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腊月廿三祭灶王
2014-01-22 | 阅:  转:  |  分享 
  
腊月廿三祭灶王

文/新虡舜客



每年腊月廿三日祭灶,是中国民间一项流传甚广的习俗。以前家家户户灶间都供有“灶王爷”的神位,传说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相传灶王爷从上一年的除夕起,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腊月廿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年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给灶王爷。所以,在灶神两旁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阖家平安快乐。

祭灶送灶神的仪式称“送灶”或“辞灶”。送灶仪式一般都在黄昏入夜时举行,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所以有些地方是不允许女人参与祭灶活动的。

祭灶时人们在灶房摆上供品,向灶王爷敬香。供品除了有饴糖和糕饼等,还有纸马和草料,这是给灶王爷准备的坐骑和草料,好让他“旅途顺利”。

因为传说灶神是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在这一年中表现的好坏,所以人们就在祭灶时准备了一种灶糖,这种糖吃到嘴里很粘牙,叫做“胶牙糖”。祭灶时把糖放在炉圈上,或沿炉口涂糖,有的还将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以此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要他“好话多说,坏话别说”。此外,在《辇下岁时记》中还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神》醉酒”的记载。这一切都是想让灶王爷尝些甜头,或者想让胶牙糖把他的嘴唇粘住,用酒糟使灶王爷醉得迷迷糊糊,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大文豪鲁迅《庚子送灶即事》诗云:“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提到的“黄羊”,典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思。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而成为巨富,为此人皆效之,日后遂成为风俗。

传说灶王爷腊月廿三日上天奏事,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他便带着这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返回人间。其他诸神过完年后就再度升天,而灶王爷则长期留在灶间,负责监察着人们的所作所为。

因为灶神在除夕回来,所以除夕有“接灶”活动,不过这个仪式很简单,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可以了。《清嘉录·接灶》中说:“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祭以酒、果、糕、饵,谓之‘接灶’。谓自念四夜上天,至是始下降也。或有迟至上元夜接者。”

家辰之《上元夜接灶》一诗则云:“灶本何心媚,工为饮食谋。日亲厮养卒,祭失烂羊头。乱踏旌旗下,交辉灯月游。因怀胶口恨,利市竟难求。”

创作于2014年『癸已年。腊月』

献花(0)
+1
(本文系新虞舜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