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树立语境意识
2013-12-27 | 阅:  转:  |  分享 
  
对一词多义现象,复习时,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便是能依据上下文确立这个词在文中的意义,这时,语境便在阅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巧借语境,确定词义
1.分析成分之间的搭配,先依据其搭配关系,确定所要解释对象的词性,然后,依据其搭配的对象确定其意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①
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b.今以蒋氏观之,犹信。()c.信义著于四海。()②a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b.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③此除蝗谊也。()④间以婀
娜之声.()⑤臣下不能匡过以尊天子。()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
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
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
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遗行,适遇亢旱遗:
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2010重庆卷8.对下列
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答
案】:D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2010全国卷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答案】B【解析】“宠”为“宠爱”、“奖赏”之意。09全国卷Ⅱ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C.日暮
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答案:A(禀:生性禀性)
09全国卷Ⅲ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
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D.城上鼓
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解析】C项:“薄”应为“迫近”。C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
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2008年高考重庆卷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2.因文定义,即依据上下文
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①判断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正误A.季布匿淮阳周氏匿:隐瞒上文: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B.南迫洛
阳迫:逼迫上文: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C.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骗取,哄骗上文:君无效刘
伶断饮法……2008年高考重庆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特:只是2009
年北京卷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益:渐渐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D.
竟朝置酒竟:直至……终了②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小结】解释词语,既要注意其内部语境(上下文),又要注意其外部语境’(背景、事理等)2010安徽卷4.对下
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C.是
岁,大有年年:收成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解析:B项可从上下文意推断:蛮夷之人,没有不来归顺依附的。而“款”此处解
释为“款待”,显然不妥,应为“诚恳、诚意”较为恰当。方法回顾巧借语境,确定词义1.分析成分之间的搭配,先依据其搭配关系,确
定所要解释对象的词性,然后,依据其搭配的对象确定其意义。2.因文定义,即依据上下文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语境:词与词,句与句,文
章之外。3.依据句子的结构特点来推断某些词语的意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的特点。我们可以跟据一个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词的意义。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
"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B、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
,对应"用",被任用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佩戴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F、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又如:“顽鲁者亦当矜怜,贤俊者自可
赏爱"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
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
答案。【小结】文言中,语言的对举现象不少,如排比句、对偶句、对比句、互文句、并列结构的短语等。在这些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
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我们可以借助于这种特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推知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和词义
。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②厚刀布之敛以夺其财,重田野之税以夺其食,苛关市场之征以
难其事。③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赏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④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见证高考
09重庆卷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解题指导】对举在古文中
是常见的。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
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
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09四川卷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纯一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
、课文字而已”)老师“讲章句”,学生“学习文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08天津卷)子墨子言曰: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
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
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
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
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
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
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
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
,故臣能之也。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译文
:。答
案:(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关键词:比期年、说之、能之)(2
)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关键词:利、恶、从而)(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
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关键词:何难之有、特、以(之)为)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2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
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
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
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
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
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
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
,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
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
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
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2)耕者
,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
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
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
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居多数,因此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一词多义现象示例通“无”,没有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度的,如
果无限度的滥用,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丧失、丢失晚上,果然大量地丧失了财物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者疑邻》灭亡这真是决定危急存亡的时刻。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死亡现在又过了十年,是活着还
是死了都不了解。今复十年,存亡不可知。《苏武传》逃跑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失败了也不过是死。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亡实词释义译文例句实词拜官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清理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请
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位壮士。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以葬之。逝去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了。爆
竹声中一岁除。去掉清除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除去了。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台阶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公
子走西面的台阶。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除释义译文例句实词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
典、多积累。另外,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的确相信信用随着应酬办法夹杂匡正【小结】巩固练习1.荆轲
顾笑武阳。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
辞小让。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8.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
谢客就车。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0.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1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12.及花之既
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回头看访问顾念、关心考虑、顾及回、还谢绝辞别谢罪感谢告诉凋谢【解析】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据上下文推断是文言实词解答的有效方法。据“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几句话,能大致猜出第一段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不服政”可猜读为“不服役纳税”。B【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C用文字记载使诚恳的态度赞成治平工匠加重赋税喜欢民主昏庸的君主奖励他们的功劳赞扬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