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1糖尿病防治的误区
2013-12-27 | 阅:  转:  |  分享 
  
September26,2007糖尿病防治的误区糖尿病防治的误区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配合治疗,树立信心,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同样可以快乐幸福的生活!误区一及误区二目前普遍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谓遗传因素是指家族
中,尤其是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中已有糖尿病患者,环境因素则包括饮食中热量摄取太多、活动过少、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在这两条因
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机体就有可能出现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而患糖尿病。所以,单纯的糖摄入与糖尿病的发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
,过量的糖摄入有可能造成热量摄取过多,成为糖尿病发生的诱因之一,但是各种食物的过量食用都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单纯少吃糖自然也无法
避免糖尿病的发生。要预防糖尿病必须从糖尿病的基本原因着手。我们能做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尽量避免肥胖
等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另外定期规律的血糖检查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更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向红丁,自己战胜糖尿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0.】。误区三事实上,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的特点。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看到,
一个家族中如果3代都有糖尿病,那么祖父母辈可能在60-70岁得病,父母辈可能是40-50岁得病,到了子女这一代可能20-30岁就会
得病【向红丁,自己战胜糖尿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国外资料也显示,近20年来35岁以下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
急剧增加【糖尿病一族亟需更新得20个观念,大众医学,2007,5:6-13.】。不仅如此,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样也有
增高趋势,估计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约占一半,这与儿童肥胖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诊治指南,20
05:34.】。因此,即使是年轻人和儿童青少年,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也不能松懈,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更要提高警惕,而除了积极改善
生活方式外,还要加强监测,每半年至1年到医院检查一次,以便更好的预防糖尿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诊治指南,2005:
34.】误区四虽然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是DCCT和UKPDS等多项糖尿病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严格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延缓糖尿病的
并发症【NathanDM,etal.DiabetesCare.2006;29(8):1963-72.】误区五和
六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是跟着感觉走,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检查血糖,这是很冒险的。大家
知道,目前糖尿病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症状仅能作为参考指标。众多研究已经证明,糖尿病所有并发症发生、发展与血糖水
平密切相关。因此每位患者必须坚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建议血糖较稳定者,每2~4周查一次空腹和餐后2
小时血糖,但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或在治疗调整后,应适当增加血糖检测的次数。当然,如果患者自备有便携式血糖仪,可做到每天的血糖的密切
监测。此外,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2~3月的血糖整体水平,一般要求3~6月检查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是一
类既可预防又可控制的疾病,重要的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贵在持之以恒。通过您和医师的共同努力,相信您一定能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生活
,同样的长寿。饮食治疗不仅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其它治疗的基础。不论糖尿病属于何种类型、病情轻重如何、有无并发症或是
否用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都必须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治疗。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不进行饮食治疗,即使吃再多的药,也难以取得理想的降糖效
果;另一方面,降糖药如果用多了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word文档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2
)】糖尿病友们大都对空腹血糖比较重视,甚至觉得平时只要经常查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这么做可以吗?日常的血糖监测光测空腹血糖是远
远不够的。人的血糖在一天当中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单纯一点的血糖不足以反映人的血糖水平。为了更全面的掌握血糖的状况,以便更合理的调整
治疗方案,患者应该对多个时间点的血糖进行监测。监测通常包括3个时段,一是每餐前,二是每餐后2小时,三是睡前。如果有空腹高血糖,还应
该增加夜间的血糖监测。当然,患者也不必每天都监测以上所有时间段的血糖,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确定合理的监测方式。一般注
射胰岛素或服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每日监测1-4次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其它患者每周监测1日或两日血糖,待血糖控制良好并稳定后
监测的次数可以更少。另外还要注意,如果遇到感冒、发烧等疾病状态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需要增加监测次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诊治指南,2005:28.】目前普遍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谓遗传因素是指家族中,
尤其是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中已有糖尿病患者,环境因素则包括饮食中热量摄取太多、活动过少、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在这两条因素的
长期、共同作用下,机体就有可能出现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而患糖尿病。【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1】糖尿病并发症的
治疗将会产生比控制血糖更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将会直接导致残疾和死亡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糖值调整药量。注:对糖尿病
患者来说,尿糖的监测仅做参考,并且这只适用于一部分无肾脏病变的年轻患者,对老年糖尿病或有肾脏并发者并不适用。糖尿病患者都有“三
多一少”症状,如没有出现“三多一少”就表示没得病。注:多饮、多食和多尿、体重下降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是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
出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判断是否有糖尿病一定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来评定。参加过每年的体检,发现体检中的空腹血糖指标不高,就会立刻松口气
,认为自己肯定没得糖尿病。这种认识对吗?这个问题涉及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知道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但是这个血糖既可以是空腹
血糖,也可以是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是任意时间血糖。具体而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3条,分别是:第一,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
糖水平≧11.1mmol/L;第二,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第三,餐后血糖水平≧11.1mmol/L。只要符合以上三条标
准的任何一条都有可能是患了糖尿病。也就是说,空腹、餐后2小时或任意时间血糖升高都可能诊断为糖尿病。所以单纯空腹血糖不高无法排除糖
尿病。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对这部分患者而言,如果仅凭空腹血糖的检查结果来下诊断很容易
出现漏诊。因此,为了预防和尽早的发现糖尿病,我们不但要关注空腹血糖,也要重视餐后血糖。尤其是具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如肥胖、45
岁以上、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最好是能规律的去医院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餐后血糖水平。有专家认为,常规检查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
期诊断,可使糖尿病的诊断平均提前3年。另外,大家还要多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学会辨识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及乏力等常见的糖尿病
症状表现。【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2篇p1】拒绝胰岛素,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便会成瘾;担心打胰岛素会“成瘾”完全是杞人
忧天。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最重要的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等因素而产生的疾病。因此,事实上注
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药物治疗中副作用最小的生理性疗法,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即使患者打胰岛素后真的撤不下来了,也并不是对
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他们的病情需要长期的胰岛素治疗,例如,有的患者并发症严重,不打胰岛素就无法有效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发展;有的患者
胰岛功能已经衰竭,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不打胰岛素就无法理想控制血糖。当然有些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开始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好后
,可以尝试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有的患者可以停用【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3】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没区别。动物胰
岛素与人胰岛素的区别在于结构上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因而动物胰岛素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在人体产生抗体而致过敏反应。另外,动物胰岛
素的效价低,由动物胰岛素换用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否则会增加低血糖风险【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47-105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5:30.】。糖尿病的治疗只要控制血糖就行
糖尿病的治疗不但要控制血糖而且为了防止或控制并发症或/和伴发症的发生,需要同时控制血压、血脂等一系列指标。擅自模仿其他糖尿病患
者用药。注: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多种相关要素,如药物性能、患者的年龄、体重、肾脏、肝脏、心血管等状况。因此,降糖药应在医生指导
下正确使用,切忌自作主张。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药物价格高,其控制血糖的效果不一定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治疗应该注重个体化,
所有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已,只有适合自己的病情的药物才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新药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因为要获取最大利益,所
以投放市场时往往定价较高,其实一些老药如人胰岛素制剂控制血糖效果好,价格低,副作用小,应大力推广。频繁换药,随意联合应用。一般
糖尿病患者采用一种疗法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后,如无其他副反应或不便,原则上不推荐变换疗法,各种降糖药的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在考虑联合
使用不同的降糖药时一定要根据不同降糖药其药理作用的差异进行联合,随意联合应用降糖药有时不能达到满意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导致不良反
应的发生,原则上同一类药物不能联合使用,血糖降得越快越好。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所以应该平稳降糖。血
糖降得越低越好,哪怕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过分苛求血糖的严格控制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
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是寿命,不过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会威胁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
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因此血糖并
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般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6.1m
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且一旦低血糖发生危害更大,所以在治疗过
程中血糖更不能降得过快过猛,也不能过分严格,一般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1.1mmol/L即可【糖尿
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2-p3】过分依赖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全面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还需要饮食,运动等其他方面
的配合配合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综合征。它的机理非常复杂,不同原因造成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不仅造成高血糖,还会引起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只有采取科学的综合性治疗才能有效控
制糖尿病带来的危害,综合性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监测及教育与心理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大概
在遗传风险背景下,许多环境因素如营养过度、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接连发生的超重和肥胖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不足为奇的是,逆转或改
善这些因素所采取的干预已被证实能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有益影响。在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方面,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要
争取多懂一点糖尿病知识,为与糖尿病斗争武装头脑,尤其是刚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充糖尿病知识,认清与糖尿病斗争的长期性和
艰巨性。心态要平和,自暴自弃和悲伤抑郁只能加快疾病的进展,积极与医生配合使血糖控制达标,就会发现糖尿病人完全能正常地工作、生活。
降糖药会损害肝肾,不能长期服用部分降糖药确实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但总的来说口服降糖药对肝、肾的影响并不大。另外,糖尿病
患者在初期就诊的时候医生往往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系统的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而在长期的治疗中,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定
期检查肝、肾功能,所以临床上真正因为降糖药的副作用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可说是少之又少。【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2
】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一旦血糖控制好,就马上把药停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终身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大部分患者或早或晚
都需要终生接受药物治疗。用药后血糖获得控制的患者一旦停药,血糖很容易回升,而反复的血糖波动可能造成疾病的加速进展。因此,降糖药
需要规律的长期服用。因此,在这方面患者必须相信科学,按正规医院的要求,细心、耐心的接受长期的治疗,不能血糖一下来就擅自停药。应
该尽量靠吃药控制血糖,实在控制不住了再打胰岛素近20年来,医学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
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得血糖达标治疗成为一种共识,而胰岛素治疗无疑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过去,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
采取的是“阶梯治疗”的模式,往往将胰岛素的应用放在最后一步。但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已经越来越积极,因
为众多研究证实,尽早用胰岛素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且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具
体应用步骤,最新的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临床指南”明确指出,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
如果HbA1C≧7%则可加用胰岛素或者其它口服降糖药治疗,并且认为胰岛素的治疗是“最有效”的。另外,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
学会联合发布的“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管理”共识还指出,如果患者出现以下5种情况,即①空腹血糖水平大于13.9mmol/
L;②HbA1C≧10%;③存在酮症或酮症酸中毒;④有口渴、多尿和体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⑤血糖>16.5mmol/L,中任一
情况时,就可能是1型糖尿病,或是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宜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尽快降到目标范围。简而言之,适时的胰岛素
治疗是控制代谢紊乱,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存的需要,所以大家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在病情需要的时候积极的接受胰岛素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3】西药副作用大,降糖药还是中药好首先,就副作用而言,一方面所有批准上市
的西药都经过了长期、严格的毒副作用的检验,安全性有保障,只要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以放心的应用;而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证实,
中药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应用不当同样会有副作用的发生。其次,从降糖的效果看,降糖的西药疗效确切,只要应用得当,可使血糖很快的降至
正常范围。而中药虽然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其作用较弱,无法替代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应用得当都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但是所有药物的应用都应当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糖尿病病友千万不要听信一些不实的广告宣传,盲目的相信中药,排斥西药,甚至随意停药
,或服用各种鼓吹“纯植物药”的假冒伪劣药物。【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3-p4】监测尿糖而非血糖。和血糖检测相比
较,尿糖检测具有如下缺点:尿糖受尿量的影响老年人及一些肾功能下降者,其血糖高时,可能出现尿糖正常或不高的情况,有的人可尿糖高
而血糖不高(肾糖域值下降)从时间上看尿糖反应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血糖反应的是即时血糖水平测尿糖无法发现低血糖
所以血糖监测比尿糖监测更准确只重视早上空腹血糖的监测,而忽视了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监测。空腹血糖正常并不等于其它时间血糖都正常,
餐后两小时高血糖的危害比空腹高血糖更为严重,目前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较为肯定,研究发现心血管事件与餐后血糖水平呈线性
相关。【2007IDF指南】只监测血糖,而不在乎血压、血脂、体重等一系列指标糖尿病的治疗不但要控制血糖而且为了防止或控制
并发症或/和伴发症的发生,需要同时控制血压、血脂等一系列指标。长期不懈的对高血糖外的其他2型糖尿病伴发的临床异常如高血压及血脂紊
乱的关注使得糖尿病微血管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得到改善。认为饮食控制没有意义,也做不到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无论化验结
果怎么样,无论你处在糖尿病哪个阶段都必须进行饮食治疗。这个道理很简单,食物进入人体最终都会转化为糖,过多的饮食会造成高血糖危害健康
。另外,饮食过多还容易使人血压升高、体重增加,这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饮食治疗的手段包括控制总热量、合理饮食结构、高纤维
饮食、清淡饮食戒烟等。需要强调的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即使你已经服用了口服降糖药或者接受了胰岛素治疗,如果不坚持饮食治疗
无法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而且加大的药量也可能增加肝肾的负担。控制主食摄入就等于饮食控制,饭吃得越少对病情越有利虽然主食,也就
是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是过分的控制主食有可能造成两种不良的后果:第一是,由于主食控制过分严格,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
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造成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频繁的低血糖和饥饿状态下的
反应性高血糖;而第二是,患者在严格控制主食之后放松了对肉蛋、油脂、零食等的控制,以致每日总热量反而远远超标,同样引起血糖升高。这两
种不良的后果都很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都是失败的饮食治疗。总之,过分严格控制主食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并不可取,我们建议大家在专科
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治疗策略。【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2】只是不吃甜食,但不控制盐的摄
入少吃盐是健康的饮食之道。长期摄入过量的盐,会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一起诱发高血压,并且加速和加重糖尿病其他大血管并发症
的进展。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限制饮水。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
渗性昏迷。与这部分病友的认识恰恰相反,糖尿病患者不是“喝的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的太多,不得不喝”。我们知道糖尿病的特征之
一就是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对人体的损害很大,人体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大量排尿,以便通过尿液排出过多的糖分。而在尿量增多的同时,人体的
水分随之大量损失,以致口渴难忍,不断饮水。也就是说,病人喝水多,是血糖过高引起的,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如果糖尿病患者故意少
喝水无疑会破坏这种保护作用,造成血液浓缩,导致过多的血糖和血液中其它的废物无法排出,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因为担
心多尿限制饮水,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未渴先饮,保证每天有充足的饮水。【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2篇p1-p
2】零食或坚果类食物不加控制。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控制一日三餐的饮食量就叫饮食控制,而不控制零食或坚果类食物,糖尿病饮食控制
主要是指控制糖尿病患者摄入的总热量的控制,零食或坚果类食物也是产生热量的,只能适量吃一点,不可不加控制糖尿病患者必须防止总热量摄
入过多,要强调的是这个“总”字。大部分病友都知道糖尿病要少吃。但有些患者认为只有主食,比方米、面才产生热量。所以就只注意控制粮食的
摄入量,每天主食不过2两,肉却能吃1斤,还不时吃点瓜子、花生等小零食,结果血糖当然居高不下。事实上饮食中热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分别
是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主食)、蛋白质、脂类。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能产生16.7千焦热量,每克脂肪产生37.6千焦热量。主食和蛋白质
、脂类功能的区别仅在于,它能够更迅速的转化为葡萄糖,增高血糖。所以,糖尿病病友一定要明确,控制总热量除了要控制主食以外,还包括控制
所有饮食,就是要把吃进口里的每样食物都算算它的热量,哪怕是一些零食小吃不注重运动治疗,总是错误地认为治病就是要靠药物,只要应用
了降糖药物,也就完成了糖尿病的治疗,运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为害怕病情波动而不敢外出运动和旅行运动可以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体
力,并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改善血压和血脂,所以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基本措施。对于糖利用的不好,能量供应不足,容易疲劳的糖尿病患者
来说,运动可以逐渐增强体质并帮助糖的利用,但是运动量过大则容易诱发低血糖,并可能造成各种运动损伤,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正确的做
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运动锻炼,在运动中坚持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的原则。一般每天在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例
如散步、慢跑、游泳、溜冰、跳舞、打太极、骑自行车等。注意运动不要过量,以活动后感到身体轻松,不疲劳为宜【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
31篇p4】运动无计划,生活无规律,没有固定作息时间,闲时就频繁运动,加大运动量和强度,而忙起来又较久不运动。不注意选择运动
时机。注:一般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轻型患者可以选择空腹运动,而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者一般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比较合适。侥幸心理,不
接受事实。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病,不相信检验结果,常不屑一顾,特别是那些发现较早、暂时还没有症状的患者。往往贻误治疗时机紧张、焦虑
、易怒、恐怖、绝望无助。不利于治疗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常易出现内疚、自责的心理。牢骚满腹、怨天
尤人。对医护人员常提出过高的治疗和护理要求,责怪医生没有精心治疗,责怪家人没有尽心照料。以为糖尿病患者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情绪
低落、无精打采是正常的。如果你对以前很喜欢的活动突然毫无兴趣、食欲不振,以及喜怒无常、思维迟纯,那么有可能患上了抑郁症,要及时
诊断和治疗。自暴自弃和悲伤抑郁的心态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其结果只能加快疾病的进展,糖尿病患者心态要平和,积极与医生配合使
血糖控制达标。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应该要科学治疗【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解读(第31篇p3-p4】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水果中富含
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一种富于营养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也有好处。但是因为水果中的含糖量比较高,所以大家往往对它心
存顾虑。其实,如果在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并已维持1-2周的情况下,可以在两餐间适量食用一些水果。不过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有些讲究,首
先应该选择那些对血糖影响较小的,如番茄、草莓、橙子、胡柚等,而避免吃香蕉、红枣、椰子等对血糖影响大的水果;其次,水果的热量也要计算
在总热量中,进食水果后要扣除相应的主食量,保证总热量不变。例如25克主食可以与中等大小的一个苹果交换[5]。另外,大家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在吃水果前后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掌握不同水果对血糖的影响,逐渐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水果种类和食用量。现在市面上各种“无糖食品
”大受糖尿病病友的欢迎,很多人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便吃”,真的是这样吗?“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
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但事实上,会影响血糖的不仅是人们意识中的甜甜的蔗糖、果糖等,几乎所有的食物种类,如碳水化合物、蛋
白质、油脂等都会产生热量而影响血糖。所谓“无糖食品”指的仅是不含蔗糖的食品,而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大都是
无糖的糕点、饼干、奶粉、麦片、八宝粥等,它们的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患者如果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说到底,糖尿病
患者头脑中都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所谓的“无糖食品”都要算算它的热量,不能无限制的食用。
饮食单一化,或只吃糖尿病食品,视鱼、肉、水果为绝对禁忌。合理配餐,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富营养化的食物饮食除了控制总热量外,
还需要注意多种营养的平衡。世界卫生组织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平衡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每天主食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
%,其他25-30%是脂肪。每天的饮食安排可以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一般来讲,一天主食4-8两,可以吃一个鸡蛋,肉食不超过3两,油不超
过2匙。何一种食物无法含有所有营养素,只有通过多种食物混合才能达到营养齐全每日应吃以下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菜果类、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食物品种多样化是获得营养全面的必要条件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勿挑食,勿偏食注: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
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公司机密文件礼来公司版权所有?2008公司机密文件礼来公
司版权所有?2008.礼来糖尿病公司机密文件礼来公司版权所有?2008公司机密文件礼来公司版权所有?2008
认识预防治疗监测饮食运动心理广告诊断糖尿病是“富贵病”,我不会得的少吃糖:不会得糖尿病儿童和年轻人:不
会得糖尿病糖尿病不能根治,放弃治疗认识误区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急就医只要自我感觉好,就不必去医院看医生不进行饮食控制:降糖
效果不好降糖药超量服用:低血糖、药物不良反应吃了降糖药,饮食就不用控制了认识误区平时只要经常查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应该
对3个时间段进行监测,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认识误区糖尿病是遗传的,无法预防认识误区遗传环境胰岛素相对不足糖尿病
并发症:治疗费用昂贵 可导致残疾和死亡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后再治疗即可只适用于一部分无肾脏病变的年轻患者老年患者、伴有肾脏
并发症的患者并不适用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判断是否有糖尿病一定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来评定根据尿糖值调整
药量诊断误区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就没有糖尿病空腹血糖指标不高,肯定没得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只要控制血糖就行动物胰岛素与人胰
岛素没区别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的治疗误区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最重要的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
足等因素而产生的疾病动物胰岛素:有过敏反应;效价低防止或控制并发症或/和伴发症控制血压控制血脂……糖尿病用药的相关因素
擅自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药治疗误区降糖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忌自作主张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治
疗应该注重个体化,因人而异只有适合的才是最佳的药物性能年龄体重肾脏状况肝脏状况心血管状况如无其他副反应或不便,原则
上不推荐变换疗法各种降糖药的药物作用机理不同,根据不同降糖药药理作用的差异进行联合随意联合应用效果不佳,并可发生不良反应原则
上同一类药物不能联合使用根据该降糖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确定的,服用时间严格限制随意服用可能导致:不能有效发挥药物作用、低血糖、不
良反应频繁换药,随意联合应用治疗误区不论哪类口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都一样磺胺类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饭前半小时不在
空腹时服用吃第一口饭时服用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所以应该平稳降糖严重的低血糖:脑卒中,诱发心绞痛、心力衰
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应该降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尽量避免低血糖血糖降得越快越好治疗误区血糖降得越低
越好,哪怕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空腹血糖:不超过
7.8mmol/L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1.1mmol/L一般患者老年患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终身疾病,大部分患者或早或
晚都需要终生接受药物治疗。一旦停药,血糖很容易回升,而反复的血糖波动可能造成疾病的加速进展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一旦血糖控制好
,可马上停药治疗误区按正规医院的要求,细心、耐心的接受长期的治疗降糖药会损害肝肾,不能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对肝、肾的影响并不
大临床上真正因降糖药副作用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少之又少过分依赖药物治疗治疗误区治疗初期:系统检查肝肾功能选择
合适药物长期治疗中: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胰岛素治疗无疑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型糖尿病或是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
患者,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适时的胰岛素治疗:控制代谢紊乱,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存降糖的西药疗效确切,起效快中药降糖作用较弱,无法替
代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尽量靠吃药控制血糖,实在控制不住了再打胰岛素治疗误区西药副作用大,降糖药还是中药好 尿糖检测缺
点:受尿量的影响老年人及一些肾功能下降者,其血糖高时,可能出现尿糖正常或不高的情况,有的人可尿糖高而血糖不高(肾糖阈值下降
)尿糖反应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非即时血糖水平无法发现低血糖监测尿糖而非血糖监测误区监测血糖比尿糖更准确空
腹血糖正常并不等于其它时间血糖都正常餐后两小时高血糖的危害比空腹高血糖更为严重餐后高血糖和心血管事件有关只重视早上空腹血糖监
测,忽视餐后两小时血糖监测监测误区只监测血糖,而不在乎血压、血脂、体重等一系列指标同时监测血压、血脂等一系列指标,防止或控制
并发症或/和伴发症的发生长期关注高血糖外的其他2型糖尿病伴发的临床异常如高血压及血脂紊乱,使得糖尿病微血管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得
到改善饮食治疗必不可少饮食过多使血压升高、体重增加,病情雪上加霜不坚持饮食治疗而加大的药量可能增加肝肾的负担认为饮食控制没
有意义,也做不到饮食误区控制总热量合理饮食结构高纤维饮食清淡饮食戒烟……饮食治疗的手段过分的控制主食有可能造成
两种不良的后果:1、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出现频繁的低血糖和饥饿状态下的反应性高血糖2、严格控制主食之后放松了对肉蛋
、油脂、零食等的控制,以致每日总热量反而远远超标,同样引起血糖升高控制主食就等于饮食治疗,饭吃得越少对病情越有利饮食误区专科
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治疗策略少吃盐是健康的饮食之道长期摄入过量的盐,诱发高血压,并且加速和加重糖
尿病其他大血管并发症的进展只是不吃甜食,但不控制盐的摄入饮食误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喝水会加重病情
,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注意补充水分: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未渴先饮,保证每天有充足的饮水零食或坚果类食物也是产生热量的,只能适量吃一点,不可不加控制限制饮水饮食误区零食或坚果类食物不加控制在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并已维持1-2周的情况下,可以在两餐间适量食用一些水果对血糖影响较小的水果:橙子、番茄、草莓、胡柚对血糖影响较大的水果:香蕉、红枣、椰子水果的热量也要计算在总热量中大家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吃水果前后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掌握不同水果对血糖的影响,逐渐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水果种类和食用量。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饮食误区控制总热量同时做到多种营养的平衡每日应吃以下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菜果类、肉蛋奶豆类、油脂类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勿挑食、偏食糕点、饼干、奶粉、麦片、八宝粥等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同样可升高血糖“控制总热量”:吃任何食品都要算算它的热量,不能无限制的食用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便吃饮食单一化,或只吃糖尿病食品饮食误区不注重运动治疗运动误区因为害怕病情波动而不敢外出运动和旅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基本措施: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体力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压和血脂注意运动不要过量,以活动后感到身体轻松,不疲劳为宜不敢活动,生怕累着觉得必须大量运动,精疲力尽了才是得到了锻炼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轻型患者: 空腹运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者: 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运动无计划,生活无规律,没有固定作息时间运动误区不注意选择运动时机侥幸心理,不接受事实心理误区紧张、焦虑、易怒、恐怖、绝望无助糖尿病患者心态要平和积极与医生配合使血糖控制达标易出现内疚、自责的心理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以为糖尿病患者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是正常的心理误区坚信某种保健品可以控制血糖,甚至能根治糖尿病不去正规医院看医生,不做化验,相信广告中的“某老中医”,“某教授”的秘方根据药品广告,自行选择服用降糖药或保健品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应该要科学治疗易出现内疚、自责的心理心理误区保健品及广告误区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