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陈氏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2014-01-06 | 阅:  转:  |  分享 
  
陈氏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否能练到“四量拨千斤”的层次。其实这一层次的功夫不用验证,前人已经在身体中反应出来了。我明白,我这样做实属“画蛇添足”,我只是闲着无事,对前人练出的功夫进行探索。但是根据我练太极拳的体会,我个人认为练太极拳如果是,不明“物”之理,“道”之用,练太极拳者是很难提高层次地,更谈不上练出太极功夫。练太极拳者如果没有练成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又能对得起“太极”拳的名字呢!中华远古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历尽沧桑,今天我们有机会得到太极拳真传实属万幸中之大幸,人生怎么能错过这一天赐良机呢。太极拳练的是身体结构原理相均合,如果用解剖学讲人体结构,有很多人听不明白,甚至是听不懂。我学陈氏时,对人体结构也弄不明白,当我在练习“腰轴”转动时,发现了力学原理能说明腰的转动原理。我就根据结构力学原理揣摩“腰轴”是怎样转动地,它又如何能使身体的每个关节都随之转动,从中体会丹田一动,骨节全动太极拳原理。太极拳原理,练的是骨节活、筋肉松、丹田内充满气体,我体会出骨、筋、气三者像打绳一样拧在一起,身体就有弹性,也就是刚柔的韧性。古老的打绳拧法与陈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之说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根据力学理论阐述陈氏太极拳的身体结构。练太极拳的关键一词“以腰为轴”,腰轴怎样转动才能在身体里起到“轴”的作用,这就须要体会。根据我的观擦,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这一理论,而且讲的条条是道,可是在练太极拳时,从身体中能反应出来腰轴的作用,真的是没有多少人。



我的体会是,腰轴转动是在两条腿作用力的挤压下产生的旋转,用力学分析,腰就比喻成是站立的圆柱,拳论中说:“腰为纛,气为旗。”如果想让这根圆柱原地不动的转动,必须借助于外力,外面的作用力如果是一个点,圆柱就会偏移或被外力向前方推动,圆柱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不会转动。如果想让圆柱转动,必须是两个相对的外力同时挤压,这样中间的圆柱就会原地转动。我在练陈氏太极拳时,就是这样体会“立身中正,以腰为轴”的练法,这种练法即简单,又能说明事实。它是两脚经常蹬地,使腿旋转,将太极拳之劲传递到胯,在两胯的开、合变化中,腰随之转动,腰动带动两臂两手转动,这样的转动就像钟表的齿轮一样咬合,从脚趾一节一节地传递到手梢,这就是我体会的是腰一动身体全动。这时下沉到脚底的浊气,随着骨节一动全动气达四梢,这是我体会的体内之气的节节贯串,也就是说腰轴不动,不可能有内气节节贯串的体会。腰轴不动也进入不到太极拳的功夫起点“无极状态”。



太极拳在行拳时讲八卦,步法的八卦是在一个点上画十字线就是正方,对角画十字线就是斜角,太极拳出脚时一定要有规矩,不能乱出脚。正就是正,斜就是斜,不能混饶不清。行太极拳的人每出脚一步,都要对身体起到支持力的作用,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这样对方对你不敢轻视。平开步时身体是正方向,两脚的宽度不易过宽,大约与两腿成等边三角形,当身体成三七步下蹲时重心下降,步法与身体成直角三角形,对身体起到一个牢固的支持力。上步、退步时是斜方向,步法不易过大,保持身体以丹田为轴心,向前辗转,身体保持平衡。上步时是脚跟先着地,退步时铲出是脚尖先着地。前后步是两脚平行,两脚的左右平行线宽度是十五至四十厘米。独立步是一实一虚,重心在实腿上,其余三肢皆是虚,始终与丹田保持一致,达到丹田动,身体随之。身体的每个骨节都是自然螺旋缠绕,就出现了顺、逆缠丝的现象,身体的上身越柔弱,身体的下身越实,根基就稳固,丹田的能量就可以催动身体有规矩地运行。我们知道八卦分步和掌,既然太极拳步是运八卦,手的外型也应该是八卦掌手型,这样练习时,就可以体会到以内气催外形,根据身体支持力的结构力学原理,体会的运动原理。太极拳练到了丹田能量开、合催动外形运转时,双手有在空气中漂浮的感觉,身体的运动都是缓慢地蠕动,可以说是练到了“身无搏击之力”,对外来之物的入侵,是被丹田转动的离心力卸去地,这时身体外形出现的并掤、捋、挤、按都是在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保护身体不受伤害,双手的顺、逆缠丝就可以使进攻者的手臂被反关节拿住。当身体遇到外力时,丹田就出现了条件反射信号,丹田可以迅速改变运动规律,身体突然间就产生了采、挒、肘、靠的反应。太极拳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献花(0)
+1
(本文系雁字南飞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