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发展心理学
2014-01-03 | 阅:  转:  |  分享 
  
发展心理学

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个人从诞生直至衰亡的身心变化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转化组成的过程”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四种含义:发展是一种连续的内部变化:是一个整体的变化:包含量的变化,也包含质的变化:不仅是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是衰亡消退的过程。

2、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的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儿童的活动从简单、具体想复杂,概括发展。2、心理活动从无意性、被动性向有意性,主动性发展。3、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4、心理活动从凌乱形成体系。

3、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与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4、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含义: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两个角度,分别是心理的种系发展角度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角度。其中种系的发展角度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研究动物种系发展的图景和规律,称为比较心理学。另一方面研究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研究人类种系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称为民族心理学。第二是从个体的发展的角度研究,即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5、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历史事件及人物:1、儿童心理学的产生:1882年,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而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2、发展心理学的演进:(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了青春期,并于1904年出版了《青少年心理学》一书。(2)荣格率先开始了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并提出了前半期与后半期分期、重视中年危机和论述老年心理三大观点。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1)、心理学家何沃斯最先提出了要追求全人的心理发展,1930年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拉开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序幕。(2)古德伊洛夫认为要研究人的心理必须全面研究影响心里的各种条件和因素。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6、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从笼统到分化、从上至下、由近及远、从粗到细。

7、语言获得理论: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把儿童语言的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言是通过操作性的条件反射获得的,而语言的操作性反射建立在有环境引起的、声音与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2、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的作用,肯定社会语言规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规范,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词汇和语法结构。3、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语言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决定人类儿童可以说话的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的遗传。语言获的过程就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原始语言资料——LAD——语法能力”三个环节。

8、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1、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9、游戏的种类;儿童的游戏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又可以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有规则游戏则可以分为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10、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发展的几个层次: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方式),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其基本特点是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11、皮亚杰儿童思维研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适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而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2大成就:主客体分化;因果关系联系习惯成),(2)前运算阶段(2到7岁,又分为象征思维阶段(2到4岁象征性功能出现)和直觉思维阶段(4到7岁,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思维只接受知觉到的失误的显著特征所左右)(3)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其显著特点是获得了守恒性);(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摆脱了具体思维束缚,能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介的概括性反应,其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以及它所派生的抽象、概括。

13、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除了物质准备、生理准备还需要心理准备,即:(1)学习态度的准备;(2)学习习惯的培养;(3)学习方法的准备

14、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的原因:(1)学习科目增多;(2)学习难度加大;(3)家庭的辅导盲目或不会辅导了。

15、亲子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2)父母对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直接影响。亲子交往新变化:(1)交往时间在减少;(2)之间冲突减少;(3)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了变化;(4)小学生越来越自主,好多都可以为自己做决定;(5)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父母对小学生更多地采用推理的方式。

16、师生关系:小学师生关系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对教师的强烈“向师性”与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

1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识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规律:(1)从效果论到动机论;(2)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18、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大部分称作道德行为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影响道德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关系、家庭和学校等。他认为的行为强化有三种形式:外部强化(对观察者所作出的行为进行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而受到强化,主要是一种间接强化手段)、自我强化(个体对自己行为进行预测,并借助与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进而进行自我奖励或自我批评)。

19、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自律性与冲动性的矛盾;(3)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二十、青春期自我意识:(自我中心)(1)假想的观众,认为外界在关注自我(强烈关注自我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十分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2)独特的自我(认为别人很难或者不能理解自己)。

21、青春期的亲子交往:双方矛盾产生的根源(父母对待初中生仍像对待儿童那样),初中生对父母的反抗情况:(1)对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2)对父母家长式作风、地位不平等的反抗;(3)对合理、正确教育的错误反抗。父母对于青春期孩子此类现象应予以正确的认识不能简单地都认为她就是消极的,而恰恰这种“反抗性”实质上是初中生独立性开始的具体表现。因此父母需要正视它并满足孩子独立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反之,如果对其予以防范、压抑,不仅会导致孩子的更大反抗,使子女与自己关系紧张,还会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2、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1)青春期前,个体对性特征的暴露已经有了羞耻感,并知道异性性特征部位的接近或侵犯是不妥行为,这标志着个体性意识的萌发;(2)性意识的发生由他们身体,尤其是性器官性机能发面的变化引起的;(3)虽然初中生的性意识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其发展却是最快、最显著的。

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性抵触期;第二阶段:敬慕长者期;第三阶段:向往异性期;第四阶段:恋爱期。)

23、青春期性教育(主要倾向于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纠正与性相关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树立健康的性意识):(1)了解性生理知识;(2)性心理的辅导;(3)异性交往的辅导;(性行为的相关常识;(5)性道德的教育和法律教育。

24、高中生亲子关系的新特点(这个阶段相对于前一个阶段是比较好的):(1)高中学生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不希望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2)高中生反对父母以权威压人,希望平等沟通;(3)高中生与父母的直接冲突减少,和平协商解决问题的比率逐渐上升,但仍存在不合拍;(4)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普遍都优于与父亲的关系。

25、高中生自我认识的特点:(1)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成分明显分化,从“无我”到“唯我”;(3)对自己形象的高度关注;(4)自我认识的连续性发展。

26、引导高中生认识自己的的策略:(1)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他人评价具体可比性、综合全面性、注重本质性重要性、既重数量又重质量、注重纵向与横向比较);(2)以自己活动的结果为镜认识自己;(3)通过与自我的内心对话认识自己。

27、高中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总体方向相联系;(2)高中生开始能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3)高中生价值观的内容日益丰富;(4)高中生的价值观还缺乏稳定性。

28、高中生理想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正处于理想逐步确立的阶段;(2)高中生理想的社会性较强;(3)高中生理想的务实性较增强;(4)高中生理想的内在性更强。

































献花(0)
+1
(本文系包禄JU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