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流
8412/2009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数千年来吟
诵不绝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也刻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和灵魂。品味一首好的诗词,不仅能使人增进见识,熏陶思想,还
能陶冶性情,净化心境,提高文化修养。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和
鉴赏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社会,古典
诗词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却难以与其他流行文化匹敌,它在青少年
心目中的地位与其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极不相称。面对古典诗词,
许多学生往往兴趣索然。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诗歌
鉴赏这个过程呢?笔者主要想从修辞的角度来谈谈。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衬托、用典、设问、
反问、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先说最为常见的比喻
所谓比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
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
化的作用。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体,把抽象的情感“愁”,写得如春水
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断,形象生动的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
态特征。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中将君山比作青螺,很是形
象。而将水面比作镜子,则写出了水的清澈平静的特点。
其次说拟人
拟人简单的说就是拟物为人,我们仍然以贺知章的《咏柳》为
例。”碧玉妆成一树高”句中把柳树比拟成美女“碧玉”,生动、形
象、贴切,使那袅袅婷婷的垂柳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伸手可
及。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
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借代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
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
含蓄。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说中杜康
是最早造酒的人,在这里便用来代酒。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诗中的帆,用来代船。还有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
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
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四、衬托
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的深来衬友情,表明友情更
深。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用六宫粉黛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貌。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
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则
用过去的欢乐美好来反衬眼下的孤寂愁苦。
第五、用典
用典,就是使用典故,又叫用事、使事、隶事。用典是古典诗
词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诗词鉴赏中应该重点分析的艺术手
法。典故,既是一种特殊的“词汇”,从修辞角度,也是一种特殊
的“喻体”。典故表面叙述的是历史旧事,实际是为作者表达自己
意图、情感服务的,有言简意丰的效果。诗词的句读、字数有限制,
尤其近体诗对字数更有严格的要求,想在简短的篇幅中涵盖更多的
内容,用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典故就意义而言可分为正用与反用
两种用法。正用即典故本身的含义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这是用典的一种最自然的、最广泛的用法。反用则是典事的含义和
作者表达义相反相悖。,即高琦所谓:“引故事,反其意而用之”。
例如陈刚中《阳关词》:“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用唐代王维《渭城曲》诗意,
第三句用《论语》中子夏之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正用,第四句则反用的是王维的“西出
阳关无故人”之典。
第六、设问
设问,即有疑而问。开头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问故园何处,表明乡思乡愁。再如黄庭坚的《清平
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两处设问,都表明惜春之义。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颇有点明知故问,表达的也是花落惜春之意。
至于反问,则语气较强。比如李商隐的《咏史》:“北湖南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中山何处有龙盘?”此中反问
加强了否定语气,就是说并不因有龙盘虎踞之说而免于灭亡。
第七、对偶
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
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
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第八、夸张
夸张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
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再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
天上人。”诗中的夸张用来形容楼之高。
为了能很好的鉴赏古典诗词,对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一定要熟
悉,并能准确的辨析运用。
潘丽云古诗词中常见修辞的运用与鉴赏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的运用与鉴赏
潘丽云
(泗阳王集中学江苏宿迁223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