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12-30 | 阅:  转:  |  分享 
  
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王振华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高效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把自己当主角,设身处地、拷问心灵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帮助残疾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拷问心灵,体验学习——体验残疾人的生活。首先课件播放一些残疾人的生活画面,并想一想他们的生活情境,在孩子们争先恐后讲述自己想象的残疾人的生活情境后,我小结:孩子们,残疾人问了适应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老师希望大家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你们愿意吗?然后引导孩子们分组体验:(1)盲人取书(2)盲人上下楼梯(3)单臂佩戴红领巾(4)单臂脱换衣服(5)聋哑人交流等。在刚开始观看表演时,有的同学还觉得很有趣,总是想笑,但是看着看着,表情变得沉重了,便时不时地想去帮助一把,而表演的孩子也真实地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地不幸啊!我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体验,把孩子的体验作为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生活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讨论与思考。情境再现可以增强孩子的内心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体验便轻轻地,润物无声地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那根情(琴)弦。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把教材当引子,由点及面、挖掘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典型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不在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我们去发现》这个单元时,我总感觉按部就班地与孩子们一起走进《我发现》《我也做研究》《我们的科学小组》这几个主题很别扭,因为在第二个主题《我也做研究》之后再进行指导孩子们组建科学小组为时过晚,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我们的科学小组》前置放到《我也做研究》的第一个小主题《我研究什么》与第二个主题《开始研究》之间,意在指导孩子们开始研究之前就要成立科学研究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研究小组探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成果展示会上才能有更精彩的表现。当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例如在教学《从垃圾入桶开始》一课时,在进行到“减少垃圾,美化环境的金点子”这一环节时,首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给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会给垃圾分类,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知道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买菜的时候使用环保袋等做法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当然还有更有趣的做法就是变废为宝:首先请孩子们欣赏我的书房,说一说插花、笔筒、灯罩、灯笼等分别是什么制作的,进而激发孩子为美化环境尽一份力——变废为宝美好愿望,当然心动不如行动,为两周后举办的变废为宝的展示会上的精彩表现而做准备。这样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溪活水,让孩子在,动手、动脑、有创意的活动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把生活当源泉,寻找源头、连接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例如在教学《从垃圾入桶开始》这一小主题时,为了便于孩子们了解垃圾的来源,我课前发给孩子一张调查表,调查一个家庭一周会产生哪些垃圾

于是孩子这一周便忙开了,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而且制造垃圾的种类多、数量多,并且大家处理垃圾的方法几乎都是没有分类就简单地丢弃到垃圾桶中。这样一个课前调查表为孩子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实品德与生活课,是教授这门课程老师的一块很好的发挥阵地,不仅是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务实的教育效果,更是回归生活的真实体现。在品德与生活的改革进程中,我们也要跟紧脚步,去感受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这样的教学才不会脱离生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四、把大自然当乐园,身临其境、获得体验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增强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和春风一起玩”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与春风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户外去玩。在操场上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春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五彩的风车顶着春风跑向前方;有的学生单臂一挥将圆圆的飞碟抛向天空;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滚龙的移动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后来,又引导学生按玩具种类分组进行比赛,接着启发学生还可怎样玩?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与春风一起玩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说:“我发现小飞机顺着风飞时,在空中飞得时间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风车上的图钉如果按得太紧,转不动。”有的学生说:“我把滚龙放在地上,有风时它滚得快,没有风时它不动。”有的学生说:“我的风筝没有风飞不上天。”好玩,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切忌空谈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高效。





















献花(0)
+1
(本文系美人书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