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李清照作品心解
2013-12-20 | 阅:  转:  |  分享 
  
读李清照作品心解

陈祖美—

李清照的一生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她生于北宋中叶神宗元丰七年公元

年。这时,社会危机处在萌动、潜伏阶段,

表面尚有一层承平的帷幕文学则仍在鼎盛

时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原籍今山东济

南,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四学士”之

一,有《洛阳名园记》传世母亲王氏亦擅文

藻。李清照十八岁出嫁,翁舅赵挺之一度官

至尚书右仆射宰相之一丈夫赵明诚是著

名的金石学家,他们是“夫妇擅朋友之胜”

《古今女史》卷一的同志。赵明诚著《金石

录》,李清照“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

上。收集整理金石书画是他们的同好“每

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

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

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

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这种生活使她很

惬意“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

之上。”《金石录后序》。这期间,在创作

中也不时流露出“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

不与众花比”《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的自豪感。这是李清照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一

个方面。

另一方面,如有些作品“昨夜雨疏风

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和“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

妹》等等,又或隐或现地表达出一种感伤愁

闷情绪。那末,这是否象辛弃疾所说的是作

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呢当然不是。

如果我们把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性格联

系起来考察,就会看到这种情绪的产生,不

记。《晋书》怎么能记陈后主的事呢郭茂倩未免

太疏忽了。

⑩王瑶《中古文学风貌》第四篇《隶事·声律·宫

体一论齐、梁诗》云“官体之名虽始于梁简文

帝,但这种内容和发展的趋向却是宋、齐以来就

逐渐显著了。正和追求形式美的情形一样,内容

也在逐渐地变化这变化是有意的,它象征着宫

廷和士大夫生活的堕落。从山水到宫闲,虽然同

样是有闲,同样是诗,但由逃避到刺激,诗和生

活同样堕落到了极限。如果我们要选一个有代表

性的人物来检讨,最好还是沈约,因为他最懂得

什么是当时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需要顺着那个

方向发展,而且又寿高位显,对别人奖掖提倡的

影响很大。虽然他死时梁简文帝才十岁,宫体之

名还未成立但他集子里已然有了很多这一类的

诗。”所论极为精当。

如果我们要追溯张若虚这篇诗的渊源,除了形式

显然出于四杰歌行之外,在意境、布局各方面,

实在深受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所以王

氏也说它“用《西洲》格调”。其所写离妇之思也与

宫体情调截然不同,而与《西洲曲》接近。

沈氏另一著作《说诗碎语》卷上亦载此说。又刘熙

载《艺概》卷二云“隋杨处道诗甚为雄深雅健。齐,

梁文辞之弊,贵清绮不重气质,得此可以矫之。”

可与沈说参证。

是无缘无故的—良好的家庭教养和美满的

婚姻,可能使她产生美好的理想,而封建礼

教对妇女的束缚,又可能使她的理想幻灭。

在理想和幻灭之间,便是苦闷的渊教。李清

照早期的那些情调忧伤的作品,既是排遣上

述苦闷的产物,也是封建时代妇女受压抑地

位的反映。只不过她对生活特别敏感、对自由

幸福的追求特别强烈,一旦求之不得,受到

的刺激更大罢了。何况,李清照前期的生

活,也不是一帆风顺。她结婚第二年,宋徽

宗崇宁元年公元年,父亲李格非被编

为元佑党人。凡列入元枯党籍者,或勒令停

职,或编管。编管,是宋代的一种惩治官吏

的办法。官吏获罪,除名贬滴州郡,编入该

地户籍,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李格非在被

编党籍过程中,所受的让误,何时解除,史

载阅失,而李清照以“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

句,哀告赵挺之,就是为了搭救她的父亲。

据载此事曾引起时人悲叹。这期间,赵明诚

的父亲也屡有升迁黝罢。她与丈夫曾“屏居

乡里十年”《金石录后序》。可见赵明诚的仕

途进退与他父亲的升默是有关系的。这些方

面不能不对李清照的思想、生活有所影响,

也会反映到她的作品里。她上诗赵挺之说

“炙手可热心可寒”。无疑,在这一断句里,

包含着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切身感受。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也是李清

照重大生活变故的开端。此后种种灾难接踵

而来。先是他们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

灰烬。继而丈夫染疾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

“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后,又有大批书

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

受到秘密弹劫,有人诬告他们赐玉器予金

人,也就是通敌,这使李清照大为惊恐。更

使她“悲愉不已”的则是,在会稽被邻人夜间

穴壁盗去卧榻之下的书画砚墨五竹箱。这些

珍藏,赵、李看得象生命一样宝贵,如今几

乎丧失殆尽。所以她叹息“三十四年之间,忧

患得失,何其多也。”从记叙以上催难经过的

《金石录后序》和李清照其他著作有的真伪

尚有争议以及若干宋朝人的记载看,兵资

乱离、被诬通敌,丧偶、失盗、病痛、再醛、

诉讼、离异、系狱等等,这些人生航程中的

暗礁、险滩,李清照都没有幸免。假如白居

易生在李清照之后,他可能把悲悼李白的诗

句“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李

白墓》,用以悯叹李易安的“薄命”。联系李

清照的这些遭遇读她的《玉楼春》、《武陵春》、

《声声慢》等作品,对其中表现的作著的凄枪

忧苦心情,才体会更深。否则我们就不能理

解《玉楼春》的基调面对蕴香欲放的红梅,

作者却那么“憔悴”,以至“闷损阑干愁不倚”,

预感到“未必明朝风不起”。原来在她的经历

中,多次遇到过不测风云,她的命运和当时

的世柞一样,乱亡相继,不堪禁受。《武陵

春》一词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平生忧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

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只恐双溪舫锰舟,载不动、许多愁。

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舫锰舟上,曾经载过

多少忧愁。对于这首词,清代学者俞正燮的

理解是“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闹文笔

自记者莫能知。”《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

辑》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

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

也不例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满地黄花堆拱,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这首词可以看作李清照一生忧患的概括和总

结,前人对它的评价不外是“连下叠字无

迹,能手。墨字妙绝。”《词蓄》卷二等

等。这是仅就字面而言。我们说读这首词,

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

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

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

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

感伤曾使她象“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

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

得她象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

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

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

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

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

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

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

果。有人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

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

正夫语这只说对了一半,即“黑”字堪称青

钱万选,用得到家一半含有先验论的成

分,认为李清照有此文笔是天生的。其实,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

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

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

以至四十六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鳌妇老

枢。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

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

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

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

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不

仅照应了全篇,也臭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

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总之,李清照的全部作品是她一生哀乐

的真实写照。我们决不能因为她的有些作品

调子低沉,就说是“投透了没落颓废的情调”

“起着瓦解,麻痹人心的作用。”也不能说是

什么“反现实主义的逆流”等等,文学批评中

的这种不经之论,再也要不得了。

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

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

想品格至今仍有光彩。陆游《渭南文集》卷三

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曾记载他的夫人孙氏

十余岁时,李清照欲以其学传之。孙氏回答

说“才藻非女子事也。”可见,“女子无才便

是德”也是南宋时妇女深谙的“女儿经”。李

清照不仅敢于藐视这种传统的封建观念,在

文艺、学术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三

从四德等封建札教,她也进行了大胆的挑

战。前夫死后三年,她改嫁张汝舟。不料张

汝舟是一个“驭侩之下才”投翰林学士茶

崇礼启》也就是捐客、牙商之流的人物。她

与这样的人“实难共处”同上。我们知

道,李清照的前夫赵明诚是封建时代较廉洁

的官吏。他们夫妇酷爱金石书画,是靠节

俭、甚至典当衣物购置“后或见古今名人

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

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

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

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

日。”《金石录后序》赵明诚系相门之子,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赃枉法的封建制

度下,他们能这样克俭自守是不容易的。至

于李清照更是“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

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金

石录后序》生活很朴素。具有这种品格的

人,与“妄增举数入官,’李心传《建炎以来系

年要录》卷五十八的张汝舟其人是冰炭不相

容的,李清照与此人离异是符合她的性格特

点和为人准则的。上述种种思想举动,发生

在封建社会的一个上层妇女身上,是罕见

的,也是容易招致物议和蒙受攻汗的。比如

说她“晚岁颇失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

题》、’‘真逐水桃花之不若矣”、《古今女史》

卷一等等。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李清照

虽然是封建统治阶层中的“贵家子弟对,但她

的思想行为却不是封建道义所能规范得了

的。不仅如此,李清照思想和作品的进步

性,更表现在她敢于讥刺时弊和具有忠愤激

昂的爱国热忱方面。

绍兴三年公元年五月,宋高宗赵

构派韩肖胃、胡松年使金,李清照写了一首

《上枢密韩肖宵诗》,诗中说“不乞隋珠与和

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

去洒东山一杯土。”在赵构君臣把淮河以北的

广大土地割让给金朝,又以大量财帛向金人

纳贡,还向金统治者卑称儿臣的时候,作者

的这种血洒山河的爱国衷肠,是难能可贵

的。在博弈打马时她说“老矣谁能志千里,

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赋》这哪里是在进

行闺房雅戏,岂不是明白地陈述复国还乡的

心愿。还有一首被称为“甚工致,却是词语”

《历朝名媛诗词》卷七的《春残》诗“春残何

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

在,蔷薇风细一帘香”,也明确地表达了作

者以国破家亡为恨的思想。同类作品还有

《菩萨蛮》,写的是风物宜人心情好的春夭,

作者不忘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清平乐》下半阅“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

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则流

露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心。《添字丑奴儿》

有坏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睡,点滴霖撼,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从“愁损北人”,可以

看出这时的作者已为国家的命运伤心流泪

了。还有《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

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以及《转调满庭芳》的结

句“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也都

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恋。这类词的代表

作,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怀念京洛旧事的《永

遇乐》

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一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撤金雪柳、簇带争济

楚。如今憔悴,风拱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

关于这首词,刘辰翁《须澳词》卷二谓“余自

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

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

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

之。”刘辰翁是南宋著名词人,他效易安体的

《永遇乐》,表达了对南渡后“江南无路”、春

事无主的国势的痛惜。刘、李同调、李清照的

这首词正是通过元宵夜的今昔对比,流露出

她对“中州盛日”的深切怀念。

李清照曾写过一首称烦末路英雄项羽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外还有大约作于

宋高宗赵构建炎二、三年公元一

年的二首失题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

消息欠刘现”、“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

易水寒。”这些诗所指人事故实都是为人熟知

的。《夏日绝句》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叱咤风

云一生的赞叹。在李清照看来,项羽不肯过

江苟活自安,对江东父老能以死相谢,他虽

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仍不失为英雄。王导是

有志于“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的东晋重臣‘刘现比王导生卒略

早一些,是晋朝的著名将领兼诗人。《山东

通志·艺文志》记载一则按语“易安多以文

字中人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

欠刘艰。’讥刺甚众。”俞正燮在《易安居士事

辑》中也说易安“以美秀之才,好论文以中

时忌也。”还称这几句诗是“忠愤激发,意悲

语明”之辞。这些评语发人深思李清照讥

刺的是些什么人呢原来在她写这些诗句

时,南宋主战派名相李纲一度被罢职,任东

京留守的名将宗泽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

号召抗金收复失地,高宗却置之不理。宗泽

忧愤成疾,连呼三声过河而终。代之而执朝

政的是一班苟安乞降昏庸低能之辈。这与苟

安江南无意收复北方失地,又横阻祖遨等北

伐的司马睿东晋王朝,何其相似。处在李清

照的时代和地位,对于皇帝及其身边的大臣

是不能够直言不讳地加以揭露和批判的。她

怀念以死谢江东父老的项羽和力图规复的王

导、文吐现,就是对“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

羞,屈膝称臣于骄虏,而无愧作之色,’王夫

之《宋论》的偏安一隅,为保住自己的皇位,

甘心将父兄留在金人手中遭受蹂嗬的赵构君

臣深刻的讥刺。

李清照及其作品被称为“虽篇轶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一》“易安居士

能书、能画,又能词,而尤长于文藻”《清

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宋以后闺阁之

文,此指《金石录后序》为观止”李慈铭《越

鳗堂读书记》卷九。对于李清照的才学,史

籍中还有许多记载和论述,也曾流传过一些

佳话,如题名元伊世珍《琅媛记》中记载的赵

明诚叹赏《醉花阴》便是一例此外,《金石

录后序》的一段记叙也颇有趣李清照说自

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

上茶,指着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载在某一

本书、某一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对与

否决胜负,胜了先饮茶。她每当说对了就

举杯大笑,以至茶水倾倒在怀里。她能用嬉

谑取乐的方式博览群书,是一种才学果腹,

智慧超人的表现。李清照的父亲曾说过“中

郎有女堪传业”,话是推崇东汉蔡琶的女儿

蔡淡的,实际是称道自己女儿的才学与蔡淡

相领顽。这种称赞并不过分,别人也认为李

格非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

《绛云楼书目》卷四金石类陈景云注

仁述资料,只能作为评价李清照及其作

品的参考。至于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得

靠她的作品—特别是抒情词的创作水平来

确立。

词的发展由民间转到文人手中后,在唐

末五代是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到北宋中

叶,在苏轼的努力下,虽曾扩大了词的内

容,但并没有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类似

于“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

者边走,莫厌金杯酒”王衍《醉妆词》之类

的“香软”题材,到了北宋末期,周邦彦等人

又使它重新抬起了头。李清照虽然不同于一

般“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风流文人,她

的词没有那种令人腻烦的脂粉气息和华靡语

言。但是一代时尚难以尽除,李清照对于词

“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以及在创作实践上

洛守“诗庄词媚”的原则,使得她的词的写作

局限在自己的眼中泪、意中人、心中事的题

材里。她现存的总共四、五十首词,大多是

泪洒、愁凝,醉态墉墉的描写,“墉”和“憔

悴”一类的字眼反复出现什么“墉自梳头”、

“玉阑干墉倚”,还有“憔悴度芳姿”、“憔悴

更凋零”等等。“愁”字和“酒”字更是几乎篇

篇离不开,她游春赏花愁、饮酒赋诗也愁,

白天“没心情”、夜晚“无好梦”,不知有多少

春愁、秋悲,写不尽,诉不完。不能否认这

种种诉说,在大部分作品中能够唤起读者不

同程度的同情而有些作品也不免流于时

俗。比如有一首·《庆清朝慢》,虽然词中把

“绰约天真”、“妖烧艳态”的牡丹写得很可

爱,但作者醉心地描绘的那种不是游春赏

花,就是金搏倾倒、日夜宴饮的生活方式,

我们是不能肯定和欣赏的。又有一首《瑞鹤

鸽》,把一双并蒂连枝的银杏,比作“醉后明

皇倚太真”,格调不高。还有的作品表现出

一种对于现实无可奈何的感啃“秋已尽,日

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鹤鸽天》值得注意的

是,我们不能进而把作者的一些故作消沉,

曲折地表达深意的作品误解为是什么随遇而

安、“笔意亦欲仙”《古今女史·诗集》卷二、

得过且过、及时行乐思想的流露。像《晓梦》

诗,其中虽有“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的

句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顾国恨家痛,

去追求仙境,而是把那种“秋风正无赖,吹尽

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

上客,意妙语亦佳”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与她

在现实中感受到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的痛苦生涯相对比,更加深了思念故

家乔木的感情。这是一种正话反说的手法,

读此类作品,不可率尔得出作者思想消极颓

废的结论。总的说来,李清照在词史上的贡

献,大大超出了她的局限。

那末,李清照在词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

么呢梁启超曾称杜甫是“中国文学界写情

圣手”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梁启超《情

圣杜甫》,这是很有见地的。有谁笼统地把

李清照说成“写情圣手”,或许有人不以为

然。倘若人们细读李清照的一些主要词作,

就会感到借用梁启超对杜甫的这一赞语评鹭

李词,并不过誉。历代词论家对李词的评价,

有些也是很高的。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

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练处可夺

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

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说李清照的词自成

一家,不在秦观、黄庭坚之下,它的凝练超

出昊文英,它的清丽可与周邦彦的《片玉词》

比美。这些看法是有根据,的。对于李清照何

以压倒须眉,李调元没有说。有人认为李清

照压倒须眉之处表现在《词论》中,她敢于指

点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几道、贺

铸、秦观、黄庭坚等文坛须眉的长短得失。

事实上,她的“词论”虽不乏真知灼见,但由

于她目空北宋词坛,对人苛求太甚,反受到

“毗蚌撼树”胡仔《若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

十三之低。因此,不能说她在这方面压倒

须眉。还有的认为“易安惆镜,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菌阁琐

谈》倘若这是说李清照的诗和有的词写得豪

迈奔放,可与苏东坡、辛稼轩并列,秦观、

柳永不能比的话,是对的。可惜她这类豪放

风格的作品太少,词只有一首《渔家傲·天

接云涛连晓雾》和其他个别语句。她的诗几

乎篇篇豪放,但至今只能看到十多首,这也

难以压倒须眉。我认为,李清照真正压倒须

眉的作品,则是代表她的婉约派本色的词作,

尤其是那些描写思念丈夫的所谓思妇之作。

在这方面她是独树一帜,鲜有其祷的。

诚然,我国古典诗词,以思妇、言情为

题材的很多,也不乏优秀作品。唐诗中有王

昌龄的“相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金昌

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

梦,不得到辽西。”等等。唐宋词中这类作品

就更多了王建《宫中调笑》里的“杨柳,杨

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

妇断肠。肠断,肠断,鹤鸽夜飞失伴。”温庭

摘《梦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

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菠

洲。”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

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

儿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

不负相思意。”吕本中的《采桑子·别情》“恨

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

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此外,林通、

晏殊、柳永、贺铸、周邦彦、曾布妻魏夫人、

范成大、姜夔,以及《九张机》的作者和其他

一些无名氏,也都有这类佳作传世。但是,

综观历代思妇、言情题材的全部作品,其中

不少充斥着浮辞艳语,缺乏真情实感。李清

照却不是这样。她所描写的伉俪之情,不是

轻飘飘的卿卿我我,也不是言不由衷的故作

伤感,而是一种有着共同志趣的同志之好和

入骨的相思之情。《醉花阴》、《一剪梅》、《凤

凰台上忆吹箫》等是她的思妇词的代表作,

也是词史上数得上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

过人之处在于一,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

大家闺秀,作者能够抹掉自己娇慎羞怯的面

纱,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地倾吐自

己的感情,这无疑于为作品灌注了新鲜血液、

赋一予了新的生命二,这类作品的主人公思

妇,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以其富有才华的笔,

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是此类作品中绝无

仅有的。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男尊女

卑,痴心女子负心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类现象,不论是在民歌或是文人创作中,

都有普遍的反映。曹植的《七哀诗》“愿为西

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时不开,妾心当何

依。”这是比较早期的。到唐宋这类作品更加

流行。但多数作者象曹植一样,是有一种君

臣不遇或怀才不遇的寄托。纯粹写夫妻情爱

的文人中类似元棋、苏轼对妻子的那种沧

海巫山和“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是少有

的。他们在嬉笑游冶,眠花卧柳生活中写的

大量思妇之作,没有多少可取之处。那些较

有思想价值的,由于大多是男性作者的越沮

代厄,他们摹拟思妇情态尚可维肖,抒写内

心往往不易细致逼真。当然象曹巫的《燕歌

行》“秋风萧瑟天气凉”一首,对人物的心理

描写得那样细腻入微,也是不多见的。作品

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常常取决于作者生活感

受的深浅。在封建社会能够得到一个志同道

合的伴侣,是天大的幸事,而与称心的伴侣

生离死别又是人生的极大不幸。二者都是

李清照的切身经历。封建社会的女子经济不

能独立,人身没有自由,她们的一切都寄托

在丈夫身上,嫁鸡狗尚且都要相随,不用说

象赵明诚那样有品行、有才学的人,李清照

怎么能不倾心相爱我们从她描写夫妻情爱

的作品里,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凝聚着饱满

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女子特有的对爱情细致

入微的描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

法。例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一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似黄花瘦。

这首词堪称真切、深情、细腻、独到之作,

其结句更耐人寻味唯有一个女子才能把自

己受到离愁的煎熬与风霜之于黄花的摧折联

系起来。也只有一个女性作者才能感受到,

一个青春少妇不仅她的容貌如黄花般雅洁婉

丽,作为一个思妇,她的苦境又与黄花的命

运极为相似。这样一来,思妇的形象和黄花

的形象也就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了。“黄花晚

节香”,一个女子对丈夫的爱情,也应该象黄

花那样凛风傲霜坚贞不屈—无疑这也是

“人似黄花瘦”这一名句中所包含的女性特有

的思想感情。

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策秋。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于丈

夫的女子,她怎么会有一会儿壁额、一会儿

伤心,丢不掉、放不下的感情呢没有这样

的感情,任凭妙笔生华,也难以写出这样质

朴而动人的文字。

李清照共写过三首《蝶恋花》,有一首除

了其中“柳眼梅腮”常被提引,整首词不大为

人注意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

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韧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敬,忱损钗头风。独

元镇佚诗佚文辑存

冀,勤

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元镇公元一

年有《元氏长庆集》传于世。白居易《元

填墓志铭》称著文一百卷《新唐书·艺文

志》也载“《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宋史·艺

文志》七著录“《元棋集》四十八卷,《元相逸

诗》两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中兴书

目》同至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则称元氏

长庆集》六十卷、外集一卷”。这是元代以前见

于记载的情况。至清人钱曾《述古堂藏书目》

卷二文集所载,则是“七十五卷十本北宋本

校过”,较晃公武的记载多出十五卷,不知

何故。可惜,以上所记载的百卷本、四十八

卷本、六十卷外集一卷本、七十五卷本,都

已亡失,如今已无法知悉当时的收存情况。

元棋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及自编诗文

集的情况。其中有古讽、乐讽、古体、新题

乐府、五言律、七言律、律讽、悼亡诗数十

首、艳诗百余首分今古两体。他统计过自

己的写作数目,说“自十六年时,至元

和七年年矣,有诗八百余首”。又称

“昨年行巴南道中,又有诗五十一首。

文书中得七年以后所为,向二百篇”。元棋

又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称“为膳部郎中”时

年已“有诗向千余首”。根据元镇的这

番自述,那么,他于大和五年年辞世,

这其间又该有多少作品呢不得而知。

从今天流传下来的《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与残宋蜀本保留的目录比较看,它基本上保

存了宋本的卷轶和篇目。通行最常见的版本

是《四部丛刊》影明董氏翻雕本。它共收诗七

二二首,文二三一篇。古籍刊行社的影宋抄本

多出集外诗十一首,集外文一篇,据洪迈

《容斋五笔》卷二《元微之诗》的记载,这些集

外诗文很有可能是其兄洪适所补。马元调的

合刻与《白氏长庆集》合刻本,补遗六卷,

又增补诗十九首,文四十六篇,传奇一篇。

南宋陈振孙曾说“今世所传《李娃》、

《莺莺》、《梦游春》、《古决绝》句,《赠双文》、

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个换上春装的少妇,在“吹面不寒杨柳风”

的和煦春天里,由于没有亲人陪伴,无心赏

花观柳。她把枕头垫高,但高枕也不能解忧,

白天斜靠在枕头上,首饰也弄坏了。该睡的

时候,不能入睡,深夜一个人剪下灯花把玩。

“夜阑犹剪灯花弄”,包含着思妇的多少难言

之隐。其实也不用明说,当读者看到一个思

妇手里拨弄着灯花,心里就明白了。杜甫《独

酌成诗》日“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相

传人们以灯花为喜事的预兆。思妇手弄灯花

是眼巴巴地盼望着亲人临门的大喜事。作者

的情思巧妙地寄托在思妇手中的灯花上了。

这种思妇的形象及其特有的感情,男性作者

是难以捕捉得到的。才思过人的曹植《美女

篇》“盛年处空房,中夜起长叹”中的思妇形

象,就其鲜明性和感情的细致入微而言,也

不免略逊一筹。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写离愁的

香冷金貌,被翻红浪,起来墉自梳头。任

宝仓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

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示杨琼》诸诗,皆不见于六十卷中,意馆中

所谓逸诗者,即其艳体者。”

今查散见于元棋本集以外者,确实如此。

五代人韦毅编选的《才调集》卷五,即收有元

棋三十八首艳体诗,为本集所未收。清人编

的《全唐诗》,依据《唐音统签》等,又多收录

十四首又三句。《文苑英华》、《全唐文》等亦

有多出者。因为这几种书今天不难看到,故

对元棋本集影宋抄本和合刻本有所增补

者,下面仅列篇名,不录原文。

见于《才调集》者,计有《桐花落》、《梦昔

时》、《恨妆成》、《樱桃花》、《曹十九舞绿锢》、

《闺晚》、《晓将别》、《蔷薇架》、《月暗》、《新

秋》、《春别》、《和乐天示杨琼》、《鱼中素》、

《代九九》、《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

古六韵命余和》、《刘阮妻二首》、《桃花》、

《暮秋》、《压墙花》、《舞腰》、《白衣裳二首》、

《忆事》、《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友封

体》、《看花》、《斑竹》、《筝》、《所思二首入

《有所教》、《襄阳为卢窦纪事五首》、《会真

诗三十韵》,共三十八首。

见于《全唐诗》者,有《奉和浙西大夫

李德裕述梦四十韵》、《自述》、《过东都别乐

天二首》,《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

仙》、《赠毛仙翁》、《戏酬副使中垂窦巩见示

四韵》、《赠柔之》、《修龟山鱼池示众僧》、

《寄赠薛涛》、《赠刘采春》、《醉题东武》、《崔

徽歌》、《一字至七字诗·茶》、《句》,共十四

首又三句。

见于《文苑英华》者,有《授孟子周太子

宾客制》一篇。

见于《全唐文》者,有《贬令狐楚衡州刺

史制》、《对父病杀牛判》、《对弓矢驱鸟莺

判》、《千岁龟判》、《对蕃客求鱼判》、《对宴

客鳖小判》、《对养鸡猪判》、《对狗伤人有牌

判》、《与卫淮南石琴荐启》、《重修桐柏观

记》,共十篇。

元棋的《李娃行》全诗已佚,《全唐诗》仅

收两句,后来戴望舒从任渊的《后山诗注》中

又辑两句“平常不是堆珠玉,难得门前暂

徘徊”见《小说戏曲论集》。程毅中又在同

书之任注中增收一句“玉颜婷婷阶下立。”

见《文学评论》了年第期这样五句残

诗,对于研究李娃的形象以及与白行简《李

娃传》的关系等,不无帮助。

元棋的《崔徽歌》同样是首残诗,《全唐

诗》仅收八句,后来程毅中又从《山谷诗集》

任渊注中辑补一句“吏感徽心关锁开。”又

从《苏东坡先生诗》注中辑收两句“眼明正

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

我于年冬季开始整理《元棋集》,也

辑有元棋的佚诗佚文若干。其中有《咏李花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

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

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箫和离歌是传统的辞别曲,作者选用这一

词牌本身就是为了抒发她的“离怀别苦”。离

怀别苦是我国诗词曲赋的传统题材,这首词

一方面受到建安七子中徐干的情诗《室思》之

三“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

何有穷已时”的明显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含

有比徐诗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悻,这种情慷往

往是一个身闭闺闹的女子特有的,没有直接

生活感受的作家很难写出这种情深意绵的作

品。我们从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西厢记》

里多次运用李词表达崔莺莺的离愁这一点,

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这类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之一斑。

负有盛名的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花草

蒙拾》里把李清照称之为婉约词派之宗,未

必允当,但他以为她的婉约词“难乎为继”却

很有见地。本文肪述的,一言以蔽之,也正

是李清照独步词史之处。

献花(0)
+1
(本文系江山携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