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_2013年3月《学习与研究》85-86页
2013-11-26 | 阅:  转:  |  分享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摘要学校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身心宽松、愉快、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寄宿生

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在“集中生源,解决学生上学距离远”、“优化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趋势学校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身心宽松、愉快、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寄宿生的不良心理

我们利用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研制的《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网络版)》对名寄宿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通过观察、聊天面谈、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与寄宿生接触和家长沟通,实施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影响心理健康最主要的因素

1、学校因素。①多数寄宿制学校半军事化管理,大部分时间都以集体为活动单位,在一套规定好的模式之内。每天三点一线感觉非常单调,加之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反情绪,甚至会逃学。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确保学生“不出事”,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学生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2、教师因素。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对学生的管护力不从心,工作中缺少持久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使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得不到关怀,从而产生“不满”情绪,随之引发其它不良情绪。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过程很容易受自己的情绪的影响,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有时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在家附近上学,由父母家人照顾生活起居当他们成为寄宿生就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如洗衣服、早睡早起、一日三餐等他们去独立处理,无疑会产生无奈、厌烦的情绪;而且学校都要求他们宿舍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必然要求他们改掉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更使他们感受到还是“家”好,就会想家。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学生就会找着感冒等各种理由请假。虽然教师能够看出学生的这一想法,也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去阻止学生回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想家的念头。受同学、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寄宿生很容易脱离自身的家庭条件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加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不受委屈,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或者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对子女的无理要求往往都听之任之,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零用钱,孩子要多少就给多少。在攀比心的驱使下,有的学生不比学习好坏和能力大小,而比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差距,往往是新生看老生,农村看城市。一旦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或者减少给孩子金钱后,学生的心理肯定难以接受,随之而来就是产生各种逆反行为,这种行为一旦产生以后,就难以在改变,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同学不能宽容相待,处理问题过激唯一方式便是打架。这种情况多是男生,可能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男孩过于宠爱,往往会表现出过于自私、执拗、偏激、狂妄、冷漠的态度,认识上容易,导致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上的莽撞性。4、家庭因素。由于本地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更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知识,孩子心理问题,他们也不会发现,更不会重视即使孩子有了想法,也不会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大多数,沟通比较困难,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法表达(如撒娇,亲爸爸妈妈),在家里感到孤独寂寞,往往情绪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导致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教育方法欠妥。有的公婆比较“惧媳”,怕没有把孙子孙女带好,无法交代,于是“衔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了”。管教不严,一味纵容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孩子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娇”和“骄”二气严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暴躁和敌对情绪。“望子成龙”给孩子的过大的压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因此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成为改变自己、家人甚至家族命运的承担者,希望孩子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过于沉重的压力使孩子自卑、忧虑、沮丧、内向、敏感、易动摇。这种矛盾致使孩子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逆反心理,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个别的甚至出现了癔病性症状。、

1、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进行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寄宿生以寝室为单位居住,而且寝室成员又多以班级编排,非常有利于团体辅导,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同学之间充满友爱,减轻家庭对他们的吸引力。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进行补救性和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少数寄宿生表现出比较突出的问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个别心理辅导。设置知心话信箱家教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使隔代监护的老人们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学问林兴国?桑小敏《教学与管理》2002年20期





























1

该文为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WWG120)成果阶段性成果之一















献花(0)
+1
(本文系古浪四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