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郈城
2013-12-26 | 阅:  转:  |  分享 
  
1.古地名[Houtown],在今山东东平县。春秋鲁叔孙氏邑。故地在今山东东平东南。《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曷为帅师堕郈。”何休注:“郈,叔孙氏所食邑。”2.姓。春秋时,鲁有郈成子、郈昭伯。郈Hòu详细字义郈城,春秋时期鲁国所谓“三都”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费城和郕城。孟孙氏,封邑郕城季孙氏,封邑费城。叔牙的后代立为叔孙氏,封邑郈城费城就不用说了,就是山东的费县。郕城在今天宁阳县境内,《史记》集解杜预说:“泰山钜平县东南有成城也。”《括地志》云:“故郕城在兖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估计现在也是宁阳县的一个村子。,《史记》集解杜预说:“泰山钜平县东南有成城也。”《括地志》云:“故郕城在兖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估计现在也是宁阳县的一个村子。郈城就在今天山东东平县城东南,现在是一个很大的村落,叫后亭。什么时候郈城改名为后亭还有待考证。郈城就在今天山东东平县城东南,现在是一个很大的村落,叫后亭如果郈城埋在如今这个村子正下方的话(我觉得方位应该不会差太多),那么这里确实算是一个鲁国的边境要塞了。它的南面是鲁国广阔的平原,北面就是齐国的丘陵山地。我不知道春秋时汶河是否就像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是的话,它自然的就是齐鲁之间的一条国境线了。那么,郈城北面是汶河,汶河对面,在一片丘陵的环抱之中,也有一个著名的城邑——无盐,无盐丑女钟离春的故乡。至今那个村子还是叫无盐。无盐和郈城的距离不过四五里,却隔了一条大河。郈鲂假臧会訾娄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公元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今山东济宁)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亦作须胊

春秋时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村北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

清代蒋作锦(1817-1864年)是今东平湖水库二级湖内今属于梁山县馆驿镇的大营村人,咸丰年间进士,曾任过黄河钦差。此人知识渊博,富有考古精神,对东平湖一代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都作过精细的考证,著有《东原考古录》,该书“须句城考”中这样写道:“须句,风姓国,鲁附庸,灭于邾,地入鲁。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汉地理志寿张县西北有朐城,是左传。杜注须句在须昌西北,非也。实在须昌城南三十里。考《水经注》,济水东北过汉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东北来注之,又此迳须句城西注。城临济水,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是)其故地也。庄西杨家堤口即济水故道。城南(距)安民亭六里,东南距汉寿张城十七里,东北距今治三十里。村人掘地时见瓦砾及城旧址云。”

《东平县志·古迹》亦载:“须句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城也。”

”春,公伐邾娄,取须胊《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何休注:“胊,其俱反。《左氏》作‘句’。”唐之郓州,属古须句国。后因以借指郓州。

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唐韩愈《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祇召途中见寄开缄之日马帅已再领郓州之作》诗

周国名,风姓,子爵,春秋时尝灭于邾,鲁复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须句,风姓也,司太皞之祀,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又二十二年》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村注》“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故城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公羊传作须朐,又水经注,须句在东平寿张县,引地理志寿张西北有朐城,又曰一国二城,盖后都须昌。

须句百科内容来自于:

须句拼音:解释:1.亦作"须?a"。2.春秋时古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p宿?p须句?p颛臾?o风姓也。"杜预注:"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o公伐邾娄?o取须?a。"何休注:"?a?o其俱反。《左氏》作''句''。"唐之郓州?o属古须句国。后因以借指郓州。

文献考证

邾国(又名邾娄国、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

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我们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郈昭伯与斗鸡台

〖郈昭伯与斗鸡台〗

在山东省诸城市城北25公里、渠河和荆河汇流处,有一都吉台村。该村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一氏族部落居住地,经在此发现的西周、春秋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证明,酉周、春秋时即有人居住于此。此地汉代为平昌侯刘印封国,即平昌故城。

据传,村东南的土台,是春秋时鲁国季氏与郈氏斗鸡之处。

历史典籍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大夫季孙意如(即季平子)与鲁大夫后恶(即郈昭伯)在此斗鸡,为了取胜,各自都耍了点儿鬼花招。季平子将芥茉面、洒在鸡翅上,欲以辣坏郈昭伯鸡的眼而取胜;郈昭伯则在鸡爪上暗缚铜钩,欲以利爪斗赢。结果季平子鸡大败,季氏甚为恼火,侵入郈昭伯之宫地欲自缢。郈昭伯联合臧昭伯到鲁昭公处告季氏,鲁昭公讨伐季平子,季氏请囚、请亡皆不许,季平子遂联合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共伐鲁昭公,鲁昭公败而失国出亡,郈被孟孙氏所杀。

相关记载

关于季、郈斗鸡台,鹂道元的《水经注》亦有记载;“浯水经平昌城北,城之东有台……,名为斗鸡台。”现在的都吉台村就是因斗鸡台而名,后人因“斗鸡台”不雅,遂取其谐音改为“都吉台”。

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今山东东平县东),谥号郈惠伯。其后代称为郈氏。后来有部分郈氏简化为后氏。后(Hòu後)姓源出有三:1、出自太昊氏,後照的后代姓后。据《姓氏考略》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2、出自共工氏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风俗通义》载,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为人们祭祀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姓纂》云:“后土之后。”《路史》及《潜夫论》载:“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3、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谥号郈惠伯。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得姓始祖:公子巩。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过去,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嗥的后代子孙。太嗥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太嗥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东海,即今江苏东海县一带。后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于姬姓,四周有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邑(今山东省东平),谥号郈惠伯,他的子孙以郈为氏,后又去邑以后为氏。二是相传炎帝的后代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掌管土地事务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社神,其后代子孙以后为姓,称后氏。后氏族人尊公子巩为后姓的得姓始祖。
献花(0)
+1
(本文系乔慧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