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书法欣赏1
2014-01-16 | 阅:  转:  |  分享 
  
书法欣赏与练习张贵平2008.10.第一章书法欣赏概述第一节书法的含义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它是
一门文字的书写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包括二
种含义:一指毛笔字书写法则。其实写字就像任何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法则。如楷书的执笔、用笔、点划、笔顺、结体和分布的讲究都是基本固定
不变的。怎么改革也不能把这些法则改掉。……二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
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思想因素,一幅书法作品其实就是一幅“心画”。第二节如何欣赏书法欣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欣赏评价一个人的
书法作品在看他的每个字的点划、结构的同时,还要看整个一幅作品的线条功底、章法功底、用笔用墨特色及神韵气势等整体内涵。……要欣赏书
法,欣赏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有人说要有两把刷子:即历史的刷子和书法的刷子书法史
┈┈知晓古今书法之演变;历史的刷子{中国历史------知晓历代书法家的创作
背景。……
文字学的知识书法的刷子{鉴赏碑帖的能力书法技艺艺术涵
养……第二章中国书法发展史第一节书法的起源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
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
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作品有: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鼎铭文、东周的石鼓文等。一、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
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
兆的旁边。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
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
、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二、金文左图:今人书写的金文右图:古铜器上
鼎铬文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所处年代。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
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
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还不能确定的字)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三、石鼓文(籀文、诅楚文)
左图:籀文右图:诅楚文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石鼓文。
石鼓文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石鼓文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1、石鼓文来历。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
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
宫。因内容记载畋(佃)猎之事,命名为“猎碣(音“竭”)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故改名为“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
代表。2、石鼓文的风格特点石鼓文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笔势圆整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
于方正。其线条比金文均匀,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左下图:
右下图:石鼓文(碑刻)金文(今人书法)3、籀文和诅
楚文籀文。据《汉书》记载,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首句是“太史籀王”,因此得名。诅楚文。北宋又在三块石头上发现了秦王诅咒楚王的
籀文,专家认为这是战国晚期的秦国文字。故名“诅楚文”。石鼓文、籀文、诅楚文都是一类字体,属大篆范畴。第二节书法的发展一、
小篆(秦代书体)秦统一天下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
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二、隶书(盛于汉代)由来。一是“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二是“篆字之衍生的意思”“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分“
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起源。一般认为隶书起源
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特点: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
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汉代的书法成就。汉代从公元前206-公元220年,426年的汉代是
书法发展史上关键的一代。汉代分西汉、东汉,两汉期间书法由篆变隶,由隶书变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完备。因此,两
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到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八分,笔法不但日臻完善,而且风
格多样,流派纷呈,这在现存百余种汉碑中琳琅满目。汉代隶书名作品马王堆帛书西狭颂、埔阁颂、衡方碑----(偏古朴)张迁碑、鲜
于璜碑----(偏方整)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石门颂----(偏流丽)华山碑(兼三者之长)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
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特点: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
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左上:中上:右上:战国策纵横家书
《老子》甲本《老子》乙本2.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xi)西狭颂》特点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3.埔阁颂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xi析里桥埔阁颂》,与
《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特点: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
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4.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
元186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特点: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5.鲜于璜
碑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特点: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
,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
中不可多得的精品。7.曹全碑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博
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特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
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8.华山碑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
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特点: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音“折”汉字“捺”)秀
美。清代朱彝尊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华岳碑》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9.史晨碑
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
阜孔庙。特点: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10.乙瑛碑
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特点: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
,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11.石
门颂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特点: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
劲恣肆,雄健舒畅,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12.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
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
岱庙。特点:此碑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笔画端正粗壮,古健丰腴,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
,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三、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章草:当时通
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今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
而成。狂草: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
,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右上:王羲之淳化阁帖今草起于东汉
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上:宋.黄庭坚草书右:清.傅山草书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6.礼器碑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庙。特点: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有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献花(0)
+1
(本文系饱尝博览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