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学第一章__导__论
2014-01-22 | 阅:  转:  |  分享 
  
主讲教师赵岩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一、何谓中医学中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
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二、学习中医学的意义三、学习中医学的方法四、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作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笔)内容:包括
《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从整体观念出
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法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两千年来
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2、《难经》成书年代:秦汉时期作者:扁鹊(秦越人)内容:医学理论专著,《内经》
之辅翼,涉及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3、《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
者:张仲景内容: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理、法、方、药一整套诊
治原则,可谓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专著。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著作。《伤寒论》重点论述了外感病及外感引起
的变证,载方113首。《金匮要略方论》重点论述了内科杂病,载方262首。4、《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内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
药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所记载的药物疗效大多朴实有效,习用至今。如黄连治痢、麻黄定喘、大黄通便等。并记载了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及
服用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五、金元四大家简介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以
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2、张从正:提出凡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则正安”,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被后世称为“攻
下派”。3、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主张补脾胃为主,被后世称为“补土派”或“脾胃派”。4、朱丹溪:结合江南地土特
点,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主张滋阴为主,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指的是统一
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1、人是一个有机
整体(体现在四大方面)(1)就形体结构而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和器官通过经络连属,经脉沟通,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
有机整体。(2)就生理功能而言: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脏腑之间相互协同(3)就病理变化而言:脏腑之间相互影响。(4)就诊断治疗
而言: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四季气候的变化的影响:(2)昼夜的变化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
(二)辨证论治1、辨证(1)症、病与证的区别症:即症状,如头痛、腹痛等。可由不同的病因
引起,基本性质可以完全不同。病:即疾病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概括。证:有“证据”之意,是指机体在疾
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2)辨证的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内容(症
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2、论治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
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对
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1)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2)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证候,便可采用同一治疗方法。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即“证同治也同”,“证异治也异”,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