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黄泥鼓和舞
文/新虞舜客
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顾名思义,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
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端呈喇叭形。公鼓长约35厘米,直径4厘米,母鼓长约30厘米,直径6厘米。做好的鼓用山羊皮蒙面,两端系上八条小棕绳对拉,中间再用竹片旋绞绳索,使鼓面绷紧。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母鼓动作悠然自得,柔中有刚;公鼓动作矫健有力,热情奔放。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整个舞场充满欢乐。
跳黄泥鼓舞最热烈的场面要数“盘王节”。“盘王节”(一般是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瑶族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人们带着心爱的黄泥鼓从数里之外赶来参加盛会。这些年,瑶山人民粮食丰收。六畜兴旺,生活蒸蒸日上,“盘王节”更为热烈红火。每年旅居国外的瑶族同胞,携妻带女,纷纷回到久别的故乡——大瑶山,欢度这一盛大的民族节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