌背近小指侧部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奏地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动作,使贴于治疗部位上的掌背部分作来回滚动。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多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部。

3、缠法:动作与一指禅推法相同,但摆动速度较快,每分钟达200次左右,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4、滚法:术者手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置于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使接触治疗部位的指间关节来回滚动。本法适用于除颜面部外的各个部位。



拔伸法

?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拔伸法为正骨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方法。

【动作要领】

1.颈椎拔伸法:分为掌托拔伸法和肘托拔伸法。

(1)颈椎掌托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方。以双手拇指端及罗纹面分别顶抵住其枕骨下方的两风池穴处,两掌分置于两侧下颌部以托挟助力,两小臂置于其两侧肩上部的肩井穴内侧。两手臂部协调用力,即拇指上顶,双掌上托,同时前臂下压,缓慢地向上拔伸1~2分钟。

(2)颈椎肘托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方。以一手扶于枕后部以固定助力,另一侧上肢的肘弯部套住其下颏部,手掌则扶住对侧头顶以加强固定。两手臂协同用力,向上缓慢地拔伸1~2分钟。颈椎拔伸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术者置方凳坐其头端,一手扶托枕后部,另一手托于下颏部,两手协调施力,水平方向向其头端拔伸。



2.肩关节拔伸法:分为对抗拔伸法和手牵足蹬拔伸法。

(1)肩关节对抗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侧方。以两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前臂上段,于肩关节外展45~60°位逐渐用力牵拉,同时嘱其身体向对侧倾斜或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以与牵拉之力相对抗,持续拔伸1~2分钟。

(2)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置方凳坐于其身侧。以近其身侧下肢的足跟部置于其腋窝下,双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前臂部,将其上肢约外展20°左右,身体后倾,手足及身体协调施力,使肩关节在外展20°位得到一个持续的对抗牵引,持续一定时间后,再内收、内旋其肩关节。



3.肘关节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方。将其上肢置于外展位,助手两手握住其上臂上段以固定,术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握其前臂下段进行拔伸。



4.腕关节拔伸法: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方。以一手握住其前臂中段,另一手握其手掌部,两手对抗施力进行拔伸。



5.腰椎拔伸法:受术者俯卧位,双手抓住床头或助手固定其肩部,术者立于其足端以双手分开握住其两下肢足踝部,身体宜后倾,逐渐向其足端拔伸。



6.髋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侧方,助手双手按于其两髂前上棘以固定。使其一侧下肢屈髋屈膝,术者以一手扶于膝部,另一侧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胭窝部,胸胁部抵住其小腿。两手臂及身体协调施力,将其髋关节向上拔伸。



7.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助手以双手合握住其一侧下肢股部中段以固定,术者以两手分别握住足踝部和小腿下段,身体后倾,向其足端方向拔伸膝关节。



8.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以一手握其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跖趾部,两手对抗用力,持续拔伸踝关节。



【要求及注意事项】

1.动作宜稳、用力宜均,要掌握好拔伸的方向和角度。

2.在拔伸的开始阶段,用力要由小到大,逐渐加力。当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的持续牵引力。

3.不可以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作用】

用于关节脱位、骨折及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拔伸法以其拔伸牵引之力,使损伤跌折者得以扶正,具有整复错位、分解粘连等作用。各关节部拔伸法适用于各该关节部。



扳法



使关节瞬间突然受力,做被动的旋转或屈伸、展收等运动,称为扳法。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主要手法。包括全身各关节部扳法及某些半关节部扳法。

【动作要领】

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和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1)颈部斜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部。另一手扶托下颏部,两手协同施力,使其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本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即以一手托于下颌部,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头端方向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头转向一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如上法进行扳动。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令其低头,屈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保持这一前屈幅度,再使其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将头部慢慢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

(3)环枢关节旋转扳法:受术者坐于低凳,颈略屈,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拇指顶住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扶于对侧头部,肘弯套住其下颏部。肘臂部协调用力,缓慢地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旋转到阻力位时略停,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而顶住棘突一手的拇指亦同时进行拨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动感。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法和扳肩式胸椎扳法。

(1)扩胸牵引扳法:受术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立于其后方。以一侧膝部抵住其背部胸椎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其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如此活动数遍后,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以“巧力寸劲”将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同时膝部突然向前顶抵,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2)胸椎对抗复位法:受术者坐位,两手抱于枕后部并交叉扣住,术者立其后方。两手臂自其腋下伸人并握住其两前臂下段,一侧膝部抵顶病变胸椎棘突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两前臂则用力上抬,使颈椎前屈并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抵顶病变胸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片刻后,两手、两臂与膝部协同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

(3)扳肩式胸椎扳法:受术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患侧。一手以掌根抵住病变胸椎的棘突旁,另一手扳住对侧肩前上部,将其肩部扳向后上方,两手协调,作相对抗用力,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



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法、旋转扳法和后伸扳法。

(1)腰部斜扳法:受术者侧卧位,在上一侧的下肢屈髋屈膝,在下一侧的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于臀部。两肘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喀”的弹响声。

(2)腰椎旋转复位法:受术者坐位,腰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以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助手位于其左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小腿部,两手按压于左下肢股部以固定,术者半蹲于其后侧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罗纹面顶按于腰椎偏歪的棘突侧方,右手臂从其右腋下穿过并以右掌按于颈后项部。右掌缓慢下压,并嘱其做腰部前屈配合,至术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棘间隙张开时则其腰椎前屈活动停止并保持这一前屈幅度。然后右手臂缓缓地施力,以左手拇指所顶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为支点,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则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

(3)直腰旋转扳法:受术者坐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以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术者与其同向站立,以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及股部以固定,左手抵住其左肩后部,右手臂从其右腋下伸入并以右手抵住肩前部。两手协调用力,即以左手前推其左肩后部,右手向后拉其右肩,且右臂同时施以上提之力,如此则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明显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本法另一操作术式为受术者坐位,两下肢并拢,术者立于其对面,以双下肢夹住其两小腿及股部,以一手抵其肩前,另一手抵其肩后,然后两手协调施力,如上法要领进行扳动。

(4)腰部后伸扳法:受术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术者一手按压于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于两下肢膝关节稍上方并缓缓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施力的快速扳动。腰部后伸扳法,另有单扳一侧下肢的操作方法,即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一侧下肢的股前下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缓摇运数次,待腰部放松后,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并举,至下肢上抬到最大限度时,如上要领进行扳动。



牵抖法



牵抖法为牵引法与短程性的较大幅度抖法的结合应用。临床以腰部牵抖法常用。

【动作要领】

受术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术者以两手握住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向足端方向缓缓牵引其腰部,牵引的同时可小幅度摇摆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两手臂维持一定的牵引力,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手臂部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运动。除牵抖腰部外,亦可牵抖肩关节和髋关节。即用双手握住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先做一定时间的牵引,待肩关节或髋关节放松时,减缓牵引力,瞬间用力,行l~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力作用到肩关节或髋关节。

【要求及注意事项】

1.牵抖法要将牵引力同抖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先牵引是第一步,然后是减缓牵引力,再行瞬间的突然较大幅度的抖动,要把握好抖动的时机。

2.持续牵引未减力之前不可进行抖动,亦不可在完全撤去牵引情况下进行抖动。

3.四肢长骨骨质疏松者禁止牵抖肩、髋关节。

【作用】

用于滑膜嵌顿、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髋部伤筋等病症。

牵抖法作用有别于抖法。抖法的作用主要是使肌筋及关节放松,牵抖法的作用则主要是滑利关节、复位和松解粘连,瞬间作用力较强。主要适于腰部、肩关节和髋关节。



拿揉法



拿揉法为拿法与揉法的复合运用。在施用拿法时增加揉动,则成为拿揉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

准备动作同拿法。在拿法动作的基础上,使拇指与其他手指在做捏、提时,增加了适度的旋转揉动,所产生的拿揉之力连绵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上。

【要求及注意事项】

1.拿揉法在拿中含有一定量的旋转揉动,以拿为主,以揉为辅。

2.操作时要自然流畅,不可呆滞僵硬。

【作用】

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四肢疲劳酸痛等病症。拿揉法较拿法的力量更趋缓和,舒适自然,更易令人接受。对术者而言,因拿法中增加了旋转揉动,相对减弱了拇指与其他四指捏持的对合力,所以操作时不易疲劳。拿揉法应具备拿法与揉法的双重作用,主要适于四肢部及颈项部。



按揉法



按揉法是由按法与揉法复合而成。分为指按揉法和掌按揉法两种。

【动作要领】

1、指按揉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余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指按揉法无论是以单手拇指还是双手拇指操作,外形均酷似拿法,其区别是拿法是拇指与其他四指两侧对称性用力,而指按揉法的力点是在拇指侧,余指仅起到助力、助动的作用。

2.掌按揉法:掌按揉法分为单掌按揉法和双掌按揉法两种,操作上有较大不同。单掌按揉法是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余指自然伸直,前臂与上臂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双掌按揉法则双掌重叠,增加力量,置于施术部位,以掌中部或掌根部着力,以肩关节为支点,身体上半部小幅度节律性前倾后移,于前倾时将身体上半部的重量经肩关节、前臂传至手部,从而产生节律性按压揉动。



【要求及注意事项】

1.按法与揉法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刚柔并济,缠绵不绝。

2.宜按揉并重。施力不可失之偏颇。

3.注意按揉法的节奏性,既不要过快,又不可过于缓慢。



【作用】

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高血压、糖尿病、痛经、颞颌关节功能系乱、近视等多种病症。



按揉法刚柔并济,作用舒适,易于被人接受,具备按法与揉法的双重作用,临床应用频度较高。指按揉法接触面积较小,按揉力量集中,适于颈项部、肩部、肩胛骨内侧缘及全身各部腧穴。掌按揉法接触面较大,按揉力相对分散。其中单掌按揉法力量相对较弱,多用于肩部、上肢、脊柱两旁的膀胱经侧线;双掌按揉法则按揉力量强而深透,适于背部、腰部及下肢后侧。



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其特点是手法操作缠绵,讲究内功、内劲,故初学时易形似,难以神似,须刻苦、经久习

练才能掌握。

【动作要领】

拇指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问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地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指端或罗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一指禅推法,亦可以拇指偏峰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部着力操作,名为一指禅偏峰推法和一指禅屈指推法,为一指禅推法的变化运用。一指禅偏峰推法,是以拇指偏峰部着力,拇指伸直并内收,余指掌指部伸直,腕关节微屈,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轻度摆动,使其功力作用于拇指偏峰部。一指禅屈指推法。又称跪推法,将拇指屈曲,指端顶于食指桡侧缘,或以罗纹面压在食指的第二节指背上,余指握拳,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运动过程同一指禅推法。



【要求及注意事项】

1.宜姿势端正,心和神宁。姿势端正,有助于一指禅推法的正确把握;心和神宁,则有利于手法操作的功贯拇指。

2.操作时要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沉肩,指肩关节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以腋下空松,能容纳一拳为宜;垂肘,指肘部下垂,一般体位下肘部宜低于腕部;悬腕,指腕关节悬屈,弓背向上,有如悬吊一般,在腕关节放松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屈曲90度;掌虚指实,指手法操作时除拇指外其余手指及手掌部均要做到放松,虚不受力,而拇指则要蓄满功力,以自然压力进行操作;紧推慢移,拇指手法操作时腕部的摆动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20~160次,但拇指端或罗纹面在施术部位移动却较慢。

3.宜掌握好拇指指间关节屈伸与不屈伸两种术式的运用。若术者拇指指间关节较僵硬,活动范围较小或治疗时需要较柔和的刺激,宜选用屈伸拇指指间关节的术式操作;若术者拇指指间关节柔软、有过伸,宜选用不屈伸拇指指间关节的术式操作。

4.操作时注意力不可分散,不要耸肩用力,肘部不可外翘,拇指端或罗纹面与施术部位不要形成摩擦移动或滑动。



【作用】

多用于冠心病、胃脘痛、头痛、面瘫、近视、月经不调、颈椎病、关节炎等病症。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刺激偏弱或中等,非以力取胜,而是讲究内功、内劲,故初习者较难掌握。即使是常期从事推拿医疗工作的医师如对其认识不足,临床应用较少或不结合练功,亦难以运用自如。一指禅推法如以指端操作,其接触面最小,易于施力。刺激相对较强而如以罗纹面操作,则接触面相对较大,刺激亦相对较平和,两者多用于躯干部及四肢部的经络腧穴。由一指禅推法演变而来的一指禅偏峰推法和跪推法,前者接触面小而窄,以其“少商劲”的轻快柔和,多用于颜面部,而后者接触面亦小,刺激却刚劲有力,一般多用于颈项及四肢关节部。



整复类手法

1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

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拔伸法



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3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4扳法



颈部扳法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



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扳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双手置于患者颈后,以一手食中两指置于偏歪的棘突,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至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的颈部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部扳法

①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

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一: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二:本法亦可嘱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操作。

胸椎对抗复位法三:患者站立,两手交叉叩住置于颈后,两肘置于胸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手置于患者两肘前下方并将患者抱紧,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

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仰卧位胸椎整复法: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医生一手半握拳,置于患者偏歪棘突的两侧,然后使患者逐渐仰卧于床上,医生胸部抵住患者两臂,并嘱患者呼气,在呼气末的瞬间按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腰部扳法

①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的角度,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后伸5°~10°。

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

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右手置于颈后。一助手固定患

者的大腿部。医生坐在患者右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从患者右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置于患者颈后。先使患者腰部前屈至所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腰部左侧屈并且右旋至最大限度(以上3个动作在腰部旋转过程中同时进行)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

直腰旋转扳法一: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以右腿的外侧顶住患者右大腿的外侧。医生左手置于患者右肩前,右手置于左肩后,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旋转5°~10°,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二: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前方,用两腿夹住患者的左膝部以固定,左手置于患者的左肩后,右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的腰部右旋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患者腰部右旋的角度。





搓法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作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称为搓法。

此法属推拿手法中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作用。

搓法在临床应用时常随治疗部位而有所变化。

搓肩关节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医生双下肢马步位;然后双掌如抱球样相

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回环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体位同上,双手挟持住患侧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渐渐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搓肩、搓上肢可视为一个整体手法,由肩而下;也可分为两个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作选择。

?3.搓胁肋部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双手自腋下挟持患者胸廓的左右两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胁肋搓至髂嵴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单向搓揉移动。一般搓3~5遍。用于胸胁迸伤、肝气郁结。

4.搓下肢患者取仰卧,下肢微屈,医者用双手挟持住大腿的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经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状的搓揉动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

手法要领:

?①搓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对称。

?②搓揉时频率可快,但在体表移动要缓慢。

?③双手挟持肢体时力量要适中。挟持过重,搓不动,挟持过轻,搓不到。





揉法

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

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称之为揉法。以大鱼际为力点,称鱼际揉法;以掌根为力点,称掌根揉法;以手指罗纹面为力点,称指揉法。其中以鱼际揉法的技巧性较高,故先作介绍。

?

1.鱼际揉法

(1)手法要领:?

①用大鱼际着力,稍用力下压;拇指略内收,指间关节微屈;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和前臂协调的摆动运动,来带动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作环旋状揉动。若以掌根着力,则称为掌根揉法。

②动作要灵活,力量要轻柔。施法时既不可在体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体表揿压。

③动作要有节律性,其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头面,胸腹和四肢诸关节最为常用。

?(3)功效:疏筋通络,3削十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宽胸理气。

?(4)主治:头痛,面瘫,胸胁痛,院腹胀痛,四肢软组织损伤。

?(5)举例说明:

?头痛、面瘫:在前额及面部用鱼际揉法。

胸胁痛:掌揉章门、期门及患处。

四肢软组织急性损伤:可在患处周围用揉法;而在损伤处一定要给予冰按摩和制动。

?

指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或以食、中指,或以食、中、无名指罗纹面,在某一穴或几个穴或某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柔动,称为指揉法。且有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之分。

临床上指揉法常与按法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单指揉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双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小儿推拿乳旁、乳根穴或双侧天枢穴;三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



摩法

用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而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时要带动皮下组织。?

(1)手法要领:

?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②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③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

?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胁肋部最为常用。

?(3)功效: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4)主治:咳嗽,胸闷,院腹胀痛,外伤肿痛等。

?(5)举例说明:

?胸胁痛:指摩膻中,胁肋。

?消化不良:掌摩中脘。

?月经不调:掌摩少腹。



压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现介绍如下。

?(1)手法要领:

?

①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鹰嘴突见图84)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②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③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2)适用部位:仅适用于腰臀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4)主治:腰背部顽固性痹痛,腰肌强痛。

?(5)举例说明:

?腰肌强痛:肘压法施于两侧腰肌。



点法



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三种。

手法要领:



①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紧贴于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②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③屈食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食指,用食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功效、主治可参见指按法。



关节紊乱是一种临床多发病。从生理上来看:12块胸椎作为脊柱的一部分,构成了人体力学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胸椎椎管内有脊髓经过,并且有很多功能各异的神经从胸椎旁边经过。由于胸椎小关节数量多,发生紊乱后所引起的症状、体征较为复杂,具体表现与错位胸椎平面的高低、数量的多少、累及组织的不同、组织累及的程度不一以及病程长短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有较大差异:如肌肉劳损、肋间神经痛、胸腹腔脏器功能紊乱以及头颈部症状等。从形态结构上来看:胸椎参与构成胸廓,凭借关节囊、周围韧带以及肌肉等软组织紧密结合与肋骨共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不容易受损,故而临床中胸椎小关节紊乱所致的疾病常常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即使有效也往往停药即再次发作,严重影响了患

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笔者经过几年的临床探索,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纠治有了点粗浅

的认识,并归纳出了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行之有效的十种手法,现介绍如下。???手法介绍???1.冲压法以第五胸椎向左、第六胸椎向右旋转移位为例。患者俯卧,医生站于左侧,以左手掌跟压在第五胸椎棘突右边,右掌跟压在第六胸椎棘突左边,然后嘱患者作一深呼吸,待呼气将尽未尽时,医生用双手同时施一寸劲冲压。此时,往往可以听到清脆的关节弹响声,提示关节复位。然后再检查相邻的上下关节,若仍有错位则依法再施。此法可以作为纠正胸椎小关节紊乱的通用手法,尤其适合于小关节紊乱并伴有胸椎轻微前后滑脱者。???2.旋转冲压法此方法为冲压法的衍生手法,所不同之处在于冲压时双手作一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这样冲压力与旋转力所形成的合力对于单纯的胸椎旋转错位比冲压法更省力。???3.单掌振法此法机理与冲压法、旋转冲压法机理相同,但施术时改双手为单手。以第五胸椎向左旋转移位为例。患者俯卧,医生立于左侧,右手掌抵住第五胸椎棘突,嘱患者作深呼吸,待呼气将尽时,右掌跟以寸劲向右冲压,听到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单掌振法较为适合于上中段胸椎小关节紊乱。???4.膝顶扩胸扳法又称“胸椎对抗复位法”。具体操作时有三种方法:患者面向靠背椅的靠背跨坐到椅子上,双手向上交叉抱于脑后,医生用膝盖顶住偏歪棘突。

A法:医生双手从患者腋下向前,然后绕向后上方,抓住患者前臂,慢慢向后拉患者前臂,同时膝盖稍微用力,听到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

B法:医生双手托住患者肘尖向后慢慢扳动,待活动到最大限度时轻微闪动一下,听到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

C法:这一方法是我对前两种手法掌握不太熟练时,发现用A法,稍胖一些的患者不能忍,而B法有时操作不慎会使患者感到肩部疼痛,于是我就变通一下。医生双手从患者腋下伸出,然后两手向上勾住患者双肩,缓慢向后拉,同时膝关节轻微向前抵住偏歪棘突,待活动到最大限度时,稍一加力即可听到关节弹响声。这种方法较为适合于上中部胸椎小关节紊乱。???5.扳肩法以第三胸椎棘突左偏为例。患者俯卧,医生立于患者头侧,以左手小鱼际压住第三胸椎棘突右侧,同时右手向左上方扳患者右肩,听到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此法较为适合于上中段胸椎小关节紊乱。???6.指推法以第十一胸椎棘突右偏为例。患者俯卧,医生立于患者右侧,双手拇指重叠抵住偏歪棘突,逐渐加力向左推之,听到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指推法适合于颈胸椎交界、胸腰椎交界关节紊乱及身体较瘦弱、关节囊较为松弛的患者。???7.捶击法以第二胸椎棘突右移为例。患者俯卧,医生立于右侧,左手拇指挤压住偏外的棘突并用右拳击之,听到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操作时要注意不可骤用暴力,对有骨质疏松或导致骨质疏松疾病的患者禁用。此法适用于上中段胸椎小关节紊乱。???8.双手重叠按压法患者俯卧,医生立于左侧,双手重叠于中段胸椎棘突之上,嘱患者做深呼吸,待呼气将尽时以寸劲按压,听到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关节复位。此法适合于脊柱甩鞭伤的新伤,复位成功时的关节弹响声有人称为“放鞭炮”。

9.坐位旋转推法以第十二胸椎棘突右移为例。患者坐位,助手固定患者双腿,医生坐在右侧以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向上用手勾住患者颈部,以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患者放松,医生以右手带动患者上身由直立向右下方摆动,待力传至第十二胸椎时以右手拇指推之,即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此法较适合于下段胸椎的小关节紊乱。

10.拔伸牵引法较之前九种手法,此手法操作难度较大,对医生要求较高。以第一胸椎束突偏歪为例。患者仰卧,医生坐于床头,右手托住患者颈部并用拇指食指放松患者颈部肌肉;左手托住患者下颌缓慢牵引,待传到第一胸椎时,以寸劲作一牵引动作,听到轻微的关节弹响声则提示复位。此法要求十分熟练方能操作成功。本法适合上段胸椎小关节紊乱。



坐位寰枕关节前屈微调手法

患者坐于凳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两手拇指伸直,其余手指则半握成空拳;以两手桡侧缘抵住患者颞骨乳突后缘,虎口托住患者下颌支,食中指向后抵住两侧

寰枕横突前方。

医者两手协调地将患者头颈向上提托片刻,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在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快速前屈患者头颈5~10°,同时拇指向上推冲寰枕骨,食中指向后顶寰枕横突,即可整复寰枕关节。

































献花(0)
+1
(本文系四川依然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