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脑损伤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
2014-01-24 | 阅:  转:  |  分享 
  
脑损伤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一、脑震荡诊断及治疗1.临床表现及诊断(1)伤后短暂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半小时。(2)逆行性遗忘: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3)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三无(4)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5)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6)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2.治疗(1)留诊24小时。(2)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卧床休息1周。(3)对症治疗。(4)颅骨X线摄片、头颅CT检查。(5)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以发现继发性颅内血肿。(6)告知病情有可能进展、恶化,如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属于惯性力所致的弥漫性脑损伤,由于脑的扭曲变形,脑内产生剪切或牵拉作用,造成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光镜下可见轴突断裂。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类型脑损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为:1.伤后意识障碍时间较长,昏迷原因主要是广泛的轴索损害,使皮层与皮层下中枢失去联系,往往没有广泛的脑皮层损伤。2.意识好转后可因继发脑水肿而再次昏迷。3.若累及脑干可有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或同向凝视等。4.CT可见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内囊及三脑室周围有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三、脑挫裂伤临床表现脑挫裂伤是指主要发生于大脑皮层的损伤,病理为软膜、血管和脑组织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可继发脑水肿和血肿形成。脑水肿3~7天内发展到高峰,可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受伤当时出现,多持续半小时以上。(2)一般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等。(3)局灶症状与体征:伤后立即出现与脑挫裂伤部位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4)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呈血性。(5)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表现。(6)CT显示病灶为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周围脑水肿。2.治疗原则(1)卧床,床头抬高30°。(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3)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4)限制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脱水。(6)止血。(7)激素。(8)脑组织活化剂。(9)抗生素。(10)对症、支持治疗。3.手术指征(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2)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四、脑干损伤临床表现不同于因脑疝所致的继发性脑干损伤,其症状与体征在受伤当时即已出现,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常合并严重的脑挫裂伤。临床表现:脑干内有重要的脑神经核,网状结构,呼吸与心血管运动中枢及传导束,所以,即便是轻微的脑干损伤也可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昏迷,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其原因与脑干网状结构受损、上行激动系统功能障碍有关。2.瞳孔变化:瞳孔不等大,极度缩小或大小多变,对光反射异常。3.眼球:双眼球固定,分离或位置异常。4.去大脑强直: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受损所致表现为四肢强直,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持续性强直,愈后差。5.生命体征紊乱:呼吸深快、浅慢、不规则、叹息样。6.锥体束损害: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中枢性瘫痪。由各种外部力量使头皮、颅骨、硬脑膜损伤破裂,使颅腔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使脑脊液外漏,脑组织溢出,称为开放性颅脑损伤。特点表现在:1.有创口,可致失血性休克;2.易致颅内感染,需清创;3.修复硬脑膜。颅脑外伤后引起出血,聚积在颅腔内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继发性脑损伤。其危害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1.按时间分类(1)急性血肿: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2)亚急性血肿:伤后3天~3周出现症状。(3)慢性血肿: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2.按血肿部位分类(1)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2)硬膜下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3)脑内血肿:血肿位于脑实质内。(4)脑室内血肿:出血位于脑室系统内。(5)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伤后首次检查CT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