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早春游拔槊泉
2014-01-19 | 阅:  转:  |  分享 
  
早春游拔槊泉



积蓄了一个冬天的郁闷和力量,还未出农历正月,山友们已经耐不住寂寞了。于是正月里最后一个周日,我们便相约向拔槊泉出发了。

拔槊泉位于由此泉而得名的拔槊泉村,在历城区西营镇的北部山区内,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海拔七百余米,是天然的大氧吧,也是济南地区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子。

在西营镇下车沿锦绣川东行三公里,行至一名曰“东岭角”的村庄,从此处北拐便看到一谷底开阔的山峪,峪的右侧有一条不算很宽的干涸河床,是雨季行山洪的通道,再往远处瞧,即是挺拔高远、蜿蜒起伏的群山了。顺着河床西侧的山路前行,经红河、积米峪两个村子后,就失去了到拔槊泉去的正确方向了。这时,远远望到山坡梯田里有一村妇在做活,便向前打听问路。说明来意,她说我们走过了,应从她住的村庄向东翻过山梁就不远了,让我们随她而行,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她在此拣拾柴禾,捆扎完毕,正欲回返,于是我们便跟随其往东南方向折返而行。路上,我们得知这里是“火窝”村,静静地藏一个山窝里,如果不是问路至此,不会发现这里还有个小山村。在村里发现了一处有趣的地方,村路旁山岩下有一个天然山洞,洞口石砌的墙上有一拱形门洞,里面光线昏暗,进去后借助从洞口射进来的光线才看清楚,原来这里是一个磨房,面积约有七、八平方米,高一人许,正中有一盘石磨,石滚表面研磨的极其光亮,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在我们眼里这已然是一件古老的文物了,听这位大嫂说,村里人至今还在使用着,遂拍照留念。辞别这位热情、厚道的大嫂,穿村而过,直奔村后山上两棵古松而去。远远望去,松树透出苍劲雄魂之势,探出的枝条前伸着,像是迎接我们的到来,在树下我们拐上了通往东北方向的小道,这是通往拔槊泉最近的路。顺着这条山路,不一会我们就登上了山梁,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四周峰恋叠嶂,由于天有轻雾,远处的山只是隐约可见,给人虚无缥渺之感。一路上看着风景,顺着山梁走了大约半小时,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拔槊泉村。

进了村子,随处可见石墙草顶的百年老屋,星星散散地依山势坐落在路的两旁,偶尔也见青砖红瓦的新房和华丽气派的门楼相映其间,路旁屋后还有积雪,虽已快出正月,但这里的积雪还未有消融的迹象,由此可见山上的气候寒冷。经村里人指点,我们找到了拔槊泉,泉子呈窖井形,俯身看去约有三米多深,泉眼在窖井壁上,泉水顺井壁而下,哗哗有声,村民用水需用扁担和水桶打提。这时正遇一老者前来打水,我们便与之攀谈起来,老人虽已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还能做农活,很是健谈。从老人口中我们得知,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便以槊插地,拔槊成泉,至今村里人还在讲述着这一美丽的传说,这便是拔槊泉的来历了。再仔细看这泉子,它虽不属济南七十二泉之列,知道的人也并不多,但是此泉地处如此之高的山上,而泉水又终年不涸,不管年景是旱是涝,泉水的水位却始终如一,这不能不说是它的奇特之处,而且水质清冽,就是直接饮用泉水,也绝不会因此闹肚子。这个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还有的人家举家迁到了城里居住,现在村里多是些老弱妇孺在守顾着家园。

也许是久居喧哗城市里的缘故,此时走在寂静的村里却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和浓浓的乡情,如此亲切,这里的石屋故宅,村口的百年古槐,以及农家小院门口上贴着的春联,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献花(0)
+1
(本文系泺源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